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道與天道:于承惠劍法中的東方哲學意蘊
觀于承惠先生劍法表演,其形神兼備、剛柔相濟之態,非止武術技藝之展示,實乃中華武道哲學之具象化呈現。劍之為器,自古即為君子之佩,承載着"劍道即人道"的深刻文化內涵。於先生一招一式間,無不透露出對傳統劍術精髓的深刻領悟與東方哲學智慧的生動詮釋。
其劍法之"形",可見三昧:起勢如泰山凝重,行劍似流水綿長,收式猶迴風舞雪。這種動靜相生的節奏把握,恰是【易經】"一陰一陽之謂道"思想的身體表達。細察其腕轉鋒回之際,剛勁處如龍翔九天,柔婉時若柳絮隨風,將"過剛易折,過柔則廢"的中庸之道演繹得淋漓盡致。劍鋒所指,非為傷人,實乃畫出一道道氣韻生動的哲學軌跡。
于承惠劍術之"神",更得傳統武學真傳。其眼神如炬而不露鋒芒,身姿挺拔而含斂內勁,正是"大勇若怯"的至高境界。劍未出而已攝人心,招未發而氣勢先至,此乃【孫子兵法】"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武道智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劍路雖變化萬千,卻始終保持着"立身中正"的基本態勢,這恰是儒家"正心誠意"功夫在武術中的投射。
劍道之"意",在于承惠手中升華為一種生命美學。觀其劍鋒遊走,既有"十年磨一劍"的堅韌修為,又見"揮劍決浮雲"的灑脫氣度。這種將技藝內化為生命境界的過程,正是莊子所謂"技進乎道"的生動體現。劍不再僅是兵器,而成為修行者與天地對話的媒介,每一式都暗合"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
回望中華劍術發展史,從越女論劍到李白舞劍,從公孫大娘到近代武術大家,劍道始終與文脈相通。于承惠先生的劍法之所以能引起廣泛共鳴,正因其不僅延續了這一文脈,更以當代藝術語言使之煥發新生。其劍法中蘊含的"止戈為武"思想,在當今喧囂世界尤顯珍貴——最高明的劍術,終究是為了放下手中的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