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網絡 傳統至今,學術界的主流觀點認爲,西漢初期的『黃老之治』,就是『無爲而治』;並用『蕭規曹隨』的『曹隨』、『文帝無爲』、『景帝有爲』等來闡發『無爲而治』;還把『黃老』說成是同時退出歷史舞台的,等等。筆者認爲,這些說法都欠妥。本文就想對此談點新看法,不當之處,敬請批評。
一、『黃老之治』不是『無爲而治』,而是『黃帝法家和老子道家之治』
現在,學術界的主流思想都把『黃老之治』說成『無爲而治』。如方爾加先生,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節目上,講『漢代國策』時,開場就說:『今天我給大家講漢代初期的「無爲而治」……這種「無爲而治」實際上用的是歷史上一種哲學思想,也就是所謂的「黃老道家」……它是把老子的思想,老子「無爲」,老子「順自然」、「無爲」的思想,和當時的社會實際相結合,吸收了一些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他講座的標題徑直是『無爲而治。"這種說法值得商榷。
第一,不能用『無爲而治』取代『黃老之治。』西漢初期確曾實行過『黃老之治』,學術界對此無異議,這是傳統至今學術界對西漢初期的治國思想的最原始、準確和科學的表述。對『黃老之治』如何理解,可以百家爭鳴,如方先生堅持傳統的說法,認爲『黃老之治』是『無爲而治』,作爲一家之言,無可厚非。但是,徑直用『無爲而治』取代『黃老之治』則不妥。因爲,如果『黃老之治』真的不能解作『無爲而治』,這種做法豈不大錯特錯?即使『黃老之治』確能解作『無爲而治』,這樣做在學術方法上也不可取。因爲它改變了歷史、思想史框架,倒置了歷史,違反了做學問的最基本原則―――尊重歷史。要知道,我們只能用『無爲而治』或什麼『其他之治』來說明『黃老之治』,不能用『黃老之治』來說明『無爲而治』或什麼『其他之治。』歷史、思想史的框架不能變,隨意改變歷史、思想史的框架,有歪曲、篡改和偽造歷史之嫌。
第二,不能把『黃老』說成主要是『老子』或『老子的思想。』如,方先生在講『無爲而治』(『黃老之治』)時,自始至終沒有解釋『黃』,當時及現在,看過方先生講座的一些觀眾,都詢問筆者:『「黃」是什麼』或『「黃」是誰?』我只好給他們解釋說:『「黃」是黃帝,「黃老」本意是「黃帝和老子。」』應當指出,方先生在講『黃老』時,不解釋『黃』,不妥。觀眾還問:『既然「黃老」是「黃帝和老子」,「黃老之治」就應是「黃帝和老子之治」,怎麼能只說老子,不談黃帝呢?』觀眾問得很對,筆者也認爲,方先生這樣做不妥。這裡必須清楚:『黃老之治』簡單解釋,就是『黃帝和老子思想之治。』西漢初期,黃帝的經典當時叫【黃帝四經】,在【漢書・藝文志】中有著錄,後來失傳了,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中重新出土,說明【黃帝四經】確爲西漢初期的黃學經典,學術界無異議;老子的經典當時【德道經】(不叫【道德經】)。實際上,『黃老之治』就是用【黃帝四經】和【德道經】治國。
第三,不能把『黃老之治』解釋成『無爲而治。』誠然,黃帝和老子在哲學思想上都是『道』哲學,都有『無爲而治』思想,但『無爲而治』只是老子哲學的重要思想,不是黃帝哲學的重要思想。在黃帝哲學中,『無爲而治』最多僅是一個次要的思想。況且,『無爲而治』作爲一種哲學思想,好多思想家都有,最早確切提出這一思想的還是孔子。筆者早就認爲,我們在研究『無爲而治』時,一定要把黃帝的、老子的和孔子的『無爲而治』相區別,切不可囫圇吞棗。黃帝的『無爲而治』無論是在地位上,還是在內涵上,都與老子的『無爲而治』不同,將他們哲學的核心思想都說成是『無爲而治』,欠妥。
