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95|回覆: 1

[國學教育心得] 【珍藏版】中國書院應該是什麼樣子?人大韓星教授深度...

[複製連結]


編者按

最近在傳統文化教育界有一件大事,那就是南昌豫章書院由於其運作問題而被關閉停辦。豫章書院的經營模式、教育方法經過媒體曝光,各界對書院教育的猜忌、質疑、聲討頓時甚囂塵上。

豫章書院事件會給我們什麼反思?

全國書院、私塾教育該如何應對?

也許,豫章書院真的給很多經營傳統教育的單位做了一個警示。在義務教育階段,招收全日制學生自主教育,辦學資質是否完整合法?課程體系和教材是否得到相關部門認可?招收的師資是否可以勝任?教育方法是否符合教育學規律?更為重要的是,辦學方向在哪裏?培養的學生將來的出路是否有保證?

這一系列問題,有待於我們去思考。

在思考前,我們學習一下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韓星教授對書院教育做的詮釋,我們能從中有什麼借鑑呢。內容豐富,值得收藏。

儒學的復興離不開教育。在古代,書院是儒學傳承、學術研究的重要基地。甚至,一些重要的書院能夠影響朝政。比如宋代的四大書院,明代的東林書院。那麼,以儒家思想為主要內容的古代書院的發展,經歷了哪些升降沉浮的階段?近代書院的沒落又是什麼原因?今天書院的復興,在繼承古代書院的工作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在面對體制教育的發展與改革中,又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帶着這些問題,我們曾經來到韓星教授的辦公室,韓教授給我們做了詳細的解答,全文如下。

書院的歷史、現狀與未來

受訪者:中人民大學韓星教授

訪談者:輔仁君

輔仁君:儒學的復興離不開教育。在古代,書院是儒學傳承、學術研究的重要基地。甚至,一些重要的書院能夠影響朝政。比如宋代的四大書院,明代的東林書院。那麼,以儒家思想為主要內容的古代書院的發展,經歷了哪些升降沉浮的階段?近代書院的沒落又是什麼原因?

韓教授:書院是中國古代一種特殊的教育機構,大多都是儒者在官辦教育機構之外興辦的一種讀書、研習、講會場所。書院萌芽於漢,出現於唐,興盛於宋,延續於元,全面普及於明清,沒落於民國以後,延綿1000餘年,對我國古代文化教育、學術思想和儒學的普及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古代教育制度一般分官學和私學兩類:官學有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之分;私學又分經師講學和書館。經師講學是指經師居官教授,大多數為一代名儒自立『精舍』。『精舍』即學舍、書齋,最初是指儒者講學的地方。先秦孔子講學杏壇,至東漢經師立精舍講學,盛況空前。東漢光武時候,天下太平,很多人專門進行經學研究,他們穿儒服,頌先王,又有許多年輕人慕名遊學,私人傳經的事業很盛,有些儒者設立『精舍』,有的名儒在編的學生達到一萬多人,往往從幾千裏外到那裏去求學。這些名儒隱居不仕,建立精舍,教授弟子,開民間講學之風。『精舍』為儒家書院的前身,後來泛指道士、僧人等出家人修煉居住之所。

『書院』正式形成於唐朝,最早是官方創立的,當時只是作為朝廷藏書、校書之所,並非教育士子的教育機構。到了唐德宗貞元(公元785-805年)後,出現了一些私人創建的書院,但是規模很小,從學者也少,且以讀書為主,講學為輔。開元六年(公元718年),唐玄宗在東都洛陽的麗正書院。這是中國最早的官辦書院。五代南唐建『廬山國學』,又稱『白鹿國學』,是一所與金陵(今南京)國子監相相似的高級學府,也是宋代白鹿洞書院的前身。

宋代書院的興起是始於范仲淹執掌南都府學,特別是慶曆新政之後,北宋書院盛極一時,出現了四大書院,即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善化的嶽麓書院、湖南衡陽的石鼓書院和河南商丘的應天府書院。到了南宋書院更盛,各個書院延聘大儒主持,成為理學發展的策源地。朱熹就是南宋書院的積極推動者。

元代很早創立太極書院。江南統一後,南宋許多文人因不能進入元政府任官,紛紛設壇講學,建立書院,造成元初私立書院的迅速發展,多講程朱之學,並供祀兩宋理學家。

明朝初年朱元璋大力發展官學,規定只有官學的學生才能參加科舉考試,私立書院逐漸被邊緣化,出現了『百年沉寂』時期,全國各地書院僅有80餘所。明代中葉,官學日漸衰敗,弊病叢生,同時政局相對穩定,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為書院的復興提供了新的歷史契機。成弘復甦,至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達到全盛。當時思想學術的主流已逐步由程朱理學轉變為陸王心學,王陽明出,書院再度興盛,面向平民成為其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城鎮官府書院向平民百姓開放,鄉村書院大量出現,山林布衣、鄉村長者、普通百姓、佛教僧侶都可以進院聽講,甚至登堂講說。這是宋元時期罕見的現象。

