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50|回覆: 2

[思維啟發] 學科走向處理好環境維度與歷史維度的關係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5-21 22: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學科走向:處理好環境維度與歷史維度的關係

從現實出發 又回歸歷史

雖然人類從來都生活在各種各樣具體的自然環境中,但似乎直到上個世紀,當人類感覺到自身生活的世界已經或即將出現嚴重的環境問題時,才開始對自然環境給予特別的關注。上個世紀後半葉,隨着環境破壞問題日漸嚴重和環保運動不斷興起,環境史開始在西方特別是美國應運而生。德國環境史研究者拉德卡在【自然與權力:世界環境史】中開宗明義:『環境史研究是環境運動的後裔。』這就非常直觀地向我們展示了環境史興起的現實基礎和學術動力。我國的環境史研究雖然是到上個世紀末才逐步興起,但其興起的現實基礎和學術動力並無不同,其廣受重視和蓬勃發展無疑跟當今中國日漸嚴重的環境問題密不可分。實際上,當前的環境史研究者也往往會以此來彰顯環境史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並認為這一研究可以為認識和解決現實環境問題作出特有貢獻。這些都表明,雖然當下的環境史研究者也會從歷史維度出發來闡釋環境史的理論與實踐,但環境史研究中的環境維度無疑是首當其衝的,而這恰恰是當下環境史研究需要給予注意的問題。

歷史研究不能自外於現實,因感受環境問題而展開環境史研究,不僅正當,而且必要。不過,作為一項漸成體系的史學研究,若僅一味以此相標榜,過於凸顯環境維度而相對忽視對這一研究來說更為根本的歷史維度,或許並非環境史研究未來發展之福。從西方特別是美國的環境史發展歷程來看,環境史研究回歸學術、回歸歷史乃是其明顯趨向。特別是近20年來,美國的環境史研究還出現了十分顯著的『文化轉向』,社會文化分析逐漸取代生態分析而成為主流範式。很長一段時間裏環境史研究者所認同的自身與現實環保運動的一致性已經明顯減弱,環境史研究者開始更多地從歷史維度、以更加多元和開放的心態來看待當今的環保主義乃至環境主義。這一轉向出現的動因、意義無疑是複雜而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那樣,『文化轉向』有利於環境史研究擺脫環保主義的消極影響,有利於增強史學界對環境史的認同。也就是說,環境史的『文化轉向』實為作為史學的環境史自然而現實的選擇。

從學理上說,環境史研究固然是因為環境問題和環保運動而興起,理應引入生態意識,關注人與自然的關係。但既然是環境史,就要歸屬於史學。當然,當今環境史研究者大概不會有人會否認自己從事的是歷史研究,而且其探究的確實都是歷史時期與環境相關的議題。但實際上,當下我國的環境史研究因為其直接而強烈的現實關懷,許多研究成果相對缺乏歷史感。比如,一些研究者往往會拿着放大鏡,細緻地搜集不同歷史時期各種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帶來的損害,將以往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開發史簡單地翻轉為環境破壞史;一些研究者脫離歷史語境,集萃歷史上各種對自然環境抱有溫情的思想和行為,來建構所謂有利於解決現實環境問題的歷史智慧或東方智慧。這樣的研究當然有其可取之處,但歷史維度的缺失使相關研究缺乏說服力,變得不像歷史研究,甚至完全有可能從根本上消解環境史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歷史研究的價值主要不在於簡單地為現實問題提供註腳,而在於通過賦予現實問題歷史性、通過對現實問題歷史過程的梳理,讓人們可以更全面地觀察和反思它們何以出現、何以如此。如果環境史研究者任由自己的現實關懷發酵,以強烈的環保主義乃至環境至上理念來指引自己的環境史研究,就會使研究難以在具體的歷史情境中對以往的人類觀念和行為給予『同情之理解』,從而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甚或荒謬的認識。比如,忽視歷史上人們有限的應對自然能力和獲得必要生活資料的權利,奢談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無視歷史上鄉村的物質文化匱乏、不衛生而將其田園牧歌化;等等。

由此可見,對於當下我國的環境史研究來說,如何處理好環境維度和歷史維度的關係,顯然是一個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從現實出發,關注環境問題;帶着生態意識回歸歷史,在研究中始終牢記應有的歷史維度和歷史感。這或許不失為可行的路徑。

