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717|回覆: 5

從廣韻探求中古音|廣韻的產生及體例|聲母與韻母

[複製連結]
延章 發表於 2010-7-26 22: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重點講授【廣韻】的產生及其體例、據【廣韻】探求中古音、【廣韻】的聲母和韻母、中古音的聲韻調
3 ]: q# H* X  l2 [5 o0 D3 [
文章摘自網絡,若侵犯您的版權,請及時聯繫以更正

' Q; `  m, [) y1 H一、【廣韻】的產生及其體例( D; i* k' M' @/ q
7 P& c% x7 r. T6 ~% E: N
(一)        【廣韻】的產生9 M/ R' {( w1 u
, P2 }" \) c3 @6 e  _
到了北宋初年,陳彭年、丘雍等人奉皇帝的詔令據【切韻】及唐人的增訂本對【切韻】進行了修訂。修訂本於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完成,於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改名爲【大宋重修廣韻】,簡稱【廣韻】。這是第一部官修性質的韻書,是【切韻】最重要的增訂本。【廣韻】雖距【切韻】成書時間已有四百多年,但其語音系統與【切韻】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收字大爲增加,計有26194字,比【切韻】的字數(11000餘字)多出一倍以上,注釋也較詳細,共用了191692字。此外,【廣韻】分韻爲二○六韻,比【切韻】多出13韻,這是分韻粗細寬嚴的問題,並非語音系統有什麼變化。這十三韻是:
+ m; y# N5 z. D/ ^& U4 W; c" @/ W
- @* U3 z  T3 T/ K* ?0 |(平)          (上)                (去)                (入)1 k/ a( v2 \) r8 H. W- `
儼                釅
( b  X6 ?  A" _7 I諄                准                稕                術
! C: K; }/ ~, Z, T6 S. k) [桓                緩                換                末
' X1 o: d  d7 Q戈                果                過
+ y. Z! k* F5 b, c8 C) n- F  z其中上聲儼韻、去聲釅韻是依據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的成例增添的。其餘11韻的多出是由於將【切韻】某些韻中所含開、合韻母分開獨立城韻的結果。下面是其對應情形:
6 o% Q+ D# a9 A# P* S. Y5 }
4 X3 o/ {% H6 x0 w7 U. z1 ]

  |' A9 G' _  i9 ]: n" M) W4 n2 @, B1 p& o
【廣韻】撰成後,一直流傳到今天,【切韻】及唐人的增訂本反而逐漸銷聲匿跡了。直到清代末年以前,人們始終未見到【切韻】。由於【廣韻】未著明撰者,且書前有陸法言的【切韻•序】及唐孫愐的【唐韻•序】,致使一些學者誤以爲【廣韻】就是【切韻】或【唐韻】,如顧炎武【音學五書】中【唐韻正】的定名就反映了這個問題
3 u# T4 r& }$ Y& u/ Z% Q' v: z& h
5 J% Z3 {: ^* N. o3 J2 Z- _【廣韻】雖非【切韻】,但由於未改變【切韻】的音系,所以在完整的【切韻】未被發現之前,它就成了研究古音最重要的材料。不僅如此,研究上古音和近代音也需要根據【廣韻】上推下演。在音韻學史上,【廣韻】一直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就象【說文解字】在漢字研究史上所起的作用那樣重要。
4 z! A. p/ ~2 L+ M4 n3 {) ^- s8 ?- v% d' W
(二) 【廣韻】的體例8 v: L+ H! Y% g: K0 ^

9 m& g3 g  W" `. q6 D( R【廣韻】的編寫體例可歸納爲以下幾項:  S- n- i1 x4 E0 `/ x

9 K" o; L6 A, N' a2 M" C一、【廣韻】正文共收26194字,分屬於二○六韻。此二○六韻按平上去入四聲分置於五卷之中。其中平聲57韻,置於第一、二卷;上聲55韻,去聲60韻,入聲34韻,分別置於第三、四、五卷。平聲韻獨居兩卷完全是由於所屬字多的緣故,並無其他用意。其居於第一卷者28韻,稱作上平聲;居於第二卷者29韻,稱作下平聲。+ i; Y( Q+ x. P2 P2 \: E