明代政治對書院的干預史無前例,主要有四次禁毀書院,決定了書院的升降沉浮。

第一次是嘉靖十六年(1537年),御史游居敬疏斥南京吏部尚書湛若水『倡其邪學,廣收無賴,私創書院』,請求皇帝『戒諭以正人心』。嘉靖一方面慰留湛若水,一方面則令所司毀其書院。這次禁毀的矛頭,只在湛若水創辦的書院,其他各地書院仍照常活動。

第二次是嘉靖十七年(1538年), 吏部尚書許贊,以官學不修,多建書院『聚生徒,供億科擾』,耗財擾民為藉口,上奏明嘉靖。嘉靖受手握權柄的嚴嵩蠱惑,『即命內外嚴加禁約,毀其書院』,『申毀天下書院』。但這次處理的大多是官辦的書院,其他書院後來照常建立。

第三次禁毀書院是在萬曆七年,時張居正當國,極力控制思想,對書院講學特別厭惡。史載:『張居正最憎講學,言之切齒。』他說:『聖賢以經術垂訓,國家以經術作人,若能體認經書,便是講明學問。何必又別標門戶,聚黨空譚』他指責當時書院講學為『作偽之亂學』。萬曆七年,常州知府施觀民搜刮民財,私創書院,張居正便借題發揮,一面將施坐罪革職,另一面即以皇帝名義詔毀天下書院,自應天府以下凡64處盡改公廨。這是明代毀廢書院最嚴厲的一次。儘管如此,書院講學制度已深入人心,所以,雖禁猶存,有些書院是名毀實存,仍以各種方式保存下來。

第四次禁毀書院是天啟五年(1625年),由魏忠賢禁毀東林書院而殃及其他書院。魏閹黨人的禁毀書院,完全出於報復,無一是處,而且手段狠毒,牽連羅織,屢興大獄,害死許多人。其毀書院幾乎全部被拆毀,至不許存留片瓦寸椽,殘酷至極。提到東林書院,顧憲成撰寫的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在心』家喻戶曉,曾激勵過多少知識分子,對我國傳統文化思想發展促進極大。有『天下言書院者,首東林』之讚譽。東林書院成為江南地區人文薈萃之區和議論國事的主要輿論中心,曾培養了楊漣、左光斗這樣一批不畏閹黨權勢、正直剛硬廉潔的進步人士,他們被稱為『東林黨』。隨後書院因批評時政,遭當道之忌,魏忠賢將東林書院夷為一片瓦礫,連院內甬道、橋樑以及沿河古木均砍伐殆盡,其地成為廢墟。此後書院乃大沒落。滿清入主中國,對書院所保存的元氣,猶有餘悸,繼續抑制書院。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式明令各省建書院,改採鼓勵態度,書院漸興;惟不分官立私立,皆受政府監督,不復宋元時的講學自由。

清末先是戊戌變法中詔令改書院為新式學堂;變法失敗後慈禧太后又改學堂為書院;1901年,清政府再次宣佈將全國所有的書院改為大、中、小三級學堂,並多設蒙養學堂。所有書院藏書便陸續為各地圖書館所接收,只有極個別書院延續到20世紀20年代。從此,書院退出歷史舞台。這當然是古代書院沒落的標誌,但要分析起近代書院沒落的原因可以說有內因和外因。

內因是指書院本身不能適應中國社會全面轉型而不得不走向衰微,大致有五大內因:

第一,清代以來程朱理學成為官學,逐漸被教條化,具有專制性、保守性,而絕大多數學人沉溺於考據之學,缺乏思想的創造,這就遺失了書院原本應有民主精神,自由創造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

第二,隨着清代專制制度的沒落,儒學也日益衰微,逐漸使書院不能擔當道統,傳承學統,失掉了精神支柱。

第三,書院最興盛時都有一個重要特點,以大儒為山長,形成具有競爭力的學派。而到了清代,不少山長和講師們不學無術, 濫竽充數。一些書院聘任院長,不問其人學行, 貿貿然奉以為師,多為庸惡陋劣,諸生難得一見, 見而不能奉教一言。有的甚至更糟糕,由山長冒名頂替,混個名利。這樣書院教學質量必然變差,書院衰落也就不足為怪了。

第四,書院嚴重官學化。清政府一改過去書院設在山水形勝之處的做法, 至少要求設一書院在各省省會, 直接受控於封疆大臣或各省督撫,遂使書院為政治服務,限定了書院的學術思想自由,限制書院長期發展繁榮,書院不僅在辦學宗旨與內容上官學化,成為官方政治的附庸,更由於科舉考試,淪落士人追求功名的工具。

