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87|回覆: 0

[漢語詞典] 論漢字的文化學價值(2)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2-6-2 00: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國漢字網
(二)造字法與思維科學


    漢字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種,核心是象形。這種造字方法循序漸進,自成體系,是系統思維科學高度發展的產物。


    象形是『畫成其物,隨體詰詘』。[4]原始象形文字有的完全是圖畫般描繪對象,但由於賦予字音,旨在交際,其『義』要求從『形』中明示,使它從『畫』中分離出來。畫以表意,其義尚隱,字以表義,其意宜直。『直』的要求,使漢字只能用最典型的線條來勾勒。不少人認為象形文字是一種低級幼稚的文字,因而對漢字提出各種非難,甚至要用拼音文字來取代它。其理論的邏輯依據是原始的文字都是幼稚的象形字,漢字是象形字,所以也是幼稚的。所謂『物竟天擇,適者生存』,原始的象形文字只有漢字在漫長的文化進化中生存下來,並且在大時代的變革中能注入新的血液,以新的風姿呈現出來。與外界不斷進行能量交換,是一種不斷吐故納新的開放型文字。今知考古意義上的最早文字系統――殷墟甲骨文,是智慧高度發達下的成熟的文字系統。儘管同期別的民族也有類似的象形字,但只是個體的,非系統的巧合。所以它們最終成為『幼稚品』被淘汰。甲骨文不但成為具有活力的系統而且和當時的具有多維價值意義的文化同構,滲入社會文化各個層面,所以它並非低級文字。其實在殷周以前的千百年中,漢字已經歷了『從低級到高級』進化的准文字期。通常以文字系統的誕生來界定社會文明和人類智慧,認為史前是低級的,文字史後才是高級的。對拼音文字來說,其本身無法譯解被創造前的社會文明程度和主體智慧水平。在象形到拼音的質變中,割斷了譯解文明進化的鏈條。只有漢字才是譯解這些奧秘的全息碼。通過細緻的剖析,漢字的象形之法,並非兒童式的塗鴉,而是對『天』、『地』、『人』三才如實的、系統的、典型的描摹。經過了由個別到一般,由個性到共性,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全部認識過程。並在具體的實踐中進行修正,使之進一步準確化、符號化、目的化。這是一種複雜的意識活動過程。


    其次,寓『義』於『形』。形為義設,義依形存。無義則形同虛設,無形則義無以生。形與義之間以直觀對應的線性邏輯來貫通信息。『象形』字多用以指代事物的『名』,畫一物指一物,觀其形可知其義。可分為三類:一是個別特徵稱代,用『窺斑見豹』的方法,完善其形,以求其義。(附圖略)法來描繪,在約定俗成的基礎上表現其義。形與義更帶外在強迫性的信息運載特點。
再次,以『形』、『義』、『音』稱代事物是系統定義法的表現。『音』是一維的,『音』與『義』有機結合是二維認識,『形』與『義』與『音』三者辨證相因界定對象是三維(多維)的系統認識論,是智慧高度結晶的產物。


    指事一法是『視而可識,察而見意。』[5]通過直觀辨識就知其義。拼音文字充其量是『視而可讀,察而見音』。其義得自機械的記憶。指事字邏輯上是以象形為基礎的,離開『形』、『事』無從指起,是在形的基礎上注入抽象的成分。其形象性較強,比較直觀,從字形本身的特點可大致推知其義。是以形似為基礎,神會為創造的具體的抽象符。通過這種辯證思維,得到三類指事字:一類是在原象形字――參照符上增加一個指示符――正補充符;二是原象形字――參照符上刪除部分符號――負補充符;三是原象形字――參照符的方向改變――零補充符。但無論指事字的創造經歷了多複雜的思維活動,仍然是源於形象,回歸形象,以形象思維為主色的思維活動的結果,是一個完整的思維創造系統。顯示了系統思維的第二個層面――初級中介層面的特徵。具體的形加上抽象的指示符,表示一種既非原象形字義,又非指示符本身含義的新義。這類字在『形』與『義』之間用曲折勾連的線性邏輯通道來勾通其信息,昭示字義。


    會意是『比類合宜,以見指幀薄#6]它是以象形字和指事字為基礎,由兩個以上象形字或指事字構成。其義有一定直觀性,可審字知義,望文生義。它不同於指事字只是在參照符形之上進行指稱,而是多符多形間的結合。它雖以形為緣起,但不能直接因形而定義。如果說象形字多數是單獨名物的『畫』,指事字是因義設標的『象意』之『符』,會意字便是『有情節和主題的藝術之詩』了。在表象上,古漢字頗似畢加索的現代派繪畫,但更具體而實用的是這些既形象又抽象的『藝術符號』,僅毫釐之差,便會使整個『情節』和『主題』都發生變化――字義變化。識讀者在審字以求義的思維活動中須通過想像去豐富、補充符與符之間的意義中介環。其『形』與『義』之間靠空間交叉的邏輯通道來勾通其信息。呈現了思維認識的第三個層面――高級中介層的特徵。認知的最重要方法是『得意忘形』。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