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70|回覆: 0

[儒家學說] 孔子的六張面孔

[複製連結]
無端 發表於 2016-9-19 08: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王德岩 1971年出生,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獲哲學碩士、哲學博士學位。現為北方工業大學中文系主任、副教授,審美文化研究所所長。主要研究方向為美學和中國文化。近年來研究興趣集中在中國文化符號的知識考古、現代文化建構中的傳統以及禪宗美學等。著有【漢語美學】、【叔本華】、【明明白白參點禪】、【中國文化概論】等專、譯著5部,發表論文20餘篇。

孔子是中國文化中最複雜的文化符號,也是蘊含中國人情感和想像最複雜的文化形象。清理孔子的形象及其背後所蘊含的意義,對於我們認識孔子,認識中國文化,特別是認識我們自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今天我想從六個方面來解讀『孔子』這一文化符號。這六個方面對應着其2500年來形成的六張面孔:師者、王者(素王)、至聖、學者、罪者和使者。這六張面孔是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孔子的形象建構。我們只有順着這些面具,拆解了這些面具,以我們當下的存在感和視野與孔子對話,才可能建構出一個當下的孔子。

師者:作為『先師』的孔子

2000多年來,流傳過很多種孔子的畫像和塑像,但大家最認可、最親切的還是傳為唐代吳道子所畫的『先師孔子行教像』,親切和善,『恭而安』,符合人們對於教師的一切想像。

『師』是孔子最被認可的角色。

首先是他自己最認可。孔子從來不認為自己是聖人,聖人的頭銜是弟子以及後人加在他頭上的,但是他非常認可老師的身份。他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 』(【論語·述而】)

其次是大眾認可。 2000多年來,流傳過很多種孔子的畫像和塑像,但大家最認可、最親切的還是傳為唐代吳道子所畫的『先師孔子行教像』。這是一個白鬍子老人,寬袍大袖,親切和善,『恭而安』,符合人們對於教師的一切想像。

孔子的『先師』形象如此深入人心,首先源自他首開私學的創舉,為社會不同階層的人提供了受教育的機會。在孔子之前的時代,知識掌握在王官手中,受教育是貴族的特權。孔子將其所學向社會各階層開放。眾多不同年齡、不同國別、不同出身、不同性格的弟子聚集到孔子門下,被教育成有用之材。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成為中國教育者永遠追想、仰慕的典範。

更重要的是,孔子為我們留下了可以永為後世效法的教育原則和教育風範。其中,最偉大的兩條是『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除此之外,孔子提出的不憤不啟、學思結合、溫故知新、君子不器等教學原則,也都對後世影響深遠。

孔子的『先師』地位在後世是受到制度保障的,比如漢代郡縣學校制度、通經入仕制度,以及後世更為完善的科舉制度等。從國家層面的太學、國子監,到州、縣一級的學校、各類學院乃至私塾,無不敬奉孔子。學生入學的第一件事,一定是拜孔子。在傳統中國,孔子既是所有教師的職業祖師,也是所有學生的第一老師。

歷史圖集 歷史要聞

孔子的六張面孔

孔子的六張面孔

孔子的六張面孔

孔子的六張面孔

孔子的六張面孔

孔子的六張面孔
各國高官的漂亮女保鏢 盤點:中國落馬女貪官 解放軍叛將李顯斌的生活

孔子的六張面孔

孔子的六張面孔

孔子的六張面孔

孔子的六張面孔
 

孔子的六張面孔

孔子的六張面孔
李克強從政路上的引路人 皇帝選妃『裸檢』秘聞 盤點荷里活魅力尤物


王者:政統中的孔子

歷代王朝都把尊孔當做一件不能不做的大事,因為這牽涉到『政治正當性』,能帶來政治認同。

孔子生前從未為王,他自己也從未想過為王,但很多人認為孔子應當為王。一代代儒者矢志不渝地努力着,於是在其死後500年,孔子成為了『素王』;在其死後1000多年,他被正式封為『文宣王』。歷代王朝都把尊孔當做一件不能不做的大事,因為這牽涉到『政治正當性』,能帶來政治認同。

