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28|回覆: 0

[論史] 戰國士人俸祿的變化與戰國學術繁榮

[複製連結]
里人 發表於 2011-11-11 10: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貿易報】
自春秋末年至戰國時期,士人階層及其俸祿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方面,由於連年的兼併戰爭,世襲貴族逐漸減少並趨於解體;另一方面,一些下層、破落的貴族子弟因著其能力在這特殊時代而得以凸現,其社會地位與經濟收入持續上升,成爲國家高層管理者。在這個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士人們的俸祿形式也發生了大的變化,由田祿(爵祿)漸漸轉變爲穀祿,並逐步由年俸變爲月俸。這些,對戰國學術的發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春秋末年至戰國時期,士人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持續提高  


    『士人』在春秋時期是社會下層管理者和破落貴族後裔的統稱。春秋戰國年間,戰爭頻繁,使得眾多諸侯國被滅絕,大量的世襲貴族消失。而由於兼併戰爭龐大起來的國家,亟需大量的行政管理人員,也只能從士人這一階層中尋找賢能者予以補充。從春秋到戰國,在社會活躍層面上,呈現出一個從公子階層、到卿大夫階層、再到士人階層轉移的歷史進程。到戰國時,士人成爲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社會地位得到持續提高,經濟收入明顯增加。  


    士人因賢能而得到職位後,就有較高的收入,並由此可以在列國中自主選擇職位。孔子由一個管理倉庫與牛羊的下層之『士』,因能力上升到年收入『粟六萬』的上卿,周遊列國時多被視爲上賓。孟子行走天下、遊說之日,『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齊宣王時出仕爲卿,待遇優厚,用大夫之禮爲母親辦喪事時,棺槨衣衾精美到了連國君及其弟子都認爲不恰當的地步。荀子15歲由趙國來齊國稷下學宮學習,後三爲學宮祭酒,在齊國享受上大夫待遇,在秦國得到應侯的款待,回趙國成爲趙孝成王的貴賓,至楚國又得到春申君的賞識。鄒忌一介布衣,因學識而擢爲齊相。這些都是士人階層社會地位與經濟收入提高的表現。  


    士人的地位與收入如何,有兩個方面的影響因素。一是與士人的能力、名望有關。如孔子未任高官前,齊景公只能給孔子上卿與下卿之間的待遇;孔子任魯國大司寇後,衛靈公就給他上卿俸祿。二是與其所依託的國家和主人有關。孔子、孟子在各國所得的待遇並不一樣。士人委身於私人和在王室任職的俸祿也不同,戰國四公子和呂不韋能養士千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給士人的俸祿高。反之,如果薪金少,士人也會離開。齊王連年用兵,國庫空虛,稷下先生們的生活由優越變爲艱苦,他們也就四散奔離。  


    戰國時期,士人俸祿由爵祿(田祿)向穀祿、由年俸向月俸轉變  


    西周、春秋初期,周王室和各諸侯對官吏的俸祿是爵祿,以分賜土地爲主要方式。公卿大夫士以祿田作爲自己的經常收入來源,以工商業收入、山林川澤收入、戰爭掠奪、貢納、賄賂及王室的賞賜等作爲收入的補充。  


    因爲田地有限、官吏不斷增多和君主爲了更好地集權控制等原因,春秋末年至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對公卿士大夫們的俸祿普遍採取食穀祿的辦法。孔子在魯爲大司寇,只領俸祿『粟六萬』,未有得封地的記錄。【論語・雍也】載『子華使於齊,冉子爲其母請粟』,可見領俸祿是魯國官俸的通行方式。【墨子・雜守篇】有『二百石』、『三百石』之吏,【韓非子・外儲說右】有『燕王收吏璽自三百石以上,皆效子之』等記載,表明自春秋末年到戰國時期,士大夫的俸祿已經由春秋時代的田祿轉爲穀祿。某些土地寬廣的大國如吳、楚、秦等,則是田祿與穀祿並存。   


    另外一個重要的變化是,到戰國中後期,俸祿的發放方式由年俸向月俸轉變。西周春秋之制,月俸的發放對象只是官人百吏這一普通雜役人員,他們待遇低,領月俸;士大夫以年俸爲主,同時按月發放『稍食』、『稍餼』等作爲補助。到戰國時,月俸這一發放方式由下層官吏、『不命之士及庶人在官者』向士大夫們推廣。從現有記載來看,這個轉變首先在秦國得到實施,秦簡【金布律】顯示秦國官吏俸祿是按月支付。此外,漢承秦制、漢代全面實行月俸制,也證明在戰國後期,士人的俸祿是按月發放。  


    士人社會地位的提高、經濟收入的增加以及俸祿形式的轉變,對戰國學術的繁榮起到了革命性作用  


    第一,士人靠自身的能力而不是出身爲仕,獲得優厚待遇,刺激了普通士人求學從政的熱望,刻苦學習、努力成才成爲戰國士人上升的通達大道。【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記載王登爲中牟令後,『中牟之人棄其田耘,賣宅圃,而隨文學者邑之半。』蘇秦、寧越求學而顯貴也是當時士人爲學而達的典型。  


    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帶動了求學的熱潮,而求學熱潮又催促了教學形式的轉變。官學不再是就學的唯一所在,由孔子帶動的私人辦學遍布各地,不少知名學者廣攬門徒,爲戰國學術的發展提供了眾多新型人才培訓基地,爲學術流派的產生準備了必要前提。  


    第二,士大夫俸祿由爵祿變爲穀祿,拔除了貴族世襲的根基,使世官制走到了歷史盡頭,使士人階層有了因賢能而上升的機會,爲戰國學術的發展造就了優良環境。  


    俸祿的變化和社會階層的變遷,促使了士人的流動;士人四處奔走,帶動了學術的交流與發展。實行穀祿,士人可以擺脫土地俸祿的束縛,自由自在地在各諸侯國之間選擇自己合意的地方進行人生的實踐與生存。合則留,不合則去,官職不定,來往無常,穀祿是一種非常好的選擇。而俸祿的發放由年俸向月俸轉變,士人的活動自由度更大,士人的流動有著更爲寬廣的空間。  


    這種種變化,使得春秋末年與戰國時期的士人周遊列國,交流學術,興辦私學,招收弟子,帶來戰國學術『百家爭鳴』的黃金時代。  


作者:陳榮慶 鄧明  原題爲:戰國士人俸祿的變化與戰國學術繁榮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