. q; D6 U/ F6 I8 A3 I% T; }1 \  a! Z二、每卷之中所列各韻用一個代表字作爲名稱, 叫做『韻目』。韻的排列順序用序數加上韻目表示,如一東、二冬、三鍾等。
! B* _+ i* i+ ^) {1 v, J8 [% G  J- t2 u! [
三、一韻之中所含各字按聲母的不同分別排列。同聲母的字唐人稱之爲『小韻』, 小韻也稱作『紐』,小韻所含各字均屬同音字。小韻與小韻之間用『○』相隔。
* [: C* ?3 r* T
( l3 C) v  l4 Y4 v' Y) ?3 T2 J7 J四、小韻中的第一字之下先注釋字義,然後是反切注音,最後用數字標明該小韻所含字數。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7-26 22:55 | 顯示全部樓層
二 根據【廣韻】探求中古音# `% r. o& U6 d% w8 _, Q% ^) q

9 \) |8 X# t; O" i4 H/ D【廣韻】是一部韻書, 它只向我們展示了中古音的韻部和聲調,而沒有直接告訴我們中古有多少聲母和韻母。要想了解中古聲韻的實際情況,還得另闢蹊徑。【廣韻】 雖然沒有直接展示中古的聲母和韻母,但它所收的每個字都是用反切注音的,中古的各類聲母和韻母自然就都包含在這些反切上下字中。在介紹聲類和韻類時我們已經指出, 代表同一聲母或韻母的反切上、下字都不止一個,【廣韻】中共有反切上字452個,反切下字1195個。要得知中古有多少聲母和韻母,通過一定的方法將這452個切上字和1195個切下字中表示同一聲母或韻母的字進行歸類即可達到目的。
3 a, R4 O" O- S, Z6 I
3 G* k" N* ^/ S2 J由於語音的發展變化,今音已不同於古音。有些反切用字在今天看來是不同的,在古代則可能是相同的;在今天看來是相同的,在古代則可能是不同的;因此,歸納反切上下字並不象依照今音對漢字進行歸類那麼容易。清人陳澧第一個找到了歸納反切上下字的方法——系聯法,他的【切韻考】就是使用這一方法取得的重大成果。系聯法的基本依據就是反切的原理, 即反切上字與被切字的聲母必然相同, 反切下字與被切字的韻母及聲調必然相同。其系聯的條例共有三項:一般稱之爲基本條例、分析條例和補充條例。
. L& b5 m. t+ ?) B9 ?# ^- M+ H" c
' }, g' G9 o; I* O(一)關於反切上字的系聯
. ~! z% T3 V: d% y  k2 \- F1、基本條例0 I+ N1 V9 _  F/ g. l& q
因爲反切上字與被切字聲母相同(前提),所以,凡同用、互用、遞用的切上字,其聲母必屬同一聲類(推論)。
" X/ ?4 w3 ]) \8 Y" Z5 ~0 x(1)同用例  切上字如果用同一個字作反切上字,則切上字的聲母屬於同類。例如:4 H6 B& C5 E% _$ N) O% S
冬    都宗切        當    都郎切
$ U3 |7 X2 Y) b+ a6 u冬、當這兩個切上字均用『都』作其反切上字,所以它們的聲母屬於同類。
& Y! h$ x+ }& b1 k8 C(2)互用例  兩個切上字如果相互作爲對方的反切上字,則此兩個切上字的聲母屬於同類。例如:4 D+ M% U7 \! e# k  Y) _6 Z
當    都郎切        都    當孤切7 t2 g. o- k" M0 }- V$ H, o! ~* v, r
『當』用『都』作切上字,『都』又以『當』作切上字,互相爲用,所以當、都的聲母屬於同類。, \7 S5 s, r9 g6 V) T! T* X* C, R& r
2 |& C9 @) @1 R7 ^5 E  }
(3)遞用例  甲切上字以乙字作爲切上字,乙字又以丙字作爲切上字,則甲乙丙三字的聲母屬於同類。例如:
  f* j, l. r8 x, H, t冬    都宗切        都    當孤切2 {! Z6 v9 N2 D0 C
『冬』以『都』作爲切上字,『都』又以『當』作爲切上字, 遞相爲用,所以冬、都,當三字的聲母屬於同類。下面舉一組系聯的實例:
. x3 f  C( a5 l, `, r8 [$ V' a, S) O' t" L0 c0 ?# p6 t$ i; O
布、補、伯、百、北五字都用『博』作切上字,此爲同用;『補』用『博』作切上字, 『博』又用『補』作切上字,此爲互用;『邊』用『布』作切上字,『布』又用『博』作切上字,『巴』用『伯』作切上字,『伯』又用『博』作切上字,此皆爲遞用。通過如此系聯,證明邊、布、 補、伯、百、北、博、巴八個切上字的聲母同屬一類。" [" P. D- b4 F8 I+ P  r$ G6 O5 I+ u

