作者: 不詳 錢育壽主任醫師,為江蘇省名老中醫,生於世醫之家,系11代傳人。臨證50載,醫術精湛,學驗宏豐,對小兒發熱辨治尤多心得。筆者有幸聆聽教誨,受益匪淺。茲將錢師治療小兒發熱8法介紹於下,以饗同道。
1、解表透熱法
解表透熱法是應用發汗藥物,開泄毛孔,疏鬆肌表,驅邪外出的一種退熱方法,也叫『疏表法』。主要適於外邪侵襲肌表的表證。外感之邪由於種類不一,性質不同,所以具體應用時,必須辨清何種外邪,選用相應的方藥。外感風寒,則用辛溫解表法,方如蔥豉湯、香蘇飲,甚者可用麻黃湯;外感風熱,則用辛涼解表法,如桑菊飲、銀翹散等;暑邪外感則用清暑解表,常用新加香薷飲、新加白虎湯;燥氣外感則用清燥解表,方如桑杏湯加減;發疹病欲出未透階段,則用透疹解表法,如蟬衣宣透飲、葛根解肌湯等;風水交搏而引起的發熱水腫,則用行水解表法,如越婢加術湯、苓桂浮萍湯等。病兒體質不同,素稟氣虛、血虛、陰虛、痰飲,又復感外邪引起發熱表證時,則需分別配合益氣、養血、滋陰、化飲法,代表方分別選用參蘇飲、玉屏風散、蔥白七味飲、加減葳蕤湯、小青龍湯等。
小兒外感表證,除發熱外,多數還有咳嗽痰多等肺系症狀,故解表劑中應適當配以杏仁、牛蒡、前胡等宣肺化痰之品;小兒脾常不足,倘發熱同時,還有納呆腹脹,泛惡嘔吐等胃腸症狀,解表藥中宜配陳皮、蘇梗、六曲等和胃行氣之品;小兒肝常有餘,外感發熱,熱甚易於動風抽搐,因此治療可配鈎藤、僵蠶、抱龍丸等熄風鎮驚之品;小兒外感表證易從熱化火,往往因發熱而現煩懊或昏睡等症,解表劑中又須配以益元散、抱茯神、廣鬱金等清心安神之品。
2、清氣退熱法
外感發熱,汗出仍不解,病邪必然由表入裏,由衛分入氣分,初起在肺,進而到胃腸,症見不惡寒,但發熱,午後熱勢更甚,口渴欲飲,苔黃舌紅,這時不能再用發汗解表,否則有陽亢陰竭之慮。也不可早用養陰,用之恐有陰遏陽伏之變,當用清氣祛邪直折其熱。由於病變部位有別,溫熱程度不同,臨床又有輕宣清氣、甘寒清氣、解毒清氣、苦寒清熱等法。輕宣清氣適用邪熱初入氣分,病位在肺胃階段,常用方劑為梔豉湯、銀翹散去荊芥牛蒡加石膏;甘寒清氣適於邪入胃腸,氣分熱甚的證候,以白虎湯加味;解毒清氣適用於溫疫火毒蒸騰氣分的痄腮、丹毒等證,常用五味消毒飲、普濟消毒飲增損;苦寒清熱適用於裏熱熾盛出現煩懊譫語等症時,可用黃連解毒湯直瀉三焦之火。
3、清化退熱法
清化退熱法是運用清熱化濕藥物,治療濕熱證的一種方法。濕為陰邪,熱為陽邪,兩者相合,纏綿難解,形成濕包熱外,熱處濕中,郁遏蒸騰的病理機轉。其特徵為上午熱輕,午後熱勢漸增,有汗不解,既有頭昏腦脹、心煩、口渴等熱象,又有胸悶、泛惡、納呆、苔膩等濕象。治療應注意『清熱不礙濕,除濕不傷陰』,並根據濕熱偏勝,斟酌處理。濕熱蘊於上焦氣分,濕偏勝時用藿朴夏苓湯、三仁湯加減透邪清化;熱偏勝時則用甘露消毒丹、連朴飲增損;濕熱並重可用蒼朮白虎湯。濕熱阻遏中焦,郁於胃腸,用葛根芩連湯、香連丸、白頭翁湯化裁燥濕清化;濕熱熏蒸肝膽,疏泄不利,清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膚而致黃疸,用茵陳蒿湯以利膽清化;濕熱蘊於下焦,膀胱氣化不利出現溲頻、尿急、溺痛等症,可用八正散分利清化。