第五,遠離近代城市文明,交通不便,信息不暢,基本物質條件簡陋,與社會產生實踐,科學技術進步脫節,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使書院失去內在發展動力,成為陋儒空談玄理,愚酸腐敗的淵藪,自然會被淘汰。

外因是近代以來西學東漸,鴉片戰爭後,隨着日益頻繁的中外交往活動和洋務運動對專門技術人才的需要,西方近代大學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開始逐步傳入我國,科舉制度的終結,大批書院消失或轉型,中國開始了創建近代大學的嘗試。中國原本也是高等教育的,如中央官學、國子監等,許多書院也可以說屬於高等教育。真正現代意義上的高等教育即大學最早是出現於19世紀的教會大學。教會大學從根本上突破了中國傳統教育在辦學模式、教學內容、人才培養、適應社會等方面的不足,為中國的高等教育提供了嶄新的教育理念和辦學模式。著名的教會大學如武昌文華大學(1871)、北京匯文大學(1885)、聖約翰大學(1894)、東吳大學(1901)、上海震旦大學(1903)、嶺南大學(1904)、北京協和醫科大學(1906)、華南女子大學(1908)、華西協和大學(1910)等。與此同時,中國人也仿效教會學校自辦了一些私立大學和學院,如正蒙學院(1878張煥倫在上海創辦)、上海南洋公學(1896)、上海中國公學(1905)、上海復旦公學(1905)等。隨着教會學校的創辦,西方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大規模地傳入中國,更加猛烈地衝擊着中國傳統的教育觀,中國教育也開始邁向近代化。

有的私立大學在現代轉型過程中注意傳承傳統書院的精神,如張伯苓創辦的南開大學校訓是『允公允能,日新月異』,是南開精神的高度概括,是南開辦學理念的凝結,體現了南開人特殊的價值取向和精神品質,其淵源是中國傳統文化,『允公允能』這種話語形式本於【詩經·魯頌·泮水】:『允文允武,昭假烈祖。』允,即文言語首助詞。允公允能,意即既有公德,又有能力,德才兼備。『日新月異』本於【禮記·大學】:『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即與時俱進,每天都有新的進步。『日新月異』即要求受教育者有強烈進取精神。『自強不息,止於至善』是陳嘉庚創辦的廈門大學校訓,『自強不息』源於【易傳·象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止於至善』源於【禮記·大學】。創建於1905年的復旦大學的辦學理念和校訓是『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源於【論語·子張】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這些凝聚着古代儒家思想的校訓和理念充分體現了創辦者的儒家情結。

輔仁君:今天書院的復興,在繼承古代書院的工作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在面對體制教育的發展與改革中,又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韓教授: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着中國經濟的逐步起飛,社會上出現了國學熱、傳統文化熱,作為中國古代文化主體的儒家學說也出現了回歸的跡象。特別是在當代教育仍然沒有把儒家經典納入教育體系內部的情況下,書院成為一種普及儒家文化的重要形式,呈現出生機勃勃的復興氣象。21世紀以來,傳統書院在中國大陸得到復興,如雨後春筍般發展,據中國書院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鄧洪波統計,截至2012年底,我國有591所實體書院,網絡虛擬空間辦的書院有100多所。今天書院形式多樣,辦學模式不一,有的以企業家為對象,屬於商業模式運營;有的以青少年為對象,屬於公益行為;有的以社區為對象,開展文化活動。總之,都是以儒學為主流,把國學經典作為傳播的主要內容。但是,不得不說,今天的許多所謂書院,其實是打着『書院』牌子的私塾、讀經學校,這些『書院』裏沒有藏書,沒有儒者,大都是一些國學愛好者或者想在國學熱中撈金的人。那麼,今天的書院在繼承古代書院的工作中應注意哪些問題呢?我覺得主要要注意傳承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具體講:

首先,重建道統,傳承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在中國古代,書院就是大儒傳承道統的重要場所。一般認為,『書院』至宋代大興,是因為科舉成為利祿之門,士人趨之若騖。因此,一些對這種現象不滿的大儒,往往於山水之勝處,修建書舍,教授生徒,以正人心,明道學,這樣書院便特別興盛起來。這就使書院可以擺脫世俗功利,江湖之遠,而與天地自然相親近,淡泊名利,體現從孔子以來『謀道不謀食』,『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的優秀傳統。因此,道統的傳承綿綿不絕,很大程度上有賴於中國傳統書院。而書院之所以能夠擔當傳承道統的功能,主要是因為辦書院的大儒有自覺的道統意識,他們心憂天下,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之擔當精神。書院不是傳授知識,而主要的功能是傳道、弘道、講道、明道、修道,這就是現代書院要傳承的一種文化精神。