  H8 I4 K. e4 C2 J2、分析條例
* \& u! j' X1 u! Y% Y. A; H4 F【廣韻】共含有3875個小韻(即同音字組), 每個小韻用了一個反切,各個反切的讀音都不會是相同的,據此推斷,兩個反切的下字如屬同類,則其上字必不同類。反切上字不同類屬的確定,在理論上即根據於此。例如:1 M) x7 S' M' N& O/ M8 i7 e. q$ L! y
紅    戶公切        烘    呼東切: n* @' W6 y. k: J
根據系聯,『公』、『東』二字的韻母屬於同類(同屬東韻一等),據此可以肯定『戶』、『呼』二字的聲母一定不同。『戶』屬『胡』類(匣紐),『呼』屬『呼』類(曉紐)。6 h' b3 B. ]( X

6 J5 H' ~1 g- }: K/ l& \/ T! ~3、補充條例
$ u$ u0 u; Q- s8 W/ \這是一種根據『又音』將兩類反切上字系聯起來的方法。【廣韻】對多音之字一般都互注切語,如涷字有平去兩讀,【廣韻】於東韻涷字所在小韻的第一字下注『德紅切』,又在涷字下注『又都貢切』;於送韻涷字下注『多貢切,又音東』。據陳氏考證,『都貢』、『多貢』這種又音中用字不同的反切其讀音是相同的,由此推論,『都』與『多』實爲一類。【廣韻】中有些反切上字聲本同類,但兩兩互切,無法系聯在一起,例如:0 _0 S5 U2 K0 X; @
  U8 a$ _% ~& A
多    得何切            得    多則切
! j, f9 z/ }( @: m* R2 q都    當孤切            當    都郎切
% S$ Q2 b* U4 Y' O' _多與得、都與當兩兩互切,無法系聯,根據上述方法的證明,都、多實爲一類,這樣多、得與都、當就可以系聯爲一類。
( X% {  T; u/ D: M( d
! w4 G# v; V, c- y* f(二)關於反切下字的系聯
/ p2 A  H( K7 n+ {4 |1、基本條例
, \3 E$ e7 T  X. G7 H7 {因爲反切下字與被切字韻母相同(前提),所以,凡同用、互用、遞用的切下字, 其韻母必屬同一韻類(推論)。: ?: C, Z  p1 W3 z$ n0 O1 g
(1)同用例  切下字如果用同一個字作爲反切下字,則切下字的韻母屬於同類。例如:
, J5 y# ~6 ~+ r6 @8 ^$ c東    德紅切。    公    古紅切。7 W+ k0 |& C1 f# Y* K
東、公這兩個切下字都用『紅』字作反切下字,所以它們的韻母屬於同類。& r8 t* {& M9 _) y' o0 n

