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卷6雍也篇第六詩解3仁者樂山推己及人 題文詩:
樊遲問智,孔子答曰:務民之義,人道而已, 誠敬鬼神,而遠之也,可謂智矣.問仁子曰: 仁者先難,而後獲也,可謂仁矣.孔子乃曰: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常動,仁者常靜; 智者常樂,仁者常壽.曰齊一變,而至於魯; 魯之一變,而至於道.孔子嘆曰:觚之不觚, 觚哉觚哉.童真盡失,人將不仁.宰我問曰: 仁者雖告,之曰井中,有仁者焉,其從之也? 子曰何爲,其然也哉?君子可逝,不可陷也; 君子可欺,不可罔也.忠孝有愚,名不符實; 仁德不愚,實至名歸.子曰君子,博學於文, 約之以禮,可弗叛道.知行合一.子曰中庸, 之爲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中庸真誠, 精誠所至,通天達地.子貢問曰:如有博施, 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孔子答曰: 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也者,其猶病諸. 仁者己欲,立而立人,仁者己欲,達而達人. 能近取譬,推己及人,真誠可謂,仁之方已.
【原文】
6.22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注釋】
1 知:音zhì,同『智』。2務:從事、致力於。3義:專用力於人道之所宜。
【譯文】
樊遲問孔子怎樣才算是智,孔子說:『專心致力於(提倡)老百姓應該遵從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遠離它,就可以說是智了。』樊遲又問怎樣才是仁,孔子說:『仁人對難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穫的結果,他得在人後,這可以說是仁了。』
【評析】
本章提出了『智、『仁』等重大問題。面對現實,以回答現實的社會問題、人生問題爲中心,這是孔子思想的一個突出特點。他還提出了『敬鬼神而遠之』的主張,否定了宗法傳統的神權觀念,他不迷信鬼神,自然也不主張以卜筮向鬼神問吉凶。所以,孔子是力求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否定鬼神作用的。
【原文】
6.23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注釋】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音zhì,同『智』;樂,古音yào,喜愛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聰明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
【評析】
孔子這裡所說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養的『君子』。他希望人們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備了這些品德,就能適應當時社會的要求。
【原文】
6.24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譯文】
孔子說:『齊國一改變,可以達到魯國這個樣子,魯國一改變,就可以達到先王之道了。』
【評析】
本章里,孔子提出了『道』的範疇。此處所講的『道』是治國安邦的最高原則。在春秋時期,齊國的封建經濟發展較早,而且實行了一些改革,成爲當時最富強的諸侯國家。與齊國相比,魯國封建經濟的發展比較緩慢,但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築保存得比較完備,所以孔子說,齊國改變就達到了魯國的樣子,而魯國再一改變,就達到了先王之道。這反映了孔子對周禮的無限眷戀之情。
【原文】
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注釋】
觚:音gū,古代盛酒的器具,上圓下方,有棱,容量約有二升。後來觚被改變了,所以孔子認爲觚不像觚。
【譯文】
孔子說:『觚不像個觚了,這也算是觚嗎?這也算是觚嗎?』
【評析】
孔子的思想中,周禮是根本不可更動的,從井田到刑罰;從音樂到酒具,周禮規定的一切都是盡善盡美的,甚至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在這裡,孔子概嘆當今事物名不符實,主張『正名』。尤其是孔子所講,現今社會『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這種狀況,是不能讓人容忍的。 【原文】
6.26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爲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注釋】
1仁:這裡指有仁德的人.2逝:往。這裡指到井邊去看並設法救之。3陷:陷入。
【譯文】
宰我問道:『對於有仁德的人,別人告訴他井裡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會跟著下去嗎?』孔子說:『爲什麼要這樣做呢?君子可以到井邊去救,卻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騙,但不可能被迷惑。』 【評析】 宰我所問的這個問題的確是比較尖銳的。『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對此,孔子的回答似乎不那麼令人信服。他認爲下井救人是不必要的,只要到井邊尋找救人之法也就可以了。這就爲君子不誠心救人找到這樣一個藉口。這恐怕與他一貫倡導的『見義不爲非君子』的觀點是截然相反的了。 【原文】 6.27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注釋】 1約:一種釋爲約束;一種釋爲簡要。2畔:同『叛』。 3矣夫:語氣詞,表示較強烈的感嘆。 【譯文】 孔子說:『君子廣泛地學習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禮來約束自己,也就可以不離經叛道了。』
【評析】
本章清楚地說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他當然不主張離經叛道,那麼怎麼做呢?他認爲應當廣泛學習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禮』來約束自己。說到底,他是要培養懂得『禮』的君子。
【原文】
6.28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無厭之!天厭之!』
【注釋】
1南子:衛國靈公的夫人,當時實際上左右著衛國政權,有淫亂的行爲。
2說:音yuè,同『悅』。3矢:同『誓』,此處講發誓。
4否:不對,不是,指做了不正當的事。
【譯文】
孔子去見南子,子路不高興。孔子發誓說:『如果我做什麼不正當的事,讓上天譴責我吧!讓上天譴責我吧!』
【評析】
本章對孔子去見南子做什麼,沒有講明。據後代儒家講,孔子見南子是『欲行霸道』。所以,孔子在這裡發誓賭咒,說如果做了什麼不正當的事的話,就讓上天去譴責他。此外,孔子在這裡又提到了『天』這個概念,恐怕不能簡單地說,孔子的觀念上還有宗教意識,這只是他爲了說服子路而發的誓。
【原文】
6.29 子曰:『中庸之爲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注釋】
中庸:中,謂之無過無不及。庸,平常。
【譯文】
孔子說:『中庸作爲一種道德,該是最高的了吧!人們缺少這種道德已經爲時很久了。』
【原文】
6.30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注釋】
1施:舊讀shì,動詞。2眾:指眾人。
3堯舜:傳說中上古時代的兩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樣。儒家認爲是『聖人』。
4病諸:病,擔憂。諸,『之於』的合音。5夫:句首發語詞。
6能近取譬:能夠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譯文】
子貢說:『假若有一個人,他能給老百姓很多好處又能周濟大眾,怎麼樣?可以算是仁人了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簡直是聖人了!就連堯、舜尚且難以做到呢。至於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幫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過得好,也要幫助人家一同過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說就是實行仁的方法了。』
【評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實行『仁』的重要原則。『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在後面的章節里,孔子還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這些都說明了孔子關於『仁』的基本主張。對此,我們到後面還會提到。總之,這是孔子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社會基本倫理準則,在今天同樣具有重要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