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華網論壇 金皇統二年(1142年)之後,金國在西北地區的秦、鞏、洮、鳳翔府設置榷場與宋進行貿易。當時南宋向金輸出的商品主要是茶葉、象牙、紡織品、錢幣、牛、米等,金向南宋輸出的主要商品包括北珠、貂革、人參、甘草、北綾、北絹等。茶葉是其中最重要的貿易內容。金朝通過榷場或互市獲得茶葉,而宋朝則通過此而獲得馬匹:『金人之茶,自宋歲貢之外,皆貿易於宋界榷場』。各得其所,互惠互利。
『商旅多以絲絹易茶,歲費不下百萬』,據不完全統計,陝西與河南50餘郡,每年的茶葉消費量爲36萬袋左右,花費銀約72萬兩,每袋茶葉的平均價爲白銀2兩。如果以上引材料中50%用於民族互市的話,陝西與南宋之間的茶葉貿易額達18萬袋左右,其價值不少於36萬兩。由此可見,陝西與南宋的茶葉貿易額非常大。隨著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金朝在陝西也設置了榷場與西北各民族進行貿易,並且通過榷場獲取西夏的馬匹,有時還在西夏榷場直接換取馬匹。金朝以換取牲畜作爲與西夏進行貿易的重點,這和西夏占有良好的畜牧業基地牧場有關,而西夏同意與金朝互市,則因爲金朝能夠用當時中原商品與其交換,這正是雙方經濟結構互補和相互依存的最好說明。
從整體上看,宋、遼、金、西夏諸政權處於一種對立的割據政權,軍事方面的敵對狀態和軍備方面的競爭是不言而喻的,而馬匹是當時最重要的戰備物資,宋朝的馬匹往往受到敵對政權的限制。在這種特殊的環境下,宋朝不得不採取措施與其它民族進行民族貿易,以獲得戰爭所需之馬匹,茶馬互市在宋朝與敵對政權從事榷場的同時而發展起來。北宋的茶馬互市中的馬匹的獲得,主要包括來自河東(今山西)和『西馬』(來自西北)兩部分,也有吐蕃的馬匹。南宋時期的一段時期內,戰馬主要來自西北地區的西和(今甘肅西和)和西南地區的吐蕃。
這一時期西北各少數民族從王公貴族至一般牧民,無不嗜茶如命,其正常的經濟生活中已經到了一天也離不開茶葉的程度。少數民族經常驅趕著馬群到邊市上,換取漢族的茶葉,或者商人打著進貢的旗號(也有隨同使者),千里迢迢向朝廷貢馬,渴望回賜茶葉,以獲得高額利潤。就連對宋發動戰爭,且屢屢取勝的西夏政權,最後也因邊市貿易長期中斷,茶葉供應沒有來源,絹帛價格昂貴,嚴重影響了社會上層和人民正常的生活,最後不得不與宋廷議和,謀求享有『歲賜』而來的茶葉。而對於陷入常年戰爭的宋王朝來說,這時對戰馬的需求日益迫切,戰馬是其有效抵禦北方游牧民族遼、西夏政權進攻的主要武器。由於宋王朝對於遼、西夏來說一度屬於戰敗國,遼、西夏不用交換就可以從宋朝勒索大量茶葉,而宋朝花費了大量茶葉卻不能夠獲得相應的馬匹。這樣,宋王朝只好把獲取戰馬的途逕寄託於嗜茶成性,馬牛成群的西北藏族地區。由於買馬制度和買馬場地的確立,宋朝所需戰馬,有了可靠的保證,每年大約有30,000匹左右的馬匹可以獲得。從此以後,宋朝就專門依賴熙秦地區的茶馬互市獲得必要的戰馬。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在當時民族政權鼎立的情況下,各政權一方面均有恢復和發展榷場的願望和具體措施,但是同時又基於軍事和政治方面的考慮,往往對榷場進行多種限制。官方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奏效,而對於大量民間正常的民族貿易官方的限制則顯得無能爲力,正如史書所言,『互市雖有禁,而私易者自如』。
結論
從上面對唐宋西北地區的茶馬互市的簡要論述中,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簡單結論:
1、唐代是茶馬互市的創始階段,而宋代則是茶馬互市的發展和初步完善階段。唐宋茶馬互市的過程不僅僅只是簡單的繼承,而是在繼承中有比較大的發展。
2、唐代政府對茶馬互市的控制遠沒有宋代那樣嚴格,但是隨著整個商品經濟的活躍,宋代民間互市發展的程度卻相對高一些。
3、唐代西北地區茶馬互市貿易的半徑較宋代大,唐代在這裡的互市民族包括吐蕃、突厥、回鶻等民族,其範圍不僅包括西北地區和西南地區,而且還包括今中亞廣大地區;而宋代在西北互市的範圍要明顯小得大,一般只包括與宋朝接壤的西夏等民族政權。
4、唐代茶馬互市往往體現著中央政府與少數民族之間的進貢與貢賜的關係,而宋代的茶馬互市則更明確地體現著貿易雙方互通有無的商貿關係,有時的所謂的貢賜貿易的角色不是十分明確,甚至還在特殊情況下出現主客體易位,這在唐代則是難以想像的。
5、唐代茶馬互市結構的設置和管理沒有宋代那樣完善,宋代出現的正如『茶引』法,是茶馬互市成熟的表現,爲明代出現茶馬互市中的『金牌』制準備了條件。
上面所列舉的唐宋西北地區茶馬互市的幾點差異或演變,大體上反映了唐宋西北地區茶馬互市的發展變化的脈絡,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不同,既有當時民族環境、軍事形勢等方面的原因,也有中國社會不同發展階段變化的因素,其原因比較複雜,關於此筆者將另外撰文論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