孔子本人在現實的政治活動中並不成功。非但孔子,整個儒家在春秋戰國時代的現實政治中都不成功。

儒家在漢代第一次取得了夢寐以求的政治地位。陸賈所說的『(天下)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叔孫通所說的 『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基本上刻畫了人們對儒家在政治格局中功能和地位的認識。但真正確立儒家地位的,是儒家為新王朝進行的文化設計,也是儒家為孔子所設計的新的文化形象:『素王』。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以及漢代大量緯書將孔子刻畫為一個 『素王』,這個形象的依據是這樣的:依『五德始終說』,夏金尚白,殷水尚黑,周木尚蒼,繼周而起者必為赤帝子,而孔子作為黑帝子,不能繼周而王。秦為閏位,非正統,真正繼周而王的是赤帝子漢。作為黑帝子的孔子降生不能空降,他擔負了為赤漢製法的特殊文化政治使命。這就是說,孔子的製法與漢帝的王位理應合而為一,實乃天命的雙生子。當孔子所制之法與漢帝的王位結合,文化為政治提供了正當性。

漢儒完成了素王孔子形象的塑造。尊孔的制度化,則支撐住了孔子在政統中的地位。這種制度化的活動在國家的層面包括三項:修廟、封諡和祭孔。東漢以後,帝王尊祀孔子的活動常規化、制度化,孔子日益深入人心,可以為帝王的統治帶來文化和政治的合法性和認同感。

政治化儒家的最後一次曇花一現,是在民國。袁世凱準備定孔教為國教。於是,康有為成立了孔教會,以仿基督教的方式成立孔教,把孔子立為教主,並對孔子的意義做了很多闡發。比如他在【偽經考】、【改制考】、【大同書】裏面就把孔子定為『萬世教主』。這個形象抬得很高,但也跌得很慘。新文化運動因此而起,狠打孔家店。

儒家跟政治的關係,有以下幾個側面。第一,儒家之所以成為中國文化的正統,在於它能夠給中國歷代的政權提供統治的合法性和教化能力。道本身要跟權結合,權一定要有道來確認其合法性。第二,儒家本身的理念跟權力之間是有張力、有衝突的。對權力來說,皇權至尊,但對於儒家來說,『天地間,至尊者道』。一些優秀的儒家以道抗權,以道抗位,在衝突中顯現儒家自身的獨立性和文化尊嚴。第三,衝突的情況畢竟總體上很少。在傳統中國社會中,儒家在跟王權的糾葛中總是處於弱勢,結合得越久弱勢就越明顯。


至聖:道統中的孔子

孔子為自己確定的形象,並不是一個生而知之、南面為王的聖人。但是,孔子身上確實有某些特殊氣質,使他異於常人。

政統中的孔子,並非儒家自己內心最認同的行當和本色。道統中的孔子,才是儒者最核心的關懷。

孔子本人從不認為自己是聖人。【論語】裏面的孔子對聖人有幾點基本的看法:第一,聖人是在位的,一定是做王才是聖人,比如堯舜禹;第二,聖人天生做聖;第三,就是 『聖作賢述』,凡是創作的叫『聖』,把這個創作進行陳述的就是『賢』。

所以,依這個標準來看,孔子顯然屬於賢人而非聖人。孔子為自己確定的形象,就是一個好學不厭、誨人不倦的學者、老師,並不是一個生而知之、南面為王的聖人。

但是,孔子身上確實有某些特殊氣質,使他異於常人。比如,他具有強烈的使命感和對自己文化有所擔當的自信。當他的生命受到桓?的威脅時,他說:『天生德於予,桓?其如予何? 』(【論語·述而】)當他在匡被圍,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論語·子罕】)

司馬遷【史記】中所記的孔子,也讓人感受到強烈的天命感和神秘感。這使他具有成為聖人的質素。

孔子成聖是後來被塑造出來的。【論語】裏面,子貢是孔子最大的宣傳者。他說孔子是『天縱之將聖』,像日月一樣等等。到了孟子和荀子,才真正把孔子認定為聖人。但那時候的『聖人』的含義是,能把人做到了極點那就是一個聖人,就是人倫之至,所謂的盡倫者也。這一點確立了後來我們一個基本的聖人觀。漢代司馬遷把孔子視為文化的至聖,董仲舒將孔子尊為政治的素王,他們奠定了聖人的文化內涵。

到了宋明時期,理學家們塑造了一個內化的聖人形象,建立了一個以心傳心的道統。

道統的雛形,出現於孟子的說法中。孟子建立了一個聖人譜系,以500年作為一個天命輪轉的周期。同樣,司馬遷也有一個500年輪轉的意識。司馬遷之後,一直到唐代的韓愈,才試圖把道統建立起來。韓愈上接孟子,建立了一個道統譜系。