/ B! i# \+ N7 y  k1 c# W(2)互用例  兩個切下字如果相互作爲對方的反切下字,則此兩個切下字的韻母屬於同類。例如:5 F( k  n7 A# k" J
公    古紅切        紅    戶公切: j; k0 C- @4 H+ ]/ G0 C4 L
『公』用『紅』作切下字,『紅』又用『公』作切下字,所以公、紅的韻母屬於同類。1 G" x9 A2 H) b' m
(3)遞用例  甲切下字以乙字作爲切下字,乙字又以丙字作爲切下字,則甲乙丙三字的韻母屬於同類,例如:
$ g1 g  L. E) X# u4 m東    德紅切        紅    戶公切
, X6 h) r( Q. t5 [8 V2 ^0 V, t& Y& H. ^『東』以『紅』作切下字,『紅』又以『公 』作切下字,遞相爲用,所以東、紅、公三字的韻母屬於同類。下面同樣舉一組系聯的實例:
0 r& Q; `, `6 a! {- J5 K7 }8 q& [
* N7 C, c6 r, n% C! _
; `8 C7 m6 f2 Y
『魚』韻出現了24個反切,包含的反切下字有魚、居、諸、余、菹五字。其中居、諸、菹三字都用『魚』作反切下 字,此爲同用;『余』用『諸』作切下字,『諸』又用『魚』作切下字,此爲遞用。 經過如此系聯,證明魚、居等五字的韻母屬於同類。
- N: y& x% o. L' U7 u/ h4 W4 ~! ~0 B. ?, t% Z, G
2、分析條例; D0 n4 R. B2 [& v, F1 N+ |8 p; j6 U1 A
如上面所指出的,在【廣韻】中各個小韻反切的讀音是不會相同的。如果兩個反切的上字屬於同類,則其下字必不同類。【廣韻】的同一韻中,反切下字有時會分成二類三類甚至四類,在理論上即根據於此。例如:
, ?4 O# F, [$ ^8 `, v9 P公    古紅切        弓    居戎切
9 n: H- h+ p+ w" ]根據系聯,『古』、『居』的聲母屬於同類(同屬見紐),由此可以推斷, 『紅』、『戎』的韻母必不同類。『紅』屬『紅』類(東韻一等),『戎』屬『弓』類(東韻三等)。
6 ~# a/ X0 R- [' ^5 |) [: h+ {" S3 \# X* a
3、補充條例& b$ c  S) i2 B9 f) j
這是一種根據四聲相承的規律確定韻類的方法。同一韻部中的韻母在四聲的分布中有這樣的規律:一種調類中有幾類韻母,在其他相承的調類中一般也有幾類韻母。根據這一規律,某一調類的反切下字如果系聯不起來, 便可根據相承調類中韻類的分合情況確定其分合,或者合爲一類,或者分爲幾類。如:' c! C( Z6 j  B9 U6 u% f0 [. r
朱    章俱切。        俱    舉朱切。- @& b9 O& t  l9 @+ y4 i% j0 r
無    武夫切。        夫    甫無切。! q3 _: H3 I& k# T2 W
朱、俱、無、夫四字均屬平聲『虞』韻字, 其中『朱』與『俱』,『無』與『夫』,兩兩互爲切下字,只能系聯爲兩類。朱、俱與無、夫是否爲一類,因系聯不起來,不得而知;另查,『虞』韻上聲『麌』韻中的切下字矩、庾、主、雨、武、甫、禹、羽等八字系聯的結果爲一類,去聲『遇』韻中的切下字遇、句、戍、注、具等五字系聯的結果也爲一類;據此可以斷定,朱、俱與無、夫的韻母肯定也屬一類。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7-26 22:57 | 顯示全部樓層
三 【廣韻】的聲母和韻母- Q- k! Q1 Y+ `
/ E7 d6 F& e5 ]6 F% _
(一) 【廣韻】的聲母
) q3 r. {  _  C' ]% T1、【廣韻】的聲類
; f" b; e4 q! d( g" N  ~0 Z  n0 A陳澧【切韻考】將【廣韻】452個切上字歸納爲四十類。這四十類和唐末宋初的三十六字母相比,照、穿、床、審、喻五紐中各多出一類,微紐併入明紐,又少了一類,故成了四十類。陳澧認爲這四十類即反映了【切韻】的聲紐狀況,但是後來的學者認爲陳澧沒有嚴格遵守自己所定的原則。有時他用補充條例將基本條例無法系聯的兩類系聯爲一類, 例如將『文、美、望、無、巫、明、彌、亡、眉、綿、武、靡』同『莫、慕、模、謨、摸、母』歸爲一類的情況就是這樣。有時他卻沒有使用補充條例將那些可以系聯在一起的兩類歸爲一類,例如『博』類與『方』類的情況就是這樣。; X/ r( \# S  Q7 Q& i
- u* {) G- S; d2 a! @, n8 a
他對補充條例的使用隨意性很強,正像羅常培先生指出的那樣:『以今考之,其爲例猶未能盡純也。蓋因變例以求其合,則爲類當不滿四十;舍變例而求其分,則爲類當逾乎四十。陳氏於其所欲合者,則用變例以聯之,於其所欲分者,則用正例以別之,未免自亂其例矣!』因此,陳澧的四十類沒有反映出【廣韻】聲類的真實面貌。 繼陳澧之後,張煊、黃侃、錢玄同、高本漢、白滌洲、黃粹伯、曾運乾、陸志韋、周祖謨等學者先後對【廣韻】的聲類進行了考察。張煊同時使用基本條例和補充條例進行系聯,得出的結果是三十三類。黃侃、錢玄同考察的結果是四十一類。高本漢、白滌洲、黃粹伯考察的結果是四十七類。曾運乾、陸志韋、周祖謨考察的結果是五十一類。
- X9 A1 Y4 P$ s8 F2 _- k: l( f" ]3 |4 d$ c2 \( l
2、【廣韻】的聲母
" ?8 N% B# S; [7 r+ V. x聲類是根據系聯法或統計法對反切上字歸納的結果,聲類的不同,並不意味著聲母也一定不同,因爲表示同一聲母的反切上字根據系聯或統計可能會分成兩類,例如代表來紐[l]的反切上字根據系聯、統計被分成了盧、力兩類。
( M  Q9 d* Y# V& v  q根據前人的研究,【廣韻】五十一聲類所含的聲母只有三十六個,此外李榮先生在他的【切韻音系】中又考出一個『俟』母,又稱作『禪二』,現在已得到學術界不少人的承認。如果加上俟母,【廣母】的聲母就是37個。此將37聲母與五十一聲類的關係對照如下:3 `, H: Y' @; f$ Z

