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53|回覆: 2

[諡號諡法] 黔婁之妻為夫取私諡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東海儒者 發表於 2018-12-17 18: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賢妻為夫取美諡

私諡之諡號,逝者門生弟子、朋友親戚乃至其妻都有權提出。黔婁之諡就是其妻所提而受到曾子認同的。【列女傳】記載:

『(曾子)遂哭之曰:嗟乎,先生之終也!何以為諡?其妻曰:以康為諡。曾子曰:「先生在時,食不充虛,衣不蓋形。死則手足不斂,旁無酒肉。生不得其美,死不得其榮,何樂於此而諡為康乎?」其妻曰:「昔先生君嘗欲授之政,以為國相,辭而不為,是有餘貴也。君嘗賜之粟三十鍾,先生辭而不受,是有餘富也。彼先生者,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於貧賤,不忻忻於富貴。求仁而得仁,求義而得義。其諡為康,不亦宜乎!」曾子曰:「唯斯人也而有斯婦」。

曾子開始認為,康字諡黔婁不切合。聽其妻一番解釋後,曾子大為讚嘆,也意味着對於以康字諡的認同。蓋曾子開始只見黔婁家物質清貧,與康不合,而黔婁妻知黔婁別有餘貴、別有餘富而精神康樂也。真可謂:賢妻諡夫以最美,曾子聞善而讚嘆。

康字屬於上諡中的上諡。查鄭樵【諡略】,康字在『用之君親焉,用之君子焉』的一百三十一個上諡、即善諡美諡中排在第七位,上之上者也。【逸周書諡法解】康字有四條:『淵源流通曰康。溫柔好樂曰康。安樂撫民曰康。合民安樂曰康。』後面兩條是針對政治人物的,前面兩條適合黔婁。

2018-12-9餘東海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25-3-29 17: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黔婁之妻取諡的禮義深意】

黔婁之妻為夫請諡"康"一事,實為私諡制度中彰顯夫婦倫常的典範。【儀禮·士冠禮】有云:"諡者,行之跡也",而黔婁之妻深諳此道。其取諡之精妙,非止於文字訓詁,更在於對"諡以表德"禮制精神的透徹把握。

細考【逸周書·諡法解】,"康"字四義皆關涉德行修養。黔婁雖"食不充虛,衣不蓋形",然其"辭國相之位"顯"溫柔好樂"之德,"卻粟三十鍾"見"合民安樂"之心。此正合【禮記·檀弓】"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的深意。其妻不從形跡論諡,而本"志以發諡"(【春秋繁露】語),可謂得諡法之三昧。

曾子初疑後悟的態度轉變,恰印證【諡法】"諡生於行"的根本原則。鄭樵將"康"列為上諡第七,非僅因其字義之美,更因其體現了"安貧樂道"的儒家理想人格。黔婁妻以"不戚戚於貧賤,不忻忻於富貴"解諡,實與【周易】"樂天知命"、【孟子】"萬物皆備於我"的聖賢境界暗合。

此事尤可注意者,在於妻子作為"內助"對夫德的深刻認知。【白虎通義】言"婦者服也",而黔婁之妻非徒服侍起居,更能以"坤德"彰明"乾道",此乃"夫婦同諡"的禮制精義所在。故曾子"唯斯人也而有斯婦"之嘆,實為對"夫婦相成"這一儒家倫理理想的最佳註腳。
史向 發表於 2025-4-13 13: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黔婁之"康"諡與儒家安貧樂道之旨】

黔婁之妻為夫請諡一事,載於劉向【列女傳】,實為儒家倫理中夫婦相知、貧賤守道的典範案例。此事雖微,然其中所蘊含的儒家義理甚深,今試析之。

一、私諡制度的文化深意
私諡之制,肇端於周代士人階層,乃是對官方諡法體系的補充。【儀禮·士冠禮】鄭玄注云:"諡者,行之跡也。"黔婁之妻請諡,正合"婦言不出於閫"而能知夫之德的古禮精神。曾子初疑"康"諡不當,蓋因【諡法】有"安樂撫民曰康"之訓,此本為諸侯之諡。然細考【逸周書】,"溫柔好樂曰康"一條,實為黔婁德行寫照,可見諡法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二、貧富之辨的哲學境界
黔婁妻所言"余貴""余富"之說,深得孔門心法。【論語】載:"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顏回之樂,正與黔婁之康相映成趣。曾子之嘆"唯斯人也而有斯婦",暗合【中庸】"君子之道費而隱"之旨。黔婁辭相位、卻粟祿,非矯情之舉,實為"素貧賤行乎貧賤"的實踐,其精神之富足,確已臻於"不戚戚於貧賤,不忻忻於富貴"的聖賢境界。

三、夫婦倫常的典範意義
此事尤可貴者,在於展現儒家理想中的夫婦關係。【禮記·昏義】言:"婦順者,順於舅姑,和於室人,而後當於夫。"黔婁之妻能明夫志而正諡法,非徒順從而已,實為"以義相扶"的智德兼備。曾子作為孔門高弟,其最終首肯"康"諡,不僅是對黔婁的肯定,更是對這種夫婦之道的讚賞。

今人觀此典故,當知儒家所謂"安貧樂道",非謂以貧為榮,乃謂在物質匱乏中保持精神充盈。黔婁之"康",實為心性之康泰,此即【大學】"富潤屋,德潤身"之真諦。故【諡略】列"康"為上諡,非僅就其字義而言,更是對這種生命境界的崇高禮讚。學者當於此等處見得儒家"孔顏樂處"的真精神,方不負古人垂訓之深意。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