宋代儒家的道統建構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傳承線索,而是有其心性論的依據,有新的經典依據,有新的聖人系統。心性論的依據在於其『虞廷傳心』傳說的建立,即【古文尚書·大禹謨】中所謂『虞廷十六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被認為是自古以來聖人相傳的心法,也就是道統的真正實質。

宋明儒者塑造了一個新的孔子形象:他是人倫的極致。雖在人倫的範圍,他的仁心卻能夠包含宇宙,『渾然與萬物同體』。這是一個人格化、宇宙化、心性化了的至聖。

從根本上看,道統可以被視為像孔子一樣對文化傳統的擔當意識和使命感。當中國文化『花果飄零』時,最能自覺承擔和維繫文化命脈的,正是這樣一些有道統意識的人。


學者:學統中的孔子

儒生們讀經不只是為了傳承知識,而且要通經致用,以經中的智慧來解決現實中的問題,所以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

六經本為孔子時代人們的共同文化遺產,經孔子編定、儒者相守,傳經似乎成了儒家獨有的事業。依憑經學的解釋和傳承,儒家建立了自己的學統。孔子和『六經』,成為儒家最重要的支柱。以孔子為師與以六經為法,成為後世儒家乃至於整個傳統社會的兩大價值標準。

在孔、孟、荀以及後儒的邏輯中,經是道的載體,是聖人心意所寄。 『道——經——聖』是三位一體的,『道統——學統——政統』是一體的。孔子所整理、眾儒所傳的經,成為一切智慧和標準的容器。

在這種意識的支撐下,人們把一切問題都附着於『聖——經——道』的系統中演繹發揮。聖人經典中似乎包含着解決社會人生所有問題的普遍法則,聖人似乎擁有無所不能的智慧來解決社會人生的所有問題。對儒者來說,孔子是執薭矩之道衡量天下的標準制定者。對普通民眾來說,孔子就是生活寶典。對小朋友來說,這個功能就好像機器貓,通過它可以找到你想要的一切。

『經』也因此具有實踐的品格,儒生們讀經不只是為了傳承知識,而且要通經致用,以經中的智慧來解決現實中的問題。所以,漢代儒者能夠以【春秋】斷獄,宋代則有一個著名的傳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趙普是宋代太祖、太宗兩朝的宰相。據說,他平生只讀一本書,就是【論語】。而且這一部【論語】在兩個皇帝那兒還能派上不同的用場,『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古人對這個傳說是深信不疑的,依據就是相信經中包含了全體智慧,包含了人生和社會問題的全部答案。

罪者:作為『罪人』的孔子

太平天國運動拉開了近代以來批孔思潮的序幕,它鞭撻、妖魔化孔子的方式也屢屢為後世所效仿。但在某種程度上,新文化運動的反孔實際上成為一種『救出孔夫子』的運動。

近代以來,中國的社會文化發生了千年來未有之大變,而孔子形象也發生了逆轉性變化,由千古一人的聖人形象變成了千古罪人。

孔子形象由『聖人』到『罪人』的轉折,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邏輯的原因。


歷史的原因是,近代的一系列挫折和失敗所激發的救亡圖存的反省和努力。鴉片戰爭失敗後,一開始我們認為失敗的原因在武器,於是辦製造局、造船廠、北洋海軍等。但後來甲午戰爭又失敗了,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所以認為罪在科學技術缺失,於是又興學校、建鐵路、辦實業,可是又失敗了。到了庚子事變來了八國聯軍,認為罪在政治制度,是政治不對,於是我們變法,我們立憲、革命。這都是從政治上改變的。但是辛亥革命以後,中國依然沒有變,所以人們開始反省,在政治背後還有文化,於是我們最後認為罪在文化,就有了新文化運動。

當『中國為什麼落後』這個問題的答案最終落到文化上時,下一步的邏輯很自然會牽連到儒教和孔子。儒教是中國文化的主幹,孔子是對中國文化影響最大的千古一人。如果中國社會的問題在中國文化,那麼中國文化的問題首先在儒教,儒教的問題首先在孔子。 『罪在孔子』就是順着這個歷史敘事邏輯遲早要得出的結論。

從考察孔子形象的角度來看,對孔子形象改變最大,把孔子由千古一人的聖人變成『罪者』最有力的,有三次運動:太平天國、新文化運動和批林批孔運動。

太平天國是近代以來第一場把孔子直接作為批判對象的運動。太平軍所到之處,焚毀孔廟,砸碎孔子牌位、塑像。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專門設立『刪書衙』。洪秀全親自主持刪改儒家經書,將【論語】中的『夫子』改為『孔某』,把『子曰』改為『孔某曰』,把『四書』、『五經』視為『妖書』。太平天國運動拉開了近代以來批孔思潮的序幕,它鞭撻、妖魔化孔子的方式也屢屢為後世所效仿。