- x" ]$ M, b3 _0 f

$ }9 G. ?4 o) W6 N* a1 _  q: E8 Q. H' Z( U" M! x
(二) 【廣韻】的韻母6 _7 _0 }, E' u+ b! j$ E
1、【廣韻】的韻類8 e) W  }! u$ O+ o4 r. Z
陳澧用系聯法對【廣韻】每一韻中的反切下字進行系聯,結果發現有些韻只含有一個韻類,有些則含有兩個、三個甚至四個韻類,二○六韻中共含有311個韻類。繼陳澧之後,高本漢、白滌洲、黃侃、周祖謨、李榮及邵榮芬等人也先後對【廣韻】的韻類作了較系統的研究,所得的結果有相同者,也有不盡相同者。其中高本漢研究的結果是290類,白滌洲使用統計法研究的結果也是290類,黃侃研究的結果是335類,周祖謨的研究結果是324類,李榮的研究結果是334類,邵榮芬的研究結果是326類。王力在他的【漢語音韻學】及【漢語史稿】中基本採用的是高本漢和白滌州的分類。董同龢則基本上堅持的是陳澧的分類。目前學術界有不少人採用的是290類的說法。
/ H" |/ N, u, F8 N
& w) M5 g' I9 G  ]2、【廣韻】的韻母- l- f8 T9 D5 `  l( A& W
【廣韻】的290個韻類是按聲調計算的,即韻類的聲調不同即算不同的韻類;如果不計聲調,即使平上去三聲相承的韻類或平上去入四聲相承的韻類算一類,則290類只有90類之多。王力在【漢語史稿】中於戈韻和昔韻中分別增添了[](戈開三)、[](昔合三)兩音。按照【史稿】的這種分類,【廣韻】的韻類總數便成了292類,不計聲調爲92類。這92類所含的不同韻母共有142個,其中陰聲韻40個,陽聲韻51個,入聲韻51個。我們採用【史稿】的說法,將【廣韻】韻母確定爲142個。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7-26 23:03 | 顯示全部樓層
四 中古音的聲、韻、調! r( U: V- F# {$ Q6 W- l4 P