第四,『黃老之治』是『黃帝法家的「法治」和『老子道家』的「德治」之治。』必須指出:任何哲學思想都不能直接作爲治國思想,哲學思想作爲治國思想,一定要通過政治思想來化爲政策、法律、方針等措施來實現。因此,研究任何一個學派的治國思想,都要著重其政治思想,不能用哲學思想取代其政治思想。黃帝和老子在哲學思想上雖然都是『道』,但政治思想卻大相逕庭,我們知道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德』,但黃帝政治思想的核心卻是『法』。【黃帝四經・經法・道法】起首就說:『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故執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廢也。□能自引以繩,然後見知天下而不惑矣。』就是說,黃帝是法家,老子是道家。由於黃帝和老子是兩個學派,『黃老之治』的科學表述就是:『黃帝法家的「法治」和老子道家的「德治」之治。』
二、『黃老之治』的歷史起點不是『蕭規曹隨』的『曹隨』,而是『蕭規』
現在,學術界的主流觀點都將『蕭規曹隨』的『曹隨』當作『黃老之治』的歷史起點,如方爾加先生。筆者在【〖黃帝四經〗研究的幾個重要問題】一文中,對此雖小有質疑,但未敢全盤否定,回過頭來仔細忖之,感覺不妥。
第一,『曹隨』只是『老子之治』的歷史起點,不是『黃老之治』的歷史起點。誠然,【史記・曹相國世家】說:曹『參之相齊……聞膠西有蓋公,善治黃老言,使人厚幣請之。既見蓋公,蓋公爲言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推此類具言之。參於是避正堂,舍蓋公焉。其治要用黃老術,故相齊九年,齊國安集,大稱賢相。惠帝二年,蕭何卒……參代何爲漢相國,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百姓歌之曰:「蕭何爲法,顢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淨,民以寧一。」』但必須清楚:(1)曹參治國的核心思想是『無爲而治』的德治,不是黃帝的法治,用『曹隨』作爲『黃老之治』的起點,就忽略了『黃帝之治』;(2)『黃老之治』是黃帝壓在老子頭上,說明『黃帝之治』重於『老子之治』,『黃帝之治』不能忽略;(3)曹參用老子的『無爲而治』,重在『守成』,守成『守』的就是漢初的政治法律制度,『守成』的前提說明漢初的政治法律制度符合『黃老』思想。由此,我們可以斷言:『曹隨』只是西漢『老子之治』的歷史起點,不是『黃老之治』的歷史起點,『黃老之治』的歷史起點一定早於『老子之治』,至少應上溯到西漢初期政治法律制度的建立。
第二,『黃老之治』的歷史起點應是西漢開國的『蕭規』時期,準確的說法是『黃帝之治』。如果把『黃老之治』上溯到西漢政治法律制度的建立,就應是『蕭規』時期,因爲蕭何是西漢政治法律制度的主要制定者。【史記・蕭相國世家】說:蕭何秦時『爲沛主吏掾……秦御史監郡者與從事,常辨之。……沛公至咸陽……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就是說,蕭何是學法律的,有法治頭腦,他是以秦律爲基礎作的漢律。歷史上都將蕭何當作法家,原則上沒問題。但先秦法家有幾個流派,怎麼能證明漢初包括蕭何的法治思想是『黃帝法家』呢?我們還必須要研究劉邦。劉邦是西漢王朝的締造者,也是各項大政方針的決策者,還是『蕭規』的把關者和批准者。事實上,西漢實行『黃帝法治』或『黃帝之治』關鍵在劉邦。劉邦是漢政權中最早接受『黃帝思想』的人,如【史記・高祖本紀】載:劉邦斬白蛇後,『有一老嫗夜哭。人問何哭,嫗曰:「人殺吾子,故哭之。」人曰:「嫗子何爲見殺?」嫗曰:「吾,白帝子也,化爲蛇,當道,今爲赤帝子斬之,故哭」……後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獨喜,自負。』