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04|回覆: 2

[書法培訓班] 創新的起點是臨帖

[複製連結]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5-1 11: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臨習古人法帖,是學他人之長以補己之所短,是為了創新。

而創新只有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其實臨習狂草,也和臨習其他書體一樣,都需要對古碑名帖進行心追手摹,臨池不輟,悉心研習,融合貫通,集眾善而為己用方可。

▲懷素【自敘帖】

▲懷素【自敘帖】

▲懷素【自敘帖】

【自敘帖】歷來被視為第一草書,對後世草書影響極大。然而學之而成氣候者卻甚少,黃庭堅、毛澤東、林散之等是學其而取得成功的佼佼者。【自敘帖】狂縱恣肆,酣暢淋漓。圓勁的線條如『奔蛇走虺』,飛動的氣勢如『驟雨旋風』。筆法多變,體於自然,效法天地,集萬物之變於筆端。魚龍騰躍之狀,飛鳥出林之姿,驚蛇入草之態,懸猴飲澗之形,無不出神入化。臨習【自敘帖】要注意線條的流暢和氣勢的奔放,不可刻意求形,否則,本來充滿活力的線條就會變成死蛇或爛繩,這樣的學習,毫無創造力。

行筆要注意速度和節奏,做到慢處不凝滯,快處不失態。使轉要有張力,開闊胸次,把懷素醉狂之態寫出來,找到那股新鮮勁兒。

▲黃庭堅【廉頗藺相如傳】

▲黃庭堅【廉頗藺相如傳】

▲黃庭堅【廉頗藺相如傳】

黃庭堅大草用筆橫逸疏盪,筆勢飄逸,如大鵬展翅,縱橫捭闔,扶搖雲天。亦如劍師舞劍,氣貫長虹,渾然天成。結體疏朗開張,俯仰有姿;佈局零亂錯落,肩馱翼覆,妙趣橫生。臨習黃庭堅大草要有『船夫撐篙』的本領,執筆宜高,用筆要盪得開,注意頓挫穿插,起伏抑揚。要多於斷處求氣貫,重視點的作用和變化,筆勢要飄逸,氣韻要生動。但一些習氣字,須當留意,不可一味效顰。

▲王鐸【草書詩卷】

▲王鐸【草書詩卷】

▲王鐸【草書詩卷】

王鐸草書結體遒勁秀逸,縱橫開張,筆力雄邁老辣,沉着蒼勁,草法純熟,取法高古。然而,山谷善放不善收,王鐸善收不善放。王鐸狂草因過于謹嚴,恪守法度,斂多於縱,致使沉着有餘,豪放不足,如時裝模特,步步環繞,雖有媚態,卻失大氣。臨習王鐸草書要注意蓄勢和內斂,要在奔放中存留意,轉折處不宜圓滑,否則就會流於媚俗。

▲趙佶【千字文】

▲趙佶【千字文】

▲趙佶【千字文】

趙佶【千字文】線條凝練,氣勢磅礴,然狂放有餘,沉着不足,失態較多。臨習時要注意揚棄,切不可一味模仿,否則易入野道。祝允明大草氣勢雄強,結體奇倔。點畫狼藉,而使轉不勝;粗獷有餘,而雅姿不足;筆力勁健而少神韻;有生澀味而乏佳趣。臨習時,注意沖和。

初習草書,可先從黃庭堅、祝允明入手,然後再上溯懷素張旭。從師承上看,祝允明是師承黃山谷的,而黃山谷又得力於【自敘帖】。這樣較易登堂入室,借前人成功經驗,少走彎路。當然,學書憑自己喜好而學之,也未嘗不可。

胡吞 發表於 2025-4-2 09: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草書臨摹與創新的辯證關係】

拜讀休竹客先生論臨帖與創新之文,深以為然。臨池之功,實為書道創新之基,猶若江河必本於源,草木必固其根。今不揣淺陋,試申論之。

懷素【自敘帖】之妙,正在其"師造化"的創作理念。其"奔蛇走虺"之筆勢,實得自觀察自然萬物的動態韻律。臨習者當悟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之理,非徒摹其形跡。黃山谷【廉頗藺相如傳】中"船夫撐篙"筆法,實為"以器喻道"的典型,執筆高則氣韻生,此乃從生活實踐中提煉的筆法要訣。

王鐸草書之謹嚴,恰體現"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辯證關係。其看似拘束處,實含"致廣大而盡精微"的深意。臨習者當於其轉折處見筋骨,於收斂處觀氣象。宋徽宗【千字文】雖失之狂放,然其"瘦金體"筆意融入草法,恰證明創新需有自家面目。祝允明得山谷法而別開生面,正說明師古不可泥古。

臨帖三境界說:初求形似,次追神采,終得己意。懷素"觀夏雲奇峯"而悟筆法,張旭"見公主擔夫爭道"得草勢,皆說明臨摹最終要回歸創造本真。今人習草,當以"與古為徒"的態度入,以"與古為新"的境界出。

臨池日課中,宜建立"分析-臨摹-意臨-創變"的研習體系。每臨一帖,當考其師承淵源,析其筆法特徵,解其章法奧秘,最終化入自家腕底。蘇東坡云:"書初無意於佳乃佳爾",此正為從臨摹到創新的最高境界。

習書者當記:傳統是流動的長河,非凝固的標本。臨帖之要,在得古人用心處,而非止步於形似。願與諸同道共勉,在傳統的沃土中培育創新的奇葩。
長弓射太陽 發表於 2025-4-4 01: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草書臨摹與創新的辯證關係】

休竹客君所論極是。臨帖一事,實為書道創新之根本,猶若江河之有源,草木之有本。余觀歷代書家,凡能開宗立派者,莫不精研古法,而後自出機杼。今就草書臨摹之道,略陳管見。

懷素【自敘帖】之妙,在於"師造化"三字。其筆勢如公孫大娘舞劍器,非徒摹其形,實得天地運行之理。臨習者當以氣馭筆,如蘇子瞻所言:"當其下手風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然今人學【自敘帖】,多滯於"驟雨旋風"之表象,未解"屋漏痕""折釵股"之筆法真諦,此所以徒具狂態而失其神韻也。

山谷道人得【自敘帖】三昧,化而為"長槍大戟"之體。其【廉頗藺相如傳】以"盪槳筆法"破古法,實乃善學者也。然其"輻射式"結體,非胸次豁達者不能為。臨習時當悟其"字中有筆,如禪家句中有眼"之要訣,切忌徒事欹側之形。

至於王覺斯,其以二王法度寫狂草,如戴鐐銬而舞,反見精彩。余嘗見其【草書詩卷】,頓挫之間暗藏八面出鋒,此正米南宮"無垂不縮,無往不收"之妙用。今人學王鐸,多失於拘謹,蓋未解其"拓而為大"的章法奧秘。

臨帖之道,貴在"遺貌取神"。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云:"臨帖如驟遇異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當觀其舉止笑語。"習【自敘帖】當取其"忽然絕叫三五聲"的創作狀態,學黃山谷須會其"隨人作計終後人"的創新精神,摹王鐸宜師其"一日臨帖,一日應索"的治學態度。

今之書壇,或泥古不化,或妄言創新,皆失中道。昔人云:"不學古人,法無一可;竟似古人,何處着我?"誠哉斯言!願與諸君共勉,於墨池筆冢中求索真諦,在法度之外別開生面。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