# r) |' F5 r2 w8 ?& e% w& B1 \(一) 中古音的聲母2 h0 P) ?" c) t/ V3 N. F! K6 U
【廣韻】的聲母有三十七個,【韻鏡】的聲母有三十八個,二者的差別只在於,【廣韻】的喉音中有影、曉、匣、以(喻四)四母,【韻鏡】的喉音中則有影、曉、匣、雲(喻三)、以五母,所以【韻鏡】比【廣韻】多出一母。就【韻鏡】的情況來看,『雲』母已從『匣』母中分化出來,但尚未同『以』母合流,這種現象說明【韻鏡】所確定的聲母要晚於【切韻】(【廣韻】的聲母即代表【切韻】的聲母),但不會晚於守溫製作三十字母的晚唐時期,因爲在守溫的三十字母中雲、以已合流爲喻。本書將中古聲母確定爲三十七個,亦即【廣韻】的三十七母,理由是讓『雲』歸『匣』更能反映出隋唐時期漢語聲母的面貌。下面是三十七聲母表及其擬音(擬音均爲國際音標)。
& h' g% W' r, q6 w* \) e/ V
! V" V0 i) t' N; C8 a, M( [; J
0 y, P, s' v; G9 @8 ~# w, Q
* R' ~7 g- a, |" D) d
表中的三十七聲母和唐末宋初的三十六字母相比,唇音中少了四個,正齒音中多了五個,喉音中的喻母有分有合,數目沒有增減。7 c2 L+ N3 _' D, x/ {6 V6 Z  w4 s

; T3 p1 S: j: ?: }9 T# u(二) 中古音的韻母! H2 v! \( q9 ~: h# d
【廣韻】的韻類共有292類(王力【漢語史稿】的分類或王力【漢語音韻學】中的290類再加上戈開三和昔合三)。如果不計聲調,則爲92類,其中所含韻母計有142類。【韻鏡】的韻類共有291類(比【廣韻】少一個戈開三),如果不計聲調,則爲90類,其中所含韻母共有139類。兩相比較,【廣韻】比【韻鏡】只多出真合三、質合三及戈開三三個韻母。由此可以看出,【廣韻】切下字系聯的結果和【韻鏡】所列的韻類數是極其接近的,這說明了系聯結果的可靠性。我們把【廣韻】的142個韻母確定爲中古的韻母,下面是這142個韻母的名稱及擬音,序次按92類的形式排列,其中平聲韻的擬音代表平、上、去三聲。: Z, C2 k1 Y, X4 O6 @

; _) u! G4 e1 A- @* _$ q! y9 O8 Q

+ l/ f6 O# v2 P" _
0 m1 i) K8 R# v1 z0 y, b- Q
71.耕開二            麥開二. [9 ?8 W+ n4 `1 U
72.耕合二                    麥合二
. Q- V! F+ W; V. l7 a  j73.清開三                    昔開三2 k1 j1 d& _7 Y9 w
74.清合三           昔合三0 T$ t% R1 Y; P# [5 D8 [
75.青開四                    錫開四
- J/ A1 J" W8 b+ x: h; W0 p76.青合四                    錫合四
4 J7 }) Z6 m1 b3 r$ E! F) R6 ]77.蒸開三                    職開三2 Z# l& }. @: Q9 T& g6 C2 l
78.職合三9 T8 Q2 U& @6 q/ v1 h
79.登開一                    德開一
3 K3 o) [) m$ I2 g" j; D80.登合一                    德合一
" Q$ x1 W% R! g81.尤開三
82.侯開一
1 c. _5 C$ k- K" r3 J83.幽開三
0 `# @0 ^4 y- Q) Z3 |9 V84.侵開三                   緝開三
; U% {9 k$ E5 b+ f( W85.覃開一                   合開一! J5 i! c9 x2 I4 |
86.談開一                   盍開一
8 L6 d9 I7 j0 Y9 g3 k) h) s5 S, O* P87.鹽開三           葉開三. z& D* P6 b+ X2 F2 m
88.添開四            帖開四
( n) F5 m# j. {89.咸開二                    洽開二
9 y% I/ Z8 C$ f' h3 W90.銜開二                    狎開二# S( t: H" v6 |- f( Q
91.嚴開三                    業開三
2 o9 |- p: B& d+ I8 s: [92.凡合三           乏合三