其次,學以載道,以為往聖繼絕學。能夠擔當道統的士人所有的特長則是學,古代士人所謂的『學』非今天一般的文化知識的學,而是包含了非常廣泛深刻的含義,即從一般文化知識到做人處事的道理。儒家之學就是經學,是由孔子開創的,可分成互相關聯的六個部分,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詩、政、社會、史、形而上學』(杜維明:【道學政——論儒家知識分子】,錢文忠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頁),這樣的『學』是在自身和社會中被廣泛展開的,而不僅僅是現代意義學術的傳承。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之『學』是『為已之學』,重點指向自我,基礎是做人。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格,達到理想的人生境界,正是儒家的基本價值取向。孔子開創的『學統』主要是經學傳統。宋元明時期書院大興,大儒傳承儒家學統,形成了各時期的學術重鎮,形成各自的學派。為了提高書院的學術地位,掌門山長大儒往往注重由學致道,注重學以載道,通過學統彰顯道統。『為往聖繼絕學』是北宋理學家,關學創始人張載提出來的,『往聖』指歷史上的聖人,『絕學』指儒家中斷了的學以載道的傳統,應該理解成既繼承儒家之學的學統,更是在學統基礎上繼承儒家之道的道統。

第三,修道之謂教,以為生民立命。傳統書院也是一個教育、教化機構,還擔當着培養學生、教化社會的功能。春秋時代孔子以『存亡繼絕』的歷史使命感,搶救並整理了瀕臨散失危險的上古文化典籍,同時,以此為教本,創辦私學,實行『有教無類』的辦學方針,從而打破了教在官方的局面,使學校教育、社會教化融為一體。由孔子開創的儒學其教的內容就是價值理性的『仁義道德』,而其手段則是詩書禮樂。儒家之『教』即通過宣講、表彰、學校教育以及各種祭祀儀式等方式,向人們灌注儒家價值觀念,使其自覺道德修養,遵守社會秩序。儒家還非常重視禮樂文化中的祭祀傳統,形成了『神道設教』的宗教性傳統。由此,『教化、教育、宗教之傳統』就形成了儒家的『教統』,這是古聖以道化人、化世的優秀傳統。『教統』主要是通過講學來實現的,宋明以降,隨着城市、商業、交通以及印刷技術和造紙技術的發達,知識傳播更加容易,也越來越超出官方意識形態允許的邊界,士紳與市民所擁有的財富資源,也使得另外開闢思想表達和知識傳播的渠道成為可能。正是在這樣相對自由的背景下,大批士人重新開創了體制以外的講學風氣。儒者辦書院講學,一方面當然是為了孔子講的為己之學,就是為了自己的修習,自我的安身立命,同時他也考慮到老百姓的安身立命問題,所以要安百姓,修己安百姓。自我的安身立命,和為老百姓的安身立命。這兩方面都是古代大儒同時考慮到的。那就是說一方面自身安身立命,另一方面要解決老百姓的安身立命,即精神家園問題。這就是張載說的『為生民立命』。

第四,尊師重道與師道重建。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古往今來,代代相傳。【周禮·地官·大司徒】:『四曰聯師儒。』鄭玄註:『師儒,鄉裏教以道藝者』,師儒是在民間進行道德和禮樂教化的儒者。因為師儒是以道教人,所以就有尊師重道,在尊師重道的基礎上才有尊師重教。【荀子·大略】云:『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所以後來就形成了中國古代尊師重道,尊師重教,師道尊嚴等等傳統。傳統儒家書院非常重視這一點,現在書院的復興也應該重視這一點。首先,應該是明師道、重師德。就是上作為老師,自己首先要修身,因為古代【大學】裏講,自天子以至於庶人都要修身。書院老師首先要自己要修身,以修身為本,然後師道立。就是我們經常講的,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一言一行,模人之不模,范人之不范,這樣師道才能確立。其次,要通過書院來養成一種尊師重道、尊師重教的風氣。首先要尊重孔子,孔子是至聖先師,是師道的代表,所以書院要按時舉行祭拜先師的儀式,上課學生對老師要行禮,要有日常尊師禮。尊師當然不追求什麼刻意的形式,關鍵是要表達學生尊師重道的心意,形成對學生的提升,對老師的激勵,形成良好的師生關係,使書院成為其樂融融的大家庭。

總之,今天許多書院許多有點名不副實,主要是失去了傳統書院的精神內涵,在今天書院與未來發展的問題上,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從道統的高度,從學統的深度,從教統的廣度,來傳承傳統書院的基本精神,尊師重道,重建道統,以更好地發揮書院的文化教育功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請留下你指尖的溫度

讓思想擁抱你

勤懇 發表於 2020-8-10 10:4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最近在傳統文化教育界有一件大事,那就是南昌豫章書院由於其運作問題而被關閉停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