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論希臘偽史答問錄(之二): 研究印度偽史的八點結論 (修改稿) (2015-06-14) 我研究印度偽史後總結以下八點結論: 1、以歷史學而論,印度無信史(指成文史)。關於唐代以前印度的歷史,都只是傳說而非可信歷史。而且這些傳說大部分來自唐玄奘的隨筆式遊記【大唐西域記】——也非信史,不足作為構建歷史真相之工具。 2、『印度』一詞來自印度河,但是,印度河卻不在人們所說的今日印度。所以,今日的南亞印度被人們稱為印度,實際上是歷史的誤會。而據玄奘說,印度地區古代多婆羅門,所以曾稱『婆羅門國』(Bharatavarsa,婆羅多,印度古名)。 [【大唐西域記】卷二:『印度種姓族類群分,而婆羅門特為清貴。從其雅稱,傳以成俗,無雲經界之別,總謂婆羅門國焉。』] 3、印度河是一條國際河流,發源地在中國青藏高原的岡底斯山脈。 印度河流域的主體部分在今日巴基斯坦。而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流域,與恆河流域的南亞印度,歷史上並不是一個國家(直到18——19世紀英國人進入後才把它整合為一個大印度殖民地)。 4、事實上,西漢以來中國古代人所說的身毒、天竺、印度,都是梵語之『Sindhu』的對音,所指地乃今日巴基斯坦境內的印度河流域;而並非指被印度大沙漠(塔爾沙漠)所隔開的遙遠恆河流域(印度大平原)及其以南德干高原的南亞印度。 4、以地理而論,南亞次大陸可約略分為三大版塊,見下圖:
左右區域的兩塊大平原被一個大沙漠(塔爾沙漠)隔開而一分為二
圖中,左右區域的兩塊大平原被一個大沙漠(塔爾沙漠)隔開而一分為二: 一、以塔爾沙漠為界,西部與中國和中亞以及西亞相連的印度河版塊,即今日的巴基斯坦,古代的天竺。 二、塔爾沙漠東側,是恆河大平原版塊,地理上也稱之為印度大平原。 三、次大陸南部的山地即面對印度洋的德干高原。 現在人們所說的印度,主要指後兩部分。
歷史中有兩個羅馬
5、所以,正如歷史中有兩個羅馬,經常被弱智的中國學界混淆:一個是歐洲羅馬,一個是亞洲羅馬(東方羅馬,地在今日的土耳其,西人偽造名稱曰拜占庭)。後者富強於前者萬倍,但被西人洗腦的國人對後者卻基本無知。 事實上,歷史中也有兩個印度,一個是喜馬拉雅山西南麓的西南亞印度——今日的巴基斯坦,擁有燦爛的古代文明發現。
這是在古代文明方面幾乎一無所有的荒漠印度
一個是人們現在說的南亞的印度,這是在古代文明方面幾乎一無所有的荒漠印度。 但是二者經常被似是而非地混淆,移花接木,指鹿為馬。 6、佛教的起源地是在今日的尼泊爾而不是在印度。 歷史上(英國建立大殖民地以前)的印度地區——南亞次大陸沒有完全統一過。 若干沒有確切可信史料而出於主觀臆測的一些傳說時期——如什麼雅利安人的入侵,什麼笈多王朝、孔雀帝國之類其實都只是根據一些鬼話或者神話。 沒有可信的任何歷史證據表明,南亞次大陸在古代曾經出現過任何統一王朝或者統一帝國。 7、唐玄奘進入南亞次大陸時所見的印度,也是四分五裂、小國林立,『畫野區分,七十餘國。』『印度之人,隨地稱國,殊方異俗』——本來並沒有統一的名稱。 但是,玄奘改變了身毒、天竺、信德等來自梵語之『Sindhu』——印度河的本義,而賦予理想化的一種美義,稱之為明月之邦,象徵光明與明月——佛光普照之地,謂之印度。就是『遙舉總名,語其所美,謂之印度。』 『印度』這個名稱其實就是來自唐玄奘。 也就是說,作為玄奘個人意念中之佛教的美好之地,玄奘以『印度』作為明月之象徵而用來統稱次大陸地區。但是對於他來說,印度並不是一個國名,而是一種泛指性的區域之名。 [【大唐西域記】:『詳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雲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云印度。 印度之人,隨地稱國,殊方異俗。遙舉總名,語其所美,謂之印度。印度者,唐言『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稱。言諸群生輪迴不息,無明長夜莫有司晨,其猶白日既隱,宵月斯繼,雖有星光之照,豈如朗月之明!敬緣斯致,因而譬月。良以其土聖賢繼軌,導凡御物,如月照臨。由是義故,謂之印度。』] 8、以考古學而論,古代文化遺址的發現和出土,集中在巴基斯坦境內的印度河流域。 而塔爾沙漠以東的恆河平原,則沒有什麼史前文化遺址出土,沒有什麼古老的文明遺蹟發現。在這個號稱的佛國中,連佛教遺蹟都很少見。只是在蒙古人建立莫臥爾王朝以後,才出現了如泰姬陵等少數名勝。 至於作為印度領土主要部分的德干高原,則基本就更是一片文化沙漠。 換句話說,所謂的印度古文明——就印度的本土而論,實際完全是一個子虛烏有的概念。 這也就是去印度旅遊者,如果欲尋找那裏所謂『悠久的古文明』——必定會大失所望、一無所獲的原因。 [以上考證,詳細可參看何新著作【希臘偽史考】(2013-02/北京日報出版社·原同心出版社)、【希臘偽史續考】 (2015-06 /中國言實出版社)二書。] 謝謝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