" Z; R* ?, T: z
; N; I( A: h8 F9 q1 M( i7 x(三) 中古音的聲調9 e" w( N1 G6 X  d* `) L7 P
中古的調類共有四個,即平上去入四聲。這在【切韻】【廣韻】【韻鏡】【七音略】等韻書和等韻書中都記載的很清楚。關於中古四個調類的調值現在則無從得知,但是我們從古人的描述中可以了解到一些大致的情況。下面是古人關於四聲調值的幾種描述。# B5 L; b7 v" z3 X
隋劉善經在【四聲論】中說:『昔周孔所以不論四聲者,正以春爲陽中,德澤不偏,即平聲之象;夏,草木茂盛,炎熾如火,即上聲之象;秋,霜凝木落,去根離本,即去聲之象;冬,天地閉藏,萬物盡收,即入聲之象。』9 Q1 c6 f0 G& j

& Z% k1 c6 _9 e, j! k6 T唐陽寧公南陽釋處忠【元和韻譜】中說:『平聲者哀而安,上聲者厲而舉,去聲者清而遠,入聲者直而促。』
  T" d/ d% I& u* y* |唐時日本沙門安然在【悉曇藏】中描寫表(或疑表爲袁之誤)信公所傳日譯漢音的聲調說:『平聲直低,有輕有重;上聲直昂,有輕無重;去聲稍引,無輕無重;入聲徑止,無內無外。』
$ k) j2 b- d/ y: |  m明釋真空【玉鑰匙】歌訣:『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道遠,入聲短促急收藏。』: D- c# n4 A  _; Q4 G  r
5 y6 K$ i2 X) B. |6 O
以上幾種描寫雖用語不盡相同,但描寫的特點可以說是大同小異,從中可以大體知道平聲的調子是平直的,上聲是上揚的,去聲是下滑的,入聲是短促的。我們根據平上去入四字也可以知道四聲調值的大概,因爲此四字本身就是對當時四聲調值的描寫。
+ U; D0 W" N- m! G% |% M* N由於中古四聲到今音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般人很難把握現代四聲在中古時的調屬。爲了便於初學,前人王鑑曾作【四聲纂句】,旨在將漢字按中古四聲輯成四字成語,以助記認。逐條讀之,合調成趣。今仿其例編成中古四聲歌訣如下,以供讀者參考。1 p% P5 I& e  }5 _$ s5 c& ~
, k! O+ e2 p# c% \4 q9 U7 v
中古四聲歌訣! o2 K/ P; X) i2 Y( w' [
河海未測    官場勢惡    朝野俱寂    明捧暗克2 r' n; @6 J+ K' W; V
依草附木    鉤腿斗角    垂死掙扎    無可救藥
  T' g. ]7 @7 B" E) ]8 o, O仁美睡覺    忠保禦敵    兄弟怒目    相翦太急/ S8 E: }) e7 [. _' l' s
揮手告別    趨本背末    無禍自福    爲善最樂  G( C/ u3 m( U
蘭紫桂白    梅有傲骨    人品正直    堯禹帝嚳) l, t3 w: G  A. N
相忍爲國    懲忿去隙    君子意篤    模範事跡
' ?2 x: X" l; ]/ y重返教育    夫子聖哲    書好字黑    人手二冊! F! b# ~8 I1 Q  `8 ?  v0 Q$ E! u
王冕善笛    回也好學    秦女弄玉    天狗望月
  @# |/ b7 [1 \* \- b% i歡飲坐席    民喜瑞雪    勤勉度日    雖苦快活3 R' |1 s6 H3 O) R' `
車馬炮卒    中午對弈    拿土換錫    如此妙極
夜鶯 發表於 2010-8-4 11:56 | 顯示全部樓層
很認真的學習,謝謝延章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8-5 07:21 | 顯示全部樓層
相互學習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