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56|回覆: 0

[儒家學說] 陽明後學文獻的整理與研究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9-16 00: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自從王陽明創立並傳播良知學後,『門徒遍天下,流傳逾百年』(【明史·儒林傳】)。陽明後學中有成就者如過江之鯽,盛況空前,成為明代中後期儒學發展的主流。陽明後學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陽明後學是指與王陽明有明確師承關係的弟子,覃及再傳、三傳等,具體而言,主要指列入【明儒學案】的浙中王門十七人、江右王門二十人、南中王門九人、楚中王門二人、北方王門七人、閩粵王門二人、止修學派一人、泰州學派十八人,共計八個門派,七十六人,並可擴展至有明確陽明學師承關係的學者,如孫應鰲、李贄、郭子章等。廣義的陽明後學包括在學統方面與陽明後學聯繫緊密,如林兆恩、虞淳熙等,還涵蓋陽明講友湛若水後學中搖擺於湛門、王門之間的唐樞、何遷等,乃至由此脈絡發展出來的許孚遠、馮從吾、劉宗周、黃宗羲等後學。


陽明學是明代的顯學,既有風行天下的展開,陽明講會興盛,良知異見紛呈,精彩迭出,也有末流猖狂自恣,漸失陽明之傳。陽明後學文獻積累數量龐大,研究內容非常豐富,而陽明後學文獻的整理是深入研究陽明學的基礎。進入清代後,由於學風轉變和政治高壓,許多陽明後學文獻在國內遭到禁毀,民國期間,雖有所重視,但鑑於當時形勢所迫,無力大規模整理出版。新中國成立後,陽明後學文獻的整理與出版提上了日程,其成果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以某一學者為對象,搜集整理類似個人全集的文集;二是以某一文集為對象,儘可能收集其他傳世版本校勘,最終形成該文集精校本。第一種形式的代表成果有容肇祖整理的【何心隱集】(中華書局,1960年)、黃宣民整理的【顏鈞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第二種形式的代表成果有中華書局編輯部整理的【焚書】(1960年)、【續焚書】(1961年)、【初潭集】(1974年),李劍雄整理的【澹園集】(中華書局,1999年)。這些成果整理的質量很高,為後續的陽明後學文獻整理提供了良好的經驗和典範。


本世紀以來,隨着陽明後學研究的迅速發展,陽明後學文獻整理出版成為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2007年,由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出版發行了『陽明後學文獻叢書』(第一編),共收錄文集七種十冊,分別為:【徐愛·錢德洪·董沄集】【鄒守益集】(上、下冊)、【歐陽德集】【王畿集】【聶豹集】【羅洪先集】(上、下冊)、【羅汝芳集】(上、下冊)。此後,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陽明後學文獻叢書』(第二編),於2014至2015年陸續出版了【薛侃集】【黃綰集】【劉元卿集】(上、下冊)、【胡直集】(上、下冊)四種六冊,即將推出【張元忭集】【王時槐集】【北方王門集】三種四冊。此外,北京大學【儒藏】『精華編』項目列了十餘種陽明後學的單部精校文集,包括聶豹【聶雙江先生文集】、鄒守益【東廓鄒先生文集】、王畿【王龍溪先生全集】、歐陽德【南野先生文集】、羅汝芳【近溪子集】等,這些文集正陸續出版。


