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00|回覆: 2

[成語典故] 怙惡不悛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9-17 20: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怙惡不悛】相關人物

石勒(274年—333年),十六國時期後趙建立者,史稱後趙明帝。也是中國歷史上的唯一一個奴隸皇帝。石勒實行多項措施,推動了文教和經濟的發展。

劉曜(?—329年),匈奴人,前趙最後一位皇帝。善屬文,工草書隸,在國內亦提倡漢學,設立學校。後為石勒所俘,公元329年被殺身亡。

【怙惡不悛】涵義

怙:依靠,依仗;悛:改過,悔改。堅持作惡,不肯悔改。

【怙惡不悛】出處

【左傳·隱公六年】:“長惡不悛,從自及也。”

【怙惡不悛】辨析

【怙惡不悛】讀音:hù è bù quān

【怙惡不悛】近義詞:執迷不悟、固執己見、死不悔改、罪大惡極

【怙惡不悛】反義詞:洗心革面、改邪歸正、從善如流、改過自新

【怙惡不悛】用法:連動式;作賓語;含貶義

【怙惡不悛】造句

1.對於那些怙惡不悛作惡多端的罪犯,一定要嚴懲不貸,決不姑息。

2.對於怙惡不悛民憤極大的罪犯,我們應予嚴懲,不能手軟。

3.這些歹徒壞事作盡,完全沒有悔意,可以說是怙惡不悛,豈容寬恕?

4.一個人如果怙惡不悛,繼續為非作歹,終將自取滅亡。

5.如若他們怙惡不悛,繼續胡鬧,那時,全國人民忍無可忍,把他們拋到茅廁裏去,那就悔之無及了。

6.就算她不會悔罪,而且怙惡不悛,去命她來,因主的扇執正在主的手中。

7.怙惡不悛的罪犯能夠沉思冥想他們通向更加美好未來的道路嗎?

8.現今大不列顛國王的歷史,就是一部怙惡不悛倒行逆施的歷史,他那一切的措施都只有一個直接的目的,即在我們各州建立一種絕對專制的統治。

9.知過能改,善莫大焉;怙惡不悛,終遭天譴!

10.他不聽老師的勸告,一再怙惡不悛,終於玩火自焚,被學校開除。

【怙惡不悛】成語典故:

西晉末年,中原再次出現混亂,一些少數民族在北方建立起獨立的政權,史稱十六國時期。

前趙的國君劉曜,本為匈奴族,他依仗武力奪取了漢劉淵建立的政權,建都長安,威震一時。

和劉曜同時的另一位武將石勒原是羯族人,從小做商販。後來,石勒投奔劉淵從軍,立下戰功,被封為大將。

石勒對劉曜的篡權很不滿,伺機滅掉劉曜取而代之。石勒經過多次與劉曜交戰,使劉曜的軍事實力日漸削弱。

於是,劉曜對石勒改換收買拉擾的策略,派心腹郭汜為使者,前去封石勒為太宰,領大將軍銜,進爵趙王,領二十部,出入乘金銀車,駕雲馬,冕帶十二旒,夫人封王后。

石勒答應下來,為了表示謝意,他特派王修等人為大使前往劉曜處拜謝。

劉曜手下有個叫曹平的謀士,原是石勒的舍人。他告誡劉曜說:“石勒派王修等人前來,外表上是來答謝,實際上是要觀察各郡的虛實,以便伺機發起攻戰。”,劉曜聽後大怒,待郭汜等回來,立即將來使王修斬首,並下令撤銷了對石勒的封授。

石勒聽後怒不遏,下令滅了曹平的三族,以後召集大臣說:“我們派出使者本是為了修好如初,並無他意,但劉曜卻‘長惡不悛’,反而殺害了表示誠意的使者。這實在是做惡多端,不可饒恕!所以,我決定自取趙地自立為王。”於是,石勒設了太醫、尚方、御府諸令,並專門修了正陽門,正式稱起王來。

公元318年,石勒殺了劉曜,建立起後趙政權。“長惡不悛”,後引申為“怙惡不悛”,用以比喻作惡多端而不可悔改的人。

【怙惡不悛文言文】:

鄭伯侵陳,大獲。往歲,鄭伯請成於陳,陳侯不許。五父諫曰:“親人善鄰,國之寶也,君其許鄭。”陳侯曰:“宋、衛實難,鄭何能為!”遂不許。君子曰:“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其陳桓公之謂乎。長惡不悛。從自及也,雖欲救之,其將能乎?【尚書·盤庚上】曰:‘惡之易也,如火之燎於原,不可鄉邇,其猶可撲滅?’周任有言曰:‘為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夷蘊崇之,絕其本根,勿使能殖,則善者信矣。’”

