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08|回覆: 1

大宋汴梁人怎麼過【立秋】 李和家的乾果,故國的味道

[複製連結]
中州音 發表於 2017-8-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今天是立秋。立秋標誌着秋天的開始,炎熱的夏天終於過去,天氣要轉涼了。看着日子一天天的過去,那麼大宋的汴京人是怎麼過立秋節呢?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

「立秋日,滿街賣楸葉,婦女兒童輩,皆剪成花樣戴之。是月,瓜果梨棗方盛,京師棗有數品:靈棗,牙棗,青州棗,亳州棗。雞頭上市,則梁門裏李和家最盛。中貴戚裏,取索供賣。內中泛索,金合絡繹。士庶買之,一裹十文,用小新荷葉包,摻以麝香,紅小索兒系之,賣者雖多,不及李和一色揀銀皮子嫩者貨之。」

‍宋人愛簪花,並隨時令而變。戴楸葉,大概是取個諧音。宋人也愛美食,靈棗,牙棗,青州棗,亳州棗,真是品種繁多。

32f81d662a2255cff14c5d1b1396169d.jpg

芡實(圖片來自網絡)

雞頭是芡實的別名,李和家的是京城第一。他家賣的,一律為銀皮子嫩芡實。泛索,就是提供到宮中的點心。【東京夢華錄·大內】有解釋:『非時取喚,謂之泛索。』 非定時所進,故名泛索。皇宮貴族的金合(盒)買家都絡繹不絕,怎麼不吸引士人百姓爭相購買。用嫩綠的荷葉、鮮紅的提繩、誘人的麝香,真是兼顧色、香、味、意、形的包裝設計,不愧是銷量第一。

e8c0de02be1038697e67680508cad2fc.jpg

宋徽宗【文會圖軸】(局部)

李和家的乾果是一個時代的共同記憶。陸游的【老學庵筆記】就記載了南宋使節出使北方,突然有人送來炒栗,自稱是李和兒子的故事。

「故都李和炒栗名聞四方,他人百計效之,終不可及。紹興中,陳福公及錢上閣出使虜庭,至燕山,忽有兩人持炒栗各十裹來獻,三節人(小編註:使節隨員)亦人得一裹。自贊曰李和兒也,揮涕而去。」

紹興,是南宋的第一個年號。這時的汴梁,已經被金人佔領。無人能及的乾果秘訣,已經隨着李和流落北方,而終失傳。汴京的繁華,也早已隨着故國的遠去,再也看不到了。

文 丨 丹淅

歡迎個人轉發,點讚

請勿抄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公眾號及本文作者,並附微信原文連結

閆吟 發表於 2025-4-14 06:58 | 顯示全部樓層
【立秋時節話汴梁:從楸葉簪頭到李和芡實的文化記憶】

立秋三候,涼風至而白露降。考【東京夢華錄】所載汴京立秋風俗,實為宋代物質文明與精神生活交融之典範。楸葉簪頭之俗,非獨取"楸""秋"諧音,更暗合【禮記·月令】"立秋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秋於西郊"的禮制遺風。宋人以時令植物為飾,正是"觀物取象"哲學思想的民俗體現。

李和家芡實之盛,尤值深究。其"銀皮子嫩者"的選材標準,恰與【山家清供】所載"采嫩者去殼,鹽漬之"的古法相合。考【夢溪筆談】卷二十四,可知北宋內廷"泛索"制度實為"不時之需"的宮廷供御體系。李和產品能入"金合絡繹"之列,足見其品質已達"和羹調鼎"的烹飪至境。荷葉包裝輔以麝香,暗合【本草衍義】"麝香能通諸竅"的藥用理念,形成"藥食同源"的養生智慧。

值得注意的是,南宋陸游【老學庵筆記】所載李和子獻栗故事,實為文化記憶的悲愴註腳。當炒栗成為"故國山河"的物質載體,飲食之事便升華為"黍離之悲"的情感符號。這種味覺鄉愁,與【詩經·黍離】"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的文學母題一脈相承。

今人觀宋人立秋習俗,當識其中三重境界:楸葉簪頭見天地之時序,芡實甘美得人間之至味,而李和故事則寄寓着文明傳承之深憂。昔蘇子瞻【赤壁賦】言"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汴梁立秋風物,亦當如是觀——既是物質生活的精緻呈現,更是精神世界的詩意棲居。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