第二次是新文化運動。由於『打倒孔家店』口號在後來的流行,人們對新文化運動的第一印象就是激烈反孔。但我們這裏有兩點需要特別說明。一是『打倒孔家店』並不是新文化運動及其之後文化運動中,最能概括其宗旨的口號。這個口號的出處是胡適1921年為【吳虞文錄】所寫的序,文中稱讚吳虞是『「四川省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以後為適應人們對於五四運動的簡單化理解,『打倒孔家店』成為它的標籤式口號。二是新文化運動中的反孔,是針對孔教會和軍閥的『尊孔』而來,有其明確的批評背景和對象,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策略性。如果平心靜氣地考察新文化運動中學者們對孔子的觀點,我們就會發現,他們把孔子本人與歷代為孔子披上的外衣分開,特別是把被政治人物塗抹成的孔子的 『素王』面具拿掉。在某種程度上,新文化運動的反孔,實際上成為一種名義上『打孔家店』、實則是要『救出孔夫子』的運動。

在這個意義上,新文化運動的批孔,恰是給孔子的形象『解毒』,是把千百年來累加積存在孔子身上的毒素清除掉。在那個背景下,尊孔之人恰是傷害孔子之人,而批孔之人卻是『拯救』孔子之人。

如果說太平天國的批孔運動開闢了批孔的可能性,新文化運動提供了批孔的文化正當性,文革的批孔則使批孔具有了社會普及性。此後,孔子的形象產生了巨大的改變,成為人人可以踐踏的罪人『孔老二』。

值得一提的是,在批孔的滔滔洪流中,也有人能不為所動,依然故我,堅持表達對孔子的敬意。如梁漱溟先生在運動中被一再要求發言後,寫了一篇幾萬字的長文【今天我們應當如何評價孔子】,堅持對孔子文化貢獻的肯定。這樣的事例雖然不多,卻足以維繫文化於不墜。


使者:作為文化符號的孔子

作為使者的孔子有兩個功能:第一,代表中國跟世界對話,成為國際上認知度最高的一個中國文化符號;第二,代表了中國文化的一個正統,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

孔子並不只是中國人自己的孔子。首先,它早已是東亞的孔子,他的思想很早就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其次,在16、17世紀以後,孔子的學說和形象經由傳教士的介紹和翻譯傳到歐洲,並且在歐洲文化中幾經變化,成為代表中國文化最著名的一個符號。

17世紀,西方對孔子極度崇拜,對中國極度崇拜,認為中國是一個不需要藉助宗教,用孔子的理性就能治理國家的地方。但到了19世紀,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失敗後,孔子的形象一落千丈,中國的形象就是停滯、落後、非理性、狂暴、不進步等等。迄今為止,中國在世界文化中的形象並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扭轉。

這是我們今天在國際上講孔子時所必須考慮的:當我們在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的時候,要考慮到在西方文化架構中孔子以及中國文化的形象,再來跟西方進行對接和溝通。這樣,一個作為使者的孔子,才不會傳遞錯誤的信息。

作為使者的孔子有兩個功能:第一,代表中國跟世界對話,成為國際上認知度最高的一個中國文化符號;第二,代表了中國文化的一個正統,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近年來,一些海外華人學者認為中國文化的正統已不復存在。比如余英時先生認為,中國文化就是一個遊魂,儒家思想跟我們的日常生活一點關係都沒有了。但是我想,如果他對中國真正了解,他會知道事實並非如此,因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對於天倫的重視、對於家庭的重視、對於教育的重視,依然是儒家式的。

最後我想說的是,今天我們要跟孔子對話,首先就要拆解已被凝固化的孔子形象。同時要認識到,那個曾經活生生存在着的孔子,永遠是我們需要不斷返回的。我們所能夠認知的孔子永遠是已經被塑造過的形象,所以我們只能按照這個形象再繼續跟孔子對話。還有,我們今天再看孔子要有一個新的視野,比如杜維明先生就在現代的視野之下,把孔子塑造成一個不斷進行自我修養和創造性轉換、趨於完美但永遠不是最完美的人,然後把中國文化對於天地、自然、自我、社群的態度重新進行闡釋。我覺得這非常重要。我希望,我們也能用這種視野來重新看待孔子。

(根據錄音整理,經演講者審閱,解放日報有刪節)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