又載:劉邦被立爲沛公時,首先『祠黃帝,祭蚩尤於沛庭,而釁鼓旗,幟皆赤。』說明他一直在利用『黃學』的『五色帝』等思想爲自己做政治宣傳。過去,史學界都將劉邦當作不學無術的無賴,實是一種誤解。而且,『蕭規』也主要是根據劉邦的【約法三章】的法治精神制定的。【漢書・高帝紀下】說:劉邦『初順民心作【三章之約】。天下既定,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制禮儀,陸賈造【新語】。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雖日不暇給,規摹弘遠矣。』所以,西漢初期的治國思想是『黃帝之治』,該思想萌於劉邦,成於『蕭規』,這一點必須肯定。
第三,劉邦爲什麼要採用『黃帝之治』?劉邦採用黃帝思想治國,原因是多方面的:(1)其他學派都不景氣。儒家經歷秦火,尚未完全復甦;申、韓術家亡秦,前車可鑑;墨家轉向了自然科學等。(2)黃學在當時已成顯學。先秦諸子包括史書,如【管子】、【呂氏春秋】、【韓非子】、【國語】等都推崇過黃帝思想,黃學大盛。(3)黃學本身有許多優勢。黃帝信仰有民族親和力,如傳說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黃學的『五色帝』、『五德終始』有利於改朝換代,如有人編造劉邦是『赤帝子』;『高祖十月始至霸上……推五德之運,以爲漢當水德』等;黃帝戰勝炎帝、蚩尤等傳說,有利於增強人們武力統一中國的信心;黃帝『立諸侯』、『制律歷』等傳說,有利於開國時期各項大政方針的建設,如【黃帝四經・十六經・立命】說:『吾受命於天,定立(位)於地,成名於人。唯餘一人□乃肥(配)天,乃立王、三公,立國,置君、三卿。數日、(歷)月、計歲,以當日月之行。』等等。這是劉邦採用『黃帝之治』的主要原因。
三、『黃老之治』不是『共同坐莊』,而是『交替爲主』和『兼吸旁類』
現在,學術界的主流觀點認爲,『黃老』是一個思想體系,如方爾加先生;還有人在講解『黃老之治』時,不講『黃老』對其他思想的吸收等,不妥。
第一,『黃老之治』不是黃帝和老子思想的『共治』,而是交替爲主。從前面的分析可見,黃帝、老子的政治思想有質的不同,是兩個思想體系,不能同時運用,只能交替爲主。實際情況也是這樣:劉邦時期,主要是用黃帝學說的『法治』思想立法。曹參爲相,主要是用老子的『無爲而治』,即『德治』守成;這種『無爲而治』的『德治』,一直延續到漢文帝時期。學術界認爲漢文帝是『無爲而治』基本正確。漢景帝時期主要是用黃帝學說的『法治』思想『削藩』。現在,學術界的主流觀點將漢景帝的『削藩』說成是『無爲而治』的『有爲』,如方爾加先生,不確。『削藩』,從哲學上雖可以叫『有爲』,但在政治思想上已超出了老子『德治』的思想框架,至少是一種『法治』行爲。這種行爲與『黃帝』的『法治』思想相吻合。漢武帝即位,由於當時的實權人物『太皇竇太后好老子言』,西漢的治國思想又重回到了老子『無爲而治』的『德治』上了。這就是西漢『黃老之治』的大致歷程。
第二,『黃老』對儒家思想的吸收。『黃老之治』比較開放,對儒家等原則上都比較寬容,無論是『黃帝之治』,還是『老子之治』,對儒家思想都有吸收。如,劉邦時期用儒者叔孫通『起朝儀』,還讓叔孫通用儒學教育太子,叔孫通也是儒家第一個帝師。呂后時期,吸收儒家的『孝治』思想,『初置孝悌、力田二千石者一人。』漢文帝時期,置【孝經】、【孟子】、【詩】、【禮】等儒學博士,還感於『緹縈上書救父』而『除肉刑』等。漢景帝時期,新置了【春秋】(【公羊春秋】博士,古今學術界的主流觀點認爲【公羊春秋】是儒家經典),還讓當時爲太子的漢武帝接受儒家王臧的【詩】教育,王臧也是儒家第二個帝師。現在,學術界有人表面承認『黃老』對儒家思想有吸收,但一遇到具體問題,就迴避了。如方爾加先生,在談到『緹縈救父』等問題時,只用『無爲』兩字帶過,不講這也是對儒家思想的吸收,恐怕不妥。
