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83|回覆: 2

[其他] 【晏子春秋】卷4內篇問(下)詩解6景公問賢不肖可學乎晏子對以勉彊爲7景公問富民安眾晏子對以節慾中聽8景公問國如何則謂安晏子對以內安政外歸義9景公問諸侯孰危晏子對以莒其先亡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1-16 20:3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晏子春秋】卷4內篇問(下)詩解
6景公問賢不肖可學乎晏子對以勉彊爲7
景公問富民安眾晏子對以節慾中聽8景公問國如何則謂安晏子對以內安政外歸義9景公問諸侯孰危晏子對以莒其先亡
題文詩:公問人性,有賢不肖,可學乎?晏子對曰:
經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者其人.
諸侯,並立善而,不怠爲長;列士並學,
終善者師.爲師之道,傳道授業,至道真情,
爲學日增,爲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無爲,
非始非終,善始善終,有始有終,始終不渝.
景公問曰:富民安眾,?晏子曰易;
節慾民富,中聽民安,行此兩者,而已矣也.
景公問曰:國如何則,可謂安矣?晏子對曰:
下無諱言,官無怨治;通人不華,窮民不怨;
喜無羨賞,忿無羨刑;上禮於士,下恩於民;
地博不兼,兵彊,不劫弱國;百姓皆能,
內安其政,外歸其義:可謂安矣.至歸心歸,
心歸情歸,聖主正義,萬眾一心,真情自歸.
景公問曰:當今之時,諸侯孰危?晏子對曰:
莒其先亡!公曰何故?晏子:地侵於齊,
貨竭於晉,是以亡也.唯利是圖,不義故亡.
【原文】
景公問賢不肖可學乎晏子對以勉彊爲上第六景公問晏子曰:『人性有賢不肖,可學乎?』晏子對曰:『詩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者其人也。故諸侯並立,善而不怠者爲長;列士並學,終善者爲師。』【譯文】
景公問晏子說:『人性有賢與不賢,可以學來嗎?』晏子回答說:『【詩】云:'高山人們都仰望,大路人們都行走。」嚮往的是那些仰望高山、行走大路的人啊。所以,諸侯並立,行善而不懈怠的人成爲首領;眾多學士一同學習,善始善終的人成爲老師。』
【原文】
景公問富民安眾晏子對以節慾中聽第七景公問晏子曰:『富民安眾難乎?』晏子對曰:『易。節慾則民富,中聽則民安,行此兩者而已矣。』【譯文】
【譯文】
    景公問晏子說:『使人民富庶、民眾安心,困難嗎?』晏子回答說:『容易。節制貪慾則百姓富庶,治獄得當則民眾安心。做到這兩件事就夠了。』
【原文】
景公問國如何則謂安晏子對以內安政外歸義第八景公問晏子曰:『國如何則可謂安矣?』晏子對曰:『下無諱言,官無怨治;通人不華,窮民不怨;喜樂無羨賞,忿怒無羨刑;上有禮於士,下有恩於民;地博不兼小,兵彊不劫弱;百姓內安其政,外歸其義:可謂安矣。』
8【譯文】
    景公問晏子說:『國家怎樣才能叫做安定?』晏子回答說:『百姓沒有顧忌敢於直言,官吏沒有枉判的官司;顯達的人不喧譁,不得志的人不怨恨;高興時不過度獎賞,忿怒時不過度刑