4、通便退熱法
傷寒和溫病,外邪傳入中焦,腸胃熱甚,消耗津液,出現熱勢蒸蒸,日晡更甚,口渴煩躁,大便秘結,苔黃膩糙等症,此時常因便秘而熱勢更甚,猶似釜底燒薪,水在沸騰,治療宜瀉下通便。『釜底抽薪,水自不沸』。所以通便也是退熱的一種方法。可按具體病情,選用【溫病條辨】諸承氣湯。至於輕淺的表邪傳裏見到發熱、便燥患兒,除清熱外,也可適當加入瓜蔞、麻仁等潤腸之品。
5、清營退熱法
適用於溫病之邪或傷寒化熱傳入營血的發熱證候。清營和清氣是退熱的兩個重要方法。應當清氣而早用清營,則引邪入深,郁而難解;應當清營而仍用清氣,則藥不達病所,邪勢更熾。邪入營血除發熱口渴外,最明顯的為舌質,先是邊尖紅,漸為絳色,同時伴有煩躁或神昏,倘傳入血分,則有出血或斑疹等現象。若邪熱初入營分,則宗葉天士『入營猶可透熱轉氣』法,用黑膏湯合白虎湯加味;氣血兩燔,則用銀翹散去豆豉、荊芥加鮮生地、丹皮、玄參及化斑湯;溫熱深入營血,常用清營湯、犀角地黃湯清營涼血。神昏煩躁者,可加用紫雪丹、牛黃清心丸。
6、和解退熱法
主要用於邪在少陽之半表半裏證及腸胃不和的寒熱夾雜證。症見寒熱往來,心煩嘔吐噁心或溫病類似瘧象。由於邪不在表,則不宜發汗。邪不在裏,不宜瀉下,當用和解之法,即『和其裏而解其表』。和其裏是不使其邪內犯,解其表是使邪外出,含有安內攘外之意。目的仍是祛邪。熱邪在少陽,用小柴胡湯;若邪在少陽,濕熱內蘊,膽胃不和,則用蒿芩清膽湯調和膽胃;濕熱郁於胃腸,常用黃連溫膽湯清疏腸胃。
7、消導退熱法
是運用具有消食導滯、理腸化濁作用的藥物,以導滯清熱的一種方法。主要用於飲食不節,腸胃失運,積滯內阻,化濁生熱的證候,常用保和丸加減。滯消濁化則熱亦自退。如兼有外感,則須配以解表之品。但若久瀉久利不止,不因外感而續增的發熱,多數由於陰傷所致,這不僅無須解表,而且消導之品,亦應慎用,以防陰液更損,臨床可用連梅湯加減以酸甘化陰、清腸泄熱始能獲效。
8、理虛退熱法
是針對小兒各種內傷虛證而使用的一種退熱方法。內傷虛證,小兒比較多見的是陰虛、血虛、氣虛三類。陰虛發熱多數在溫病後期,津液劫傷而起,常用滋陰除蒸的清骨散、青蒿鱉甲湯;血虛發熱,多數由於失血後或久病血虛而起,宜以養血退熱的秦艽鱉甲散;久病陽氣虛弱的發熱,常用補中益氣湯化裁。臨床上,小兒單純的陽虛和氣虛所致發熱者較少,氣虛陽弱引起的發熱,大多血分亦虛。相對地陰虛發熱,久則能促使陽氣也虛。所以虛證發熱,雖有陰陽氣血之分,但治療不可偏執。虛證發熱虛是本,熱是標,應標本兼顧。
尾語
上述8法,包括了治病8法中的汗、清、下、和、消、補。錢師認為使用這些治法時,首先應辨別是外感發熱抑或內傷發熱,再從外感和內傷中分析其不同原因,從而根據證候的具體情況結合患兒體質因素,有選擇地進行適當治療,這樣才能提高療效。
原載於【中醫藥研究】</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