第三,『黃老』對術家思想的吸收。筆者多次論述過,中國古代百家爭鳴存在一個『術家』,過去被當作『法家』的一個思想分支,不妥。術家的主要代表是申子、商鞅、韓非子、蘇秦、張儀等,而慎到等才是真正的法家。術家主張『專制』,包括思想專制,主張『廢分封』等,而『法家』無此說。黃老對術家思想的吸收,主要是蕭何制定【漢律】時,保留了秦代的『妖言罪』、『三族罪』、『挾書律』等法律。另外,就是漢景帝採納晁錯的建議『削藩』。晁錯是術家,班固在【漢書・晁錯傳】中說:晁錯『學申、商刑名』,這裡的『申商』就是申子、商鞅,即術家。晁錯從不隱瞞他的術家身份,【漢書・晁錯傳】說他公然上書讓太子(漢景帝)學『術』:『人主所以尊顯功名揚於萬世之後者,以知術數也。故人主知所以臨制臣下而治其眾,則群臣畏服矣;知所以聽言受事,則不欺蔽矣;知所以安利萬民,則海內必從矣;知所以忠孝事上,則臣子之行備矣:此四者,臣竊爲皇太子急之。……竊觀上世之君,不能奉其宗廟而劫殺於其臣者,皆不知術數者也。皇太子所讀書多矣,而未深知術數者,不問書說也。夫多誦而不知其說,所謂勞苦而不爲功。臣竊觀皇太子材智高奇,馭射技藝過人絕遠,然於術數未有所守者,以陛下爲心也。竊願陛下幸擇聖人之術可用今世者,以賜皇太子,因時使太子陳明於前。唯陛下裁察。』他的建議得到了漢文帝的採納,因爲當時人們認爲『術』是法家(包括黃帝法家)的分支思想,晁錯成了漢代第一個術家帝師。晁錯的『削藩』策與商鞅、韓非子的『廢分封,行郡縣』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漢景帝『削藩』,就是在堅持『黃帝之治』的基礎上,又吸收了術家思想。
四、『黃老』內部的思想鬥爭,『黃帝之治』首先退出歷史舞台
現在,學術界的主流觀點都認爲『黃老』是漢武帝『尊儒』時退出歷史舞台的,都是被儒家『罷黜』或『絀退』的,而且都不談『黃老』內部的思想鬥爭,如方爾加先生,不妥。其實,『黃老』內部是有思想鬥爭的,『黃帝』退出歷史舞台是被老子『罷黜』的。
第一,『黃老』是兩個學派,思想鬥爭在所難免。前面講過,黃帝是『法家』,老子是『道家』,二者有質的不同,一定會有思想矛盾。但是,真正的法家和道家都有寬容精神,這種矛盾往往不彰顯,容易被忽視。如,『老子之治』取代『黃帝之治』,曹參是打著維護『黃帝之治』的旗號進行的;而『黃帝之治』取代『老子之治』,晁錯是以『帝師』的身份,通過向當時爲太子的漢景帝灌輸『法』、『術』等思想進行的,即雙方都是以『和平演變』的方式實現的。前面講過,『黃老之治』,無論是『黃帝之治』,還是『老子之治』,各自都吸收了一定的其他學派的治國思想。它們吸收的原則是,『黃帝之治』時主要吸收『術家』思想,因爲古代『術家』一直隱藏在法家學派中;『老子之治』時主要吸收儒家思想,因爲它們都推崇『道德。』這樣,又引發了『黃老』各自同對方吸取的治國思想間的矛盾。如,『老子之治』時,曹參首次對『黃帝之治』中的術家思想進行清洗:除『挾書律』、『三族罪』、『妖言罪』等;而『黃帝之治』時,漢景帝由於不滿道、儒兩家的『道德之治』的寬鬆:『網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兼併豪黨之徒,以武斷於鄉曲,宗室有士、公卿、大夫以下,爭於奢侈,室廬輿服僭於上,無限度。』於是,他就重用『酷吏』進行糾偏,一下子用了晁錯、郅都、甯成等三個酷吏。後來,這三個酷吏也都遭到『老子』派別的清洗:晁錯在丞相、御使等壓力下被腰斬;郅都被竇太皇太后所逼迫而處死,甯成在外戚的控訴下被髡鉗。
