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75|回覆: 0

[漢語詞典] 連詞『即是』的生成歷程考察(2)

[複製連結]
偷月 發表於 2011-12-23 15: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北方教育
在這些例子中,『即是3』在句中起連接功能,不能作狀語,與讓步連詞等搭配使用。如例(11)中,『即』和『仍』搭配使用,其轉折意味更加明顯。這時,由於語法化的不斷加劇,『即是』早已背離了『即』+『是』組合的原始性能,逐漸演化爲表肯定的語氣詞,以及表假設和讓步的連詞,完成了從偏正短語『即是1』→『即是2』→『即是3』的語法化進程。  
  唐代以後,『即是』作爲連詞,便開始大量使用。如:  
  (13)若有大處開拓不去,即是於小處便不曾盡心。(【朱子語類・學二】)  
  (14)即是神仙他說有災難,且在眼下,卻猜不著什麼的劫數。(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  
  (15)天風海水,能移無情,即是看不著日出,此行亦不爲辜負。(【老殘遊記】)  
  (16)即是清霜剖野,乘閒莫厭來重。(唐・陸龜蒙【和胥即事】)  
  三、『即是』語法化的動因和機制  
  (一)隱喻――『即是』語法化的一種重要手段  
  語法化是一種詞彙-語法現象,是一種心理認知過程。在詞語演變過程中,由於受到認知心理相似性或相關性隱喻機制的影響,人們的概念體系中會發生不同認知域的投射。『即』和『是』都有強調義,這兩個詞語的概念距離較近,根據認知上的隱喻原則,『即』和『是』就容易被看作是一個詞語『即是』,從而更凸顯強調義。這是由於相似性關係的存在,人們由表示『強調動作義』的源域向表示『強調感覺義』的目標域發生了投射。  
  (二)語法類推――連詞『即是』的生成機制  
  語法類推是語法化的重要機制之一。對連詞『即是』的語法化類推,是從『即是』用於句首開始的。句首是連詞的適宜生存環境。『即是』一旦位於句首,即步入了一條功能虛化的路徑:判斷功能→連接功能。連詞『即是』的生成是語法類推的產物。從構成來看,『即是』屬於一種『連詞+是』的組合,該組合是一種能產格式,當時也出現了很多同類連詞,如『若是』『雖是』『縱是』等。例如:  
  (17)若是陽不閉陰,則出涉危難而害萬物也。(南齊書【五行志】)  
  (18)雖非愚畜,縱是聰人妄生異執者,亦名邪見。(【法苑珠林】)  
  (19)雖懺無益,縱是現身亦不得戎。(唐【法苑珠林】)  
  (20)雖是至親,不能相保守也。(東晉【周易注】)  
  這種格式的盛行,對『即是』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促進其向『讓步連詞』功能意義的轉化。  
  (三)句法位置――判斷詞『即是』附綴化的誘因  
  唐以後,偏正短語『即是1』後面逐漸跟謂詞性成分,這樣就形成了『即+是+動詞』這樣的句法結構。它平行於『狀語+動詞』這種狀中結構,由於語法過程的單向性,『是』作爲核心動詞的地位受到排擠,讓位於其後的動詞成分,已不能再看作動詞了,逐漸成爲附著於『即』的一個詞內成分,即虛化爲詞綴『即是』的意義,更多地由『即』來承擔。『即是』最終在『即是+動詞(短語)』格式中凝固成詞。  
  『即是』組合從漢初開始出現,便在語境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以下統計數據可資說明:  
  朝代 兩漢 魏晉南北朝 唐 宋 明 清  
  書名 【易緯稽覽圖】 【南齊書】 【法苑珠林】 【晦庵集】 【普濟方】 【明儒學案】  
  數量 1 3 166 173 167 490  
  『即是』在人們的多次反覆使用中,表示『強調』的原始義逐漸消失,表示『讓步轉折』的新意義和用法最終形成。  
  四、結語  
  縱觀連詞『即是』的生成和演化歷程,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一)連詞『即是』的形成經歷了『即+是』偏正短語、『即是』合成詞、讓步連詞三個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  
  (二)連詞『即是』語法化的誘因有很多,主要包括語法類推、認知領域中的隱喻過程,以及語法位置的變換等。  
  通過對『即是』的考察分析,我們了解了『即是1』→『即是2』→『即是3』的語法化過程及語法化的動因機制,有助於更好地使用『即是』。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