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國新聞網 最早倡導專業分工
齊國製造業之發達,我國第一部有關製造科技的著作【考工記】可以爲證,該書主要記載的就是齊國手工業作坊的生產情況。
管仲富國策之二正是齊國製造業賴以興旺發達的『專業分工』制度。【管子・小匡】中管仲與齊桓公關於『四民分業』的一段問答開創了我國思想史上社會分工理論的先河,也奠定了齊國爭霸春秋的國力基礎,爲中國封建社會一直沿用。管仲將齊國人民劃分爲士、農、工、商四類,明確規定,四者分類集中居住,世代承襲自己的本職且不能自由遷徙。
分工可以提高效率,世襲可以積累經驗。人民一經分工,則士農工商分別『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
這就是說,同行業的人聚集一起,彼此易於交流生產經驗,提高技術水平。以齊國的絲綢爲例,我國最早出現的絲織中心,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的臨淄。當時,齊國生產的『冰紈、綺繡、純麗』等高檔絲織品,不僅國內供給充分,還大量暢銷到周邊各國,乃至『天下之人冠帶衣履皆仰齊地』。
對分工帶來的貧富差別,管仲特別關注,特意制定頒布多項抑富扶貧措施,其中包括下令不准富豪之家從事手工編織和種菜之類的工作,以確保此類從業者穩定的收入來源不受衝擊。
優惠政策刺激商貿
管仲富國策之三,當推重視國際貿易和商業流通。
齊國是最早進行對外開放的國家,管仲在吸引外商方面做足了文章,極具特色。
『征於關者,勿征於市;征於市者,勿征於關』,可見齊國當時不重複徵稅;稅率則低至『五十而取一』、『關賦百取一』;甚至在某個時期,對某些商品乾脆免稅,【管子・霸形】所載『關幾而不征,市書而不賦』,意思就是關卡只檢查而不收稅、市場只登記而不收稅。
除在稅收上讓利於外商,齊國還以人爲本,處處優待外商,承諾凡不按照規定對外商服務的官員,將受到法律的懲處,與當今我國各地注重招商引資簡直有異曲同工之妙。
有趣的是,管仲將外商貨物多寡與服務檔次相掛鉤,從而激勵外商增加貿易量。【管子・輕重乙】記載:『一乘者有食,三乘者有芻菽,五乘者有伍養。』這就是說,拉一車貨到齊國的外商免費提供飲食;拉三車貨到齊國的外商另外免費提供馬的飼料;拉五車貨到齊國的外商則由政府專門配備可以自由調遣的人員。諸如此類的規定,對吸引外商來齊國貿易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中讚譽齊國『冠帶衣履天下』,由此可見齊國商貿流通之發達。
奢侈消費拉動內需
拉動內需是當前中國應對經濟危機的重要宏觀經濟政策。然而,早在春秋時期,管仲就對拉動宏觀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的『消費』頗爲重視,這可列爲其富國策之四。
管仲任齊國相國時,居所富麗堂皇極盡奢華。但司馬遷著【管晏列傳】時卻說,儘管管仲比國君都富裕,生活標準也超過了他的行政級別,齊國人民卻不認爲管仲奢侈。
究其根本,在於管仲倡導的奢侈消費觀念。管仲奢侈的生活不過是他身體力行爲實踐自己的理念做出表率罷了。
【管子・乘馬數】有『故修宮室台榭,非麗其樂也,以平國策也』的語句,由此可見,管仲認爲修築華麗的台榭樓閣是調整經濟的一項對策。【管子・事語】中『非高其台榭,美其宮室,則郡材不散』的意思是指,不建築高台亭榭,各種木材就沒有銷路。【管子・侈靡】篇更是將管仲的奢侈消費論推到極致,他建議『雞蛋要在上面畫上圖案再煮了吃,柴火要先雕成美麗的藝術品再用以燒火』。
實際上,管仲對消費問題有不同於傳統節儉觀點的獨到分析。他的真實主張是奢儉並重,即不一味強調節用,也明確提出『高消費』的主體是君主、統治階級上層和巨商富賈。以現代觀點看來,管仲所倡導的奢侈消費,只是讓『富者散資於民』的一種手段,根本目的還是以消費促生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