第二,漢武帝元年再次實行『老子之治』,『罷黜術家』,導致『黃帝之治』退出歷史舞台。【漢書・武帝紀】載:建元元年,詔賢良,『丞相綰奏:「所舉賢良,或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請皆罷。」奏可。』我們知道,術家一直隱藏在法家學派中,這裡『罷黜術家』,就等於『絀抑黃帝』,『黃帝之治』由此也正式壽終正寢了。爲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緣起『晁錯削藩』之禍。(1)晁錯『削藩』,不只突破了『老子之治』框架,也突破了『黃帝之治』框架,有重蹈秦始皇『申韓術治』的覆轍之嫌;(2)漢景帝『誅晁錯』後,不想改變『黃帝之治』的路線,繼續提拔爲晁錯鳴冤的鄧公當官;(3)晁錯當年爬上高位,是『詔賢良』時,他對策出眾被錄取的。(4)漢景帝去世,竇太皇太后執掌實權,她最推崇『老子』,漢武帝重回『老子之治,』,主要是她的主意。而竇太皇太后早就對漢景帝重用術家人物不滿,她試圖徹底清算『術家』,杜絕術家人物通過『對策』再進領導層。
第三,漢武帝元年的『罷黜術家』不是『儒術鬥爭』。過去,學術界有人將『罷黜術家』當作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實證。如管懷倫先生認爲:儘管衛綰是黃老人物,但他可能得到了漢武帝的密旨,才建議『罷黜術家』的。此說不妥。要知道,漢武帝初期的思想框架是『老子之治』,『罷黜術家』只能是道家所爲。而且,此時儒家人物都沒出場,漢武帝怎麼能開始『罷黜術家』和『尊儒』呢?即使衛綰真得到了密旨,漢武帝『罷黜百家』和『尊儒』的思想從哪來?管先生應說:漢武帝先得到了儒家建議『尊儒』的『密奏』,然後給衛綰下了『密旨』,這樣故事才編圓。
五、『儒道鬥爭』,『老子之治』退出歷史舞台,『黃老之治』歷史終結
在『黃老』內部鬥爭之外,漢初的思想鬥爭還有另外一條線,就是儒家和『黃老』的思想鬥爭。其中,儒家與老子道家的思想鬥爭最爲引人注目,因爲結局是『儒治』取代了『老子之治』,從而結束了『黃老之治』的歷史。
第一,儒家與『黃老』早期的思想鬥爭。儒家同『黃帝』的思想鬥爭,可追溯到劉邦建漢前,【史記・酈後陸賈列傳】載:那時『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溲溺其中』;劉邦建漢後,:『陸生時時前說稱【詩】、【書】。高帝罵之曰:「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這說明劉邦在治國思想上堅定以『黃帝』爲主,不想以儒學爲主。漢文帝時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載:賈誼建議從『易服色』入手,『絀抑黃老』,漢文帝沒有採納,並將其貶到長沙。漢景帝時期,【史記・儒林列傳】載:儒家【詩】博士轅固生在朝廷上發表反動言論,認爲『湯、武革命是受命』,批評『黃老』派說的『湯、武非受命,乃弒也。』漢景帝打圓場說:『食肉不食馬肝,不爲不知味;言學者無言湯武受命,不爲愚。』保護了轅固生;『竇太后好【老子】書,召轅固生問【老子】書。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書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無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應手而倒。太后默然,無以復罪,罷之。』所以,司馬遷說:『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爲謀」,豈謂是邪?』