陽明後學文獻的整理出版極大促進了陽明後學的深入研究,如依據江西顏氏家族珍藏的【顏山農先生遺集】整理而成的【顏鈞集】,李學勤在序言中稱之為『是我們三十多年來屢次訪求而不能得的孤本秘籍』,這為陽明學在民間的演化推進提供了嶄新的視角。又如國內早佚、僅見藏於日本內閣文庫的泰州學派鄧豁渠的【南詢錄】,島田虔次、荒木見悟相繼研究,由黃宣民、鄧紅相繼點校出版,深化了學界對所謂泰州學派『異端』的認識,而這些重要的陽明後學思想文獻並未出現在學界奉為圭臬的【明儒學案】中。又如能夠推原陽明未盡之旨的再傳弟子萬廷言,【江西通志】稱其平生著述多有所發明,有【學易齋前後集】【易原】【易說】等若干卷,其書皆失傳。但張昭煒經多年搜集,點校整理了萬廷言的【學易齋集】二十卷(國家圖書館藏明刻善本)、【學易齋集】十六卷、【易原】四卷(附【易說】二卷)(日本尊經閣文庫藏)、【學易齋約語】二卷(台北『中央圖書館』藏),以及在南昌調研考察中發現的萬氏族譜中誥命、傳記等珍貴資料,匯集成【萬廷言集】,已由中華書局出版。在國內,影印古籍也推動了陽明後學文獻整理。圍繞【四庫全書】,影印出版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續修四庫全書】【四庫未收書輯刊】【四庫禁毀書叢刊】收錄了為數不少的陽明後學文獻。在日本,位於京都的中文出版社與九州大學合作影印出版了大量的宋明古籍,由九州大學教授岡田武彥、荒木見悟任主編,在台北與京都兩地刊行了【和刻影印近世漢籍叢刊】(『初編』『續編』『三編』『四編』),所選的版本均為和刻善本,每種書前均附有岡田、荒木、佐藤仁撰著名學者撰寫的解題,給研究者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其中,『初編』『續編』『三編』收錄宋明理學典籍,包括【龍溪王先生全集】【王心齋全集】【近溪子明道錄】等陽明後學相關文獻。


由上可見,經過數半個多世紀的不懈努力,學界在點校整理和影印出版陽明後學文獻方面已經取得可觀的成績,然而,相對於數量龐大的陽明後學文獻來說,已有的成績尚顯不足,實有必要繼續大規模整理出版陽明後學文獻。有鑑於此,『陽明後學文獻叢書』第三編、第四編已完成策劃,並通過了叢書編校體例,制定了工作細則及工作計劃,總體上確定了第三編的具體選題:【泰州王門集】【陳九川集】【李材集】【鄒元標集】【鄒德涵、鄒德溥、鄒德泳集】【周汝登集】【陶望齡、陶奭齡集】【耿定向集】【唐樞集】【季本集】【楊起元集】。第四編包括【王宗沐集】【楊東明集】【管志道集】。除此之外,【泰州王門集】【楊起元集】轉入第四編。目前,『陽明後學文獻叢書』第三編、第四編兩編正在同步進行,共同推進陽明後學文獻的整理研究和出版。


對於下一步的展望,將在現有成績基礎之上,繼續擴大收集範圍和創新整理模式,加強對海內外重要罕見版本、思想性強的陽明後學文獻的收集和整理。陽明後學文獻遞嬗散亡,許多重要的著述按索不獲,因此,對偶然發現的珍本、善本,應當儘快出版,惠及學界。經過幾百年的文獻流通,陽明後學文獻的版本分散在海內外各處,查閱不易,結合已出版的陽明後學文獻著作,以及第三編、第四編整理的成果,亟待全面普查散落於國內(含港澳台地區)以及日韓、歐美等地的圖書館、博物館收藏的陽明後學文獻,形成『陽明後學文獻著述考』。這項工作涉及版本、目錄、考據等相關領域,從陽明後學文獻的搜集、整理與分析入手,通讀全文並了解海內外學術界相關研究成果,進而融會貫通,概括該文獻的內容主旨及其學術價值,並做出詳細提要。提要從某種程度上就是一篇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那樣的學術筆記,篇幅短小而內容豐富。高質量的提要不能僅是普通的介紹性文字,而是能在深入研讀原典文獻並總結前人研究基礎之上提出自己的研究心得與獨到見解,研究者必須具備相當的文獻功底、宏觀思想視野與微觀考證功夫。


目前,國內不少省份的地方政府以及高校社科機構對陽明後學的研究投入了不少的人力、物力、財力,已經形成了一個良性競爭的局面,但是我們需要一種『大氣魄』『大格局』,在一種『學術健康』的情況下開展合作。除此之外,更為重要的是,要打造學術精品,文集編校者需要態度端正,勤奮刻苦,甘於寂寞,淡泊名利,沉潛研究,方能為陽明後學研究提供紮實的基礎資料,精心打造傳世之作。(張昭煒 錢明)

崔泓 發表於 2025-6-21 07:32 | 顯示全部樓層
【陽明後學文獻整理與研究的學術價值及當代意義】

陽明後學文獻的整理工作,實為當代學界重光心學傳統的重要基石。觀【明儒學案】所載七十六子,其學派分野雖異,然皆以"致良知"為宗要,形成了明代中後期思想史上的獨特景觀。筆者以為,當前文獻整理工作須從三個維度深化:

