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商報
中西融合的墓碑,佛像坐在蓮花座上,但是擁有天使的翅膀,手裏還有十字架
絲綢之路起點看西安,海上絲路起點看泉州。19日下午,全國網絡媒體海西行採訪團參觀了中國惟一以海外交通史為專題的博物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在解說員的引導下,大家對泉州海外交通史、泉州宗教石刻館、泉州民俗文化和中國古代船模等有了深入了解。
源於南朝的泉州海上交通
泉州,古稱『刺桐。從唐代至元朝,泉州『刺桐港』一直是中國主要對外貿易港口,作為中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曾在東西方文明交流中,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泉州享有『東方第一大港』的美譽,宋元時期泉州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經濟文化中心,到了明清兩代,由於中央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致使官商漸漸衰弱,而私商貿易迅速崛起,大批移民流向海外,泉州因此成了一個著名的僑鄉。如今泉州是國務院首批公佈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十二處,其中大部分與泉州悠久的海洋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古刺桐港灣與船舶變遷
古代泉州府管轄範圍包括德化、永春、安溪、晉江、石獅、惠安、南安,以及解放後劃歸廈門的同安和現屬台灣的金門島。古刺桐港素有『三灣十二港』之稱。『三灣』所指的是:泉州灣、深滬灣、圍頭灣,在每個港灣中各有四個支港,由此而組成了這個著名的東海名港。
據記載,最早的居住古泉州的閩越族善造舟、熟水性。由獨木舟發展而來『舢寫船』形狀象一隻栩栩如生的水鳥,可說是福船的前身。在公元後的十六個世紀裏,福船以它優良的性能、先進的技術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船種之一。
三國兩晉漢人南遷為泉州奠定優秀的中原文化,隨着社會發展,泉州海上活動漸漸活躍,南朝時泉州已有大船通航南洋。有記載最早來到泉州的第一個外國人是印度僧人拘那羅陀(真諦)。他曾兩次想由拉州乘大船前往梭伽修國(今馬來西亞),都因遇到風浪,而不能成功。在九日山下的延福寺裏,由他歷時多年翻譯了【金剛經】等經文,為佛教的傳播作出了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