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拳』自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起,就由王薌齋先生定義為人對環境的應答能力。他在【習拳一得】中寫道:『拳學一道不是一拳一腳謂之拳,也不是打三攜兩謂之拳,更不是一套一套謂之拳,乃是拳拳服膺謂之拳。』 就準確地表達了對拳的定義。但我們每個人如何去理解和把握這個拳呢?半個世紀以來,後人做了大量的探索工作,試圖從各種不同的角度,通過各種不同的方法,來找到一條明確的認知道路。1997年筆者提出了對拳的兩個教程分判。時間一晃又過去了五年。但至今能夠從認識論角度去宏觀地把握這一問題的同人仍是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家對拳在認知中的兩個身份尚不能正確分辨把握所致。由於對認知對象的身份不明確,導致認知方法上的混亂,而認知方法的混亂則又造成具體認知行為以及教學訓練行為的盲目性。因此只有解決好這一根本問題,才能使我們獲得對拳的完整認知構架。從而,由各種角度對拳的認識才能得到妥貼的收攝和安放。而具體的教學訓練也才能獲得一個穩固的理論基礎。才能使拳學更好地為增強中華民族的身心健康服務。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筆者不揣愚陋,再撰此文,以期使這一根本性的問題得到進一步的詮釋。
關於拳在認知中的兩個身份的問題,其實由來已久,這個問題在哲學界被稱之為對現象與物自身的分判。在中國古代,歷代先賢對這個問題,都曾以自己的方式做過不同的闡述與表達。至近代,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中明確提出現象與物自身的概念。將這一哲學見解擺到了世人面前。作為對這一問題的回應,我國哲學家馮契先生、牟宗三先生都在自己的著作中做過詳實的闡述。雖是如此,但這一哲思仍未為廣大讀者所了解。牟宗三先生在【現象與物自身】序文中寫道:『。。。。。是代表着一個客觀的,最高的而且是最根源的問題。』接着他又寫道:『這除根據中國的傳統,是很不容易看出這洞見底重大,亦很不容易看出康德的輕描淡寫之不足夠。但是,說到中國的傳統,這亦同樣不是容易把握的,見到中國的傳統與康德的洞見相會合,這亦同樣非易事。』牟宗三先生這兩段話,已充分說明這個問題的重要性,以及理解它的難度。正因為了解這一問題對我們認知拳有着重大的意義。因此請各位讀者同我一起,在以下的敘述中去了解和把握這一最高最根源性的洞見。
首先讓我們在這裏一起複習一下人類一般認識的發生原理。當我們一講認識,就同時產生了一個認識的前提。這個前提就是必須先有一個認識的主體,就是說是誰在認識?先要有一個去認識的人存在。與此同時也還要有一個認識的客體,就是說要有一個被認識的對象。這種認識主體與認識客體的關係稱之為主客相待。哲學術語稱為『二顯』。意思是說:有了這主客二者的關係存在後,認識才能顯現出來。有了這個二顯的前提後。我們就可以來看看主體是如何認識客體的了。比如說我們到公園裏看到一朵紅花,在大腦裏形成了這是一朵紅花的判斷。在這個過程中,由於花的客觀存在,它不停地在光的作用下散發着光學的信息。這時認識主體我們出現了,由於我們的眼睛接受到了這一光學信息,並通過視神經,將這一信息傳遞給大腦,大腦通過對這一信息的記憶、綜合、判斷、得出了這是一朵紅花的認識。由此我們了解到:我們平時講的知識,是我們主體對客體現象的經驗活動,通過神經傳遞,大腦思維活動處理後而產生的概念。在這裏要指出的是:這個在主體大腦中形成的概念,是通過客體所表現的現象而形成。而客體的現象有着多種的表現形式。比如說一個蘋果,單從視覺上來講,我們從它的上下左右不同角度看過去,我們看到的形象是不相同的。我們還可以通過味覺來感受到它的味道。還可以通過觸覺去感覺到它的質地。等等。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通過不同的感官渠道和不同的觀察角度,來觀察同一個客體。於是也就會得到同一個客體的多種的不同的現象。您不能說園就是蘋果,也不能說酸就是蘋果。因為園與酸都是蘋果通過某一途徑顯現的現象。而蘋果的現象與蘋果本身是有差別的。由於現象的每一顯現途徑都有它的片面性,也就是說您不可能同時了解客體的全部現象。所以必定存在觀察視角的片面性。因而由此產生的概念認識也就先天地具有了片面性。
那麼通過這片面的概念知識我們能否表達和把握客觀的事實呢?我們說是可以的,但不完全。這種把握是一種近似的,漸近的把握。由於進一步說明這個問題比較複雜。而且前人已有過詳盡的論述。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在其它文獻中做進一步的了解。我在這裏就不再做更多的解釋了。以上通過複習認識發生過程,目的是讓大家注意到現象與物自身的差別,從而認識到主觀反映的概念知識與客觀的事物本體亦是有差別的,主體通過客體的現象而得到的概念是有片面性的。而作為客體物自身,它具有事物的本體屬性,而事物本體可以含攝它所表現的所有一切現象。
說到這裏,可能大部分讀者都能理解並區分現象與物自身的差別了,也可能還有一部分讀者了解的還不透徹。不要緊,我在這裏再舉一個生活中的事例,幫助大家更進一步地了解其中的涵義。
有三個足球愛好者,他們三個人經常在一起探討足球知識。可以說他們三人對足球的知識都有着同樣豐富的了解。單從知識這一角度講,他們三人是無差別的。只是其中兩人是足球運動員,在不同的球隊踢球,另一位則是從事其它職業,自己並不踢球,只是在業餘關心足球運動,愛看足球比賽。有一天,其中有一個隊員要參加比賽了。同時給他的兩位朋友送了兩張球票,三人一同來到球場,一人踢球,兩人看球。在比賽進行過程中,三個人都看到了場上的變化,那麼請大家思考一下,並根據您們自己的生活經驗體會一下。他們三人在這場球賽中所處的身份有什麼不同,所得到的感受是否一樣呢?答案當然是不一樣的。先說這個業餘愛好者同正在場上踢球的球員之間的差別,從身份上來說,這名球員是以這場球賽的主體身份在進行比賽,他在場上的行為推動着這場球賽的發展,他本人的行為就是這場比賽的內容,他同這場比賽是無法分離的。而這位愛好者是以對待客體的視角在看別人踢球,他是一名觀眾。這場球對他來說是被認知的客體。從他倆的感受來講,由於他們都看到了場上的一切變化,當然,他們也有一些相同的感受,比如說看到了進球都會高興。但踢球的人還會感受到衝撞的壓迫、奔跑的疲勞,以致他的注意內容及精神狀態都同看球的人不一樣。所以從根本上來講他們從事的完全是兩件不同的事情。由此讀者可以了解到同一件被認知的事物的主體身份和客體身份的區別。以及它們會產生完全不同的兩種感受的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