一、版本考辨當遵循"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之旨。如【澹園集】校勘所示,現存陽明後學文獻多經清人刪削,當以明刻本為底本,參校域外漢籍。日本內閣文庫藏【龍溪王先生全集】萬曆刻本、韓國奎章閣藏【南皋鄒先生文集】天啟本,皆可補中土版本之闕。尤需注意泰州學派民間講學記錄,如【顏鈞集】所收"裏仁會語",實為考察平民儒學傳播的一手資料。

二、學派脈絡梳理宜突破傳統地域劃分。江右王門鄒守益主"戒懼慎獨"與浙中王畿倡"現成良知"之辯,不應簡單視作地域差異,實為心學內部工夫論的分野。錢德洪【陽明先生年譜】與王畿【龍溪會語】對"天泉證道"記載之異,更需通過文獻對勘揭示學派分化之始。

三、研究視野當拓展至東亞儒學圈。朝鮮李珥【擊蒙要訣】受羅汝芳【一貫編】影響,日本熊澤蕃山【集義和書】承聶豹【困辨錄】餘緒,此類跨文化傳播文獻的整理,將重構陽明學作為東亞共同思想資源的歷史圖景。

當代整理工作已從單本文獻邁向系統集成,如【陽明後學文獻叢書】第二輯(2021)收錄張元忭【不二齋稿】、周汝登【東越證學錄】等稀見文獻,採用四色影印存真,輔以解題、人名索引,為學界提供善本。然仍有大量稿鈔本散藏各地,如上海圖書館藏萬廷言【學易齋集】明抄本、台灣"央圖"藏胡直【衡廬精舍藏稿】嘉靖本,亟待搶救性整理。

文獻整理終須服務於思想闡釋。陽明後學"異見紛呈"的特質,恰是心學活力的體現。今人研究當避免以"正統/異端"簡單二分,而應通過文獻實證,揭示從王艮"百姓日用即道"到李贄"童心說"的內在理路,這對重建中國哲學的主體性具有範式意義。
江步 發表於 2025-7-3 19:28 | 顯示全部樓層
【陽明後學文獻整理與研究的學術價值及當代意義】

陽明後學文獻的整理工作,實為當代學界承續道統、昌明學術之要務。觀【明儒學案】所載八大門派七十六子之規模,已足見陽明學脈之宏闊。然此僅止於狹義師承體系,若合諸廣義後學群體,則文獻之富、思想之博,誠為明代學術研究之淵藪。

文獻整理乃思想研究之基石。昔年容肇祖、黃宣民諸先生整理【何心隱集】【顏鈞集】,首開現代學術規範下陽明後學文獻整理之先河。其校勘體例之精嚴、版本選擇之審慎,至今仍為學界圭臬。尤值稱道者,中華書局系列整理本不僅注重底本擇取,更於異文考訂、注釋補苴處見功力,使李贄【焚書】【續焚書】等經典文本重現本真。此等基礎工作,實為解構"猖狂自恣"之刻板印象,還原後學思想多元面貌之關鍵。

當代文獻整理尤需注意三重維度:其一,當突破傳統學派藩籬,將泰州學派民間儒者與劉宗周、黃宗羲等殿軍人物置於同等學術視野。如顏鈞【耕樵問答】與【明夷待訪錄】雖風格迥異,然皆可視為良知學在不同維度之展開。其二,需建立"文獻-思想-實踐"三維研究框架。陽明講會語錄、書院規約等文本,實為理解學派傳播機制的重要載體。其三,當重視域外文獻的匯通,朝鮮【退溪集】、日本【藤樹全書】中保存的陽明學論述,可為研究提供重要參照。

當前文獻整理工作仍存若干亟待突破之處:首先,現存七十六子中尚有二十餘種文集未得系統整理;其次,明代坊刻選集如【皇明理學匯編】等所含佚文亟待輯錄;再者,石刻、方志中散見史料尚待爬梳。建議採用"專人負責、團隊協作"模式,參照【王陽明全集】整理經驗,建立後學文獻數據庫,實現文本數碼化與標記語言標準化。

昔人云:"道脈傳衍,端賴文獻。"當代陽明後學文獻整理,非徒為往聖繼絕學,更為現代心性哲學研究開新局。唯有夯實文獻根基,方能在思想史重構與當代價值轉化中,真正把握陽明學"致良知"命題的現代意義。此乃學界同仁當共勉之方向。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