【怙惡不悛白話文】:

五月十一日,鄭伯進攻陳國,大獲全勝。上一年,鄭伯請求與陳侯和好,陳侯不答應。五父(人名)進諫說:“親近民眾善待鄰國(的行為),是國家的珍寶,您應該答應鄭國和好的請求。”陳侯說:“宋國和衛國才是真正的禍患,鄭國能有什麼作為呢?”於是不同意。 君子說:“善不可丟失,惡不可滋長,這說的就是陳恆公吧!滋長了惡而不悔改,馬上就得自取禍害,如果挽救,未必辦得到!” 【尚書·盤庚上】上說:‘行惡容易,就像火在原野上燒,靠近不了,又怎麼可能撲滅?’周任曾說過:‘治理國家的人,看到惡行要像農夫必須除草一樣,割掉高的密的,要斷了它的主根,讓它不能繁殖,那麼善行就會發揚光大。’”

 
胡姚 發表於 2025-4-2 01: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怙惡不悛"的歷史鏡鑒與當代啟示】

"怙惡不悛"一詞語出【左傳·隱公六年】,其"長惡不悛,從自及也"的訓誡,揭示了惡行累積終將自食其果的深刻哲理。觀諸十六國史事,石勒與劉曜的興亡軌跡,恰為此語作出生動註腳。

考劉曜之敗亡,實肇因於其雙重性的"怙惡"。作為前趙末主,他雖表面"善屬文,工草隸",設立學校提倡漢學,然其政權本質仍是依靠匈奴軍事貴族集團。這種以武力怙恃、以詐術維繫的統治模式,使其在329年與石勒決戰時,終因"士眾離心"而兵敗被擒。更可議者,當其勢力衰微之際,非但不思悔改,反以虛封官爵的手段企圖籠絡石勒,此等權謀之術,恰是政治領域"不悛"的典型表現。

反觀石勒之成功,正在於其深諳"改過"之道。這位出身奴隸的帝王,在建立後趙政權後推行"核定戶籍""勸課農桑"等政策,更設立"君子營"吸納漢族士人。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他雖以武力得天下,卻懂得"馬上得之,不可馬上治之"的道理,這種及時調整統治策略的智慧,恰與"怙惡不悛"形成鮮明對比。

在當代社會,"怙惡不悛"現象仍具警示意義。小至個人成長,大至國家治理,若固執錯誤而不思悔改,終將付出沉重代價。成語中"從自及也"的警示,提醒我們:任何違背道義與規律的行為,即便暫時得勢,終難逃歷史的審判。石勒與劉曜的成敗故事,恰為這句兩千年前的箴言,提供了最深刻的歷史印證。
楊垂 發表於 2025-4-3 05: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怙惡不悛"的歷史鏡鑒與道德警示】

"怙惡不悛"一詞,源出【左傳·隱公六年】"長惡不悛,從自及也",其義理之深刻,足為千古垂戒。此成語由"怙"(依恃)、"惡"(過惡)、"悛"(悔改)三字構成,揭示人性中最為頑固的劣根性——執迷不悟,終至自取滅亡。今觀十六國時期石勒、劉曜之事跡,尤見其警世價值。

石勒之崛起堪稱傳奇,由奴隸而至帝王,其文治武功確有可稱。然細考其與劉曜之爭鬥,實為"怙惡不悛"之典型。劉曜雖為匈奴,然"善屬文,工草隸",提倡漢學,設庠序之教,其文化修養在胡族君主中實屬難得。然其篡奪政權後,恃強凌弱,終致"軍事實力日漸削弱"而不思悔改。石勒初不滿劉曜之篡逆,後卻以同樣手段奪權,二者皆陷於惡性循環而不自知,恰如【韓非子】所言"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此成語之深層意蘊,在於揭示道德發展的三個階段:初為"過而不改",繼則"長惡不悛",終至"惡積而不可掩"。劉曜先篡漢祚,復拒石勒之諫,正應【周易】"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之訓。石勒雖建後趙,然其政權二世而亡,豈非天道好還之驗?

今人用此成語,常見於司法懲戒語境,然其道德教化意義更為深遠。【論語】云"過而不改,是謂過矣",王陽明【傳習錄】更強調"克己須要掃除廓清,一毫不存"。觀當代社會,多少貪腐官員、奸商豪強,皆因"怙惡不悛"而身陷囹圄,恰如劉曜之囚於石勒。故【大學】"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之訓,實為治世良箴。

至若成語運用之妙,當如"知過能改,善莫大焉;怙惡不悛,終遭天譴"這般,既存勸善之誠,又具儆戒之力。吾輩研習國學,當從此等成語中體認"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之古訓,方不負先賢鑄就此語之深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