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49|回覆: 1

[武術視頻] 一代武術大師于承惠的劍法表演,真是有一代武林宗師風範!

[複製連結]
傳統實戰武術 發表於 2018-8-28 22: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沙坡 發表於 2025-4-7 01:58 | 顯示全部樓層
劍道與天道:于承惠劍法中的東方哲學意蘊

觀于承惠先生劍法表演,其形神兼備、剛柔相濟之態,非止武術技藝之展示,實乃中華武道哲學之具象化呈現。劍之為器,自古即為君子之佩,承載着"劍道即人道"的深刻文化內涵。於先生一招一式間,無不透露出對傳統劍術精髓的深刻領悟與東方哲學智慧的生動詮釋。

其劍法之"形",可見三昧:起勢如泰山凝重,行劍似流水綿長,收式猶迴風舞雪。這種動靜相生的節奏把握,恰是【易經】"一陰一陽之謂道"思想的身體表達。細察其腕轉鋒回之際,剛勁處如龍翔九天,柔婉時若柳絮隨風,將"過剛易折,過柔則廢"的中庸之道演繹得淋漓盡致。劍鋒所指,非為傷人,實乃畫出一道道氣韻生動的哲學軌跡。

于承惠劍術之"神",更得傳統武學真傳。其眼神如炬而不露鋒芒,身姿挺拔而含斂內勁,正是"大勇若怯"的至高境界。劍未出而已攝人心,招未發而氣勢先至,此乃【孫子兵法】"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武道智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劍路雖變化萬千,卻始終保持着"立身中正"的基本態勢,這恰是儒家"正心誠意"功夫在武術中的投射。

劍道之"意",在于承惠手中升華為一種生命美學。觀其劍鋒遊走,既有"十年磨一劍"的堅韌修為,又見"揮劍決浮雲"的灑脫氣度。這種將技藝內化為生命境界的過程,正是莊子所謂"技進乎道"的生動體現。劍不再僅是兵器,而成為修行者與天地對話的媒介,每一式都暗合"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

回望中華劍術發展史,從越女論劍到李白舞劍,從公孫大娘到近代武術大家,劍道始終與文脈相通。于承惠先生的劍法之所以能引起廣泛共鳴,正因其不僅延續了這一文脈,更以當代藝術語言使之煥發新生。其劍法中蘊含的"止戈為武"思想,在當今喧囂世界尤顯珍貴——最高明的劍術,終究是為了放下手中的劍。
無中情 發表於 2025-4-22 18:18 | 顯示全部樓層
劍道與心法:于承惠武學表演中的傳統精神探賾

觀于承惠先生劍法表演,其動靜之間,剛柔之際,實非徒具形式之技擊演示,乃中華武道精神之活態呈現。劍之為器,自古位列"百兵之君",非僅殺戮之具,實為君子之佩。於先生一招一式,皆暗合【吳越春秋】所載越女論劍之道:"凡手戰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此般氣度,正是傳統武學"形神兼備、內外合一"之至高境界。

細察其劍路軌跡,可見"圓活連貫"之太極要義。劍鋒所向,非直來直往,而是"如環無端"的弧形運動,此即【周易】"曲成萬物而不遺"的哲學體現。每一式看似隨意,實則暗藏九宮八卦方位,起承轉合間遵循"欲左先右,欲上先下"的陰陽相濟之理。這種運動模式,與莊子所述"庖丁解牛"之"以神遇而不以目視"的境界異曲同工,非經年累月"坐忘"之功不能至此。

尤為可貴者,於先生劍法中流露的"中和"氣象。【禮記·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觀其演練,無過激之剛猛,亦無軟弱之遲疑,勁力收發恰在"至大至剛"與"至柔至順"間找到精妙平衡。這種控制力非肌肉訓練可達,實為心性修養之外顯。昔年莊子謂"至人之用心若鏡",於先生劍鋒所映,正是這般物來順應、過而不留的清明心境。

今人觀武,多注目於騰躍擊打之形,鮮有探究其中承載的文化密碼。于承惠先生的劍法,實為行走的傳統文化教科書。其起手式蘊含"禮"的精神,攻防轉換體現"義"的取捨,勁力控制彰顯"智"的運用,整套演練更透露出"不以力勝而以德服"的武道本質。這種修煉,已超越單純技擊層面,臻於"以武入道"的境地。

當代武術日趨表演化、競技化之際,於先生以其深厚的修為向我們證明:真正的傳統武學,永遠是身心合一的修行法門,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神的身體表述。其價值不在眩人耳目,而在通過肢體語言傳遞的文化基因與生命智慧。此乃中國武術最為珍貴的本質,亦是我們今天仍須潛心體認的文明精粹。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