第二,漢武帝『絀抑黃老尊崇儒學』,『老子之治』退出歷史舞台,『黃老之治』歷史終結。【史記・儒林列傳】載:『蘭陵王臧既受詩,以事孝景帝,爲太子少傅,免去。今上初即位,臧乃上書宿衛上,累遷,一歲中爲郎中令。及代趙綰亦嘗受詩申公,綰爲御史大夫。綰、臧請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師申公。於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車駟馬迎申公』;『太皇竇太后好老子言,不說(悅)儒術,得趙綰、王臧之過以讓上,上因廢明堂事,盡下趙綰、王臧吏,後皆自殺,申公亦疾免以歸。』【史記・魏其武安列傳】補充說:這次『尊儒』活動還得到了丞相竇嬰和太尉田`的支持,『尊儒』失敗,『而免丞相、太尉。』【史記・儒林列傳】接著說:建元六年,『竇太后(太皇太后)崩,武安侯田`爲丞相,絀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數百人。』老子被絀,『老子之治』正式退出歷史舞台,『黃老之治』歷史終結,儒學成了西漢的主要治國思想。就是說,漢武帝在元年初剛回到『老子之治』,下半年就做出了『尊儒』的決定。所以,筆者認爲:漢武帝在建元元年,即漢武帝元年採納王臧的建議『絀抑黃老,尊崇儒學』是『老子之治』及『黃老之治』結束的標誌,也是中國古代儒學和傳統文化反思的科學基點。
第三,『黃老之治』的歷史終結與董仲舒無直接關係。現在,學術界的主流觀點認爲,漢武帝結束『黃老之治』是採納董仲舒建議的結果,如方爾加先生,不妥。(1)這是北宋司馬光的觀點。【資治通鑑・漢紀九】說:建元元年『冬,十月,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廣川董仲舒對曰……天子善其對……。』即將董仲舒的建議提到建元元年,早於王臧的建議。(2)司馬光的觀點與前引司馬遷認爲是王臧的觀點不合,班固也認爲是王臧。如【漢書・儒林傳】說:『蘭陵王臧既從受【詩】,已通,事景帝爲太子少傅,免去。武帝初即位,臧乃上書宿衛,累遷,一歲至郎中令。及代趙綰亦嘗受【詩】申公,爲御史大夫。綰、臧請立明堂以朝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師申公……太皇竇太后喜老子言,不說(悅)儒術,得綰、臧之過,以讓上……上因廢明堂事,下綰、臧吏,皆自殺。申公亦病免歸。』【漢書・武帝紀】補充說:『丞相嬰、太尉`免。』【漢書・儒林傳】又說:建元六年『竇太后(太皇太后)崩,武安君田`爲丞相,黜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以百數。』(3)司馬光將董仲舒的建議提到建元元年,無原始史料支持,與歷史事實不符。(4)這種說法是對王臧『尊儒受挫』的誤解,認爲王臧『尊儒』失敗了。其實,王臧、趙綰等遭打擊,只是他們『尊儒』活動的暫時受挫,不代表徹底失敗。因爲漢武帝還在,田`等『尊儒』活動的支持者還在,竇太皇太后年事已高,已活不了幾年了,她一死,漢武帝還會『絀抑黃老尊崇儒學』的。果然,建元六年,竇太皇太后去世,田`當了丞相,就和漢武帝一起,完成了『絀抑黃老尊崇儒學』的歷史使命。田`『絀抑黃老尊崇儒學』實質完成的是王臧未竟的事業。(5)此說也是對班固關於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誤解。【漢書・武帝紀】載:元光元年,『五月,詔賢良……於是董仲舒……出焉。』可見,班固認爲:董仲舒的建議是在王臧之後,不是之前。即漢武帝有兩次『尊儒』活動,第一次是王臧的『絀抑黃老尊崇儒學』,第二次才是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因此,『黃老之治』的結束,無論如何都是王臧所爲,與董仲舒無直接關係,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究竟怎樣,我們只能另做別論。
正確認識『黃老之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能使我們正本清源,弄清『黃老之治』的真實歷史,也能使我們澄清許多歷史誤會,同時能使我們今天更科學地進行傳統文化的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