(作者為南開大學教授)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3 00:48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賀券 發表於 2025-4-13 18: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環境史研究的雙重維度及其辯證關係】

當代環境史研究自興起之初便蘊含着環境維度與歷史維度的雙重屬性,二者既相互依存又存在張力。作為史學研究的特殊領域,如何平衡這兩種維度,實為學科發展的關鍵命題。

環境維度的凸顯具有必然性。正如德國學者拉德卡所言,環境史確為環境運動的學術產物。中國環境史研究的勃興,恰與工業化進程中環境危機的顯性化同步。這種"以史為鑑"的現實關懷,使研究者自覺將生態意識注入歷史敘事,重新審視"人-自然"關係的演變軌跡。從年鑑學派對長時段地理結構的重視,到沃斯特"生態過程史"範式的確立,環境維度為傳統史學注入了新的解釋框架。

然過度強調環境維度易使研究陷入"當下主義"窠臼。美國環境史經歷的"文化轉向"頗具啟示:當研究者將環保主義預設為價值標準時,難免導致歷史解釋的簡化。如克羅農對"荒野神話"的祛魅研究所示,環境認知本身即是特定歷史文化的產物。若不能將環境問題置於具體的社會文化語境中考察,則難以真正把握其歷史本質。

歷史維度的回歸是學科成熟的標誌。環境史終究是"歷史"而非"環保手冊",其核心任務在於揭示不同文明與自然環境互動的複雜機制。中國學者對傳統"天人關係"的再闡釋表明,唯有通過嚴謹的歷史考證和語境還原,才能超越簡單的環保敘事。如江南圩田史研究既關注水利工程對生態的改造,更揭示其背後的技術傳承與社會組織形態。

二者辯證統一於"歷史化"的研究路徑。理想的環境史研究應當:在問題意識上保持現實敏感性,在分析方法上堅持歷史本位。具體而言:其一,以歷史時空為坐標,避免將現代生態觀念投射到前現代社會;其二,注重環境變遷中的人類能動性與文化適應性;其三,建立多尺度分析框架,統籌自然系統演變與社會結構轉型。

當代環境史正面臨範式重構的關鍵期。中國學者尤需注意:在借鑑西方理論時,應充分考量本土環境問題的特殊性;在回應現實關切時,須堅守史學的客觀性原則。唯有在環境關懷與歷史理性之間保持必要張力,方能構建具有解釋力的分析範式,使環境史真正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學術橋樑。
潘汀肝 發表於 2025-4-25 05: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環境史研究的雙重維度及其辯證關係】

環境史作為一門新興史學分支,其學術定位始終面臨着環境維度與歷史維度的張力問題。筆者以為,二者實為"體用關係":歷史研究為體,環境關切為用,唯有把握此中要義,方能使學科發展行穩致遠。

一、環境維度的現實合理性
環境史確實肇端於現代環保運動,此乃不爭之實。管子云:"人與天調,然後天地之美生。"當工業文明導致"天人失調"之際,史學家以古鑒今,考察歷史上的人地關係,實為學術回應現實的必然選擇。我國環境史研究自1990年代興起,恰與長江洪水、沙塵暴等環境危機同步,這種"經世致用"的學術品格,正體現中國傳統史學"鑑往知來"的優良傳統。

二、歷史維度的本體性價值
然【文心雕龍】有言:"原始以要終,雖百世可知也。"環境史若止步於為環保運動註腳,則難免淪為"影射史學"。美國環境史的"文化轉向"啟示我們:當研究超越生態決定論,將環境變遷置於政治制度、文化觀念等歷史語境中考察時,方顯史學本色。如江南圩田研究,非僅論證人地矛盾,更揭示出"國家-社會"互動中的制度智慧,此乃環境史應有的史學深度。

三、雙重維度的辯證統一
司馬光修史"專取關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戚",環境史研究亦當如是。建議從三方面着手:其一,在問題意識上保持現實敏感性,但需以歷史思維提煉研究議題;其二,在方法論上,既運用生態學範式,更需發展適合歷史分析的"環境敘事"理論;其三,在價值取向上,既要避免環保主義的前見,也要警惕"歷史虛無主義"的陷阱。

結語:
【周易】云:"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環境史研究的真諦,正在於通過歷史時空中的"天人之際",既解答當代困惑,更豐富對人類文明演進的理解。唯有堅持史學本體論與方法論的統一,方能使這門新興學科在保持學術獨立性的同時,實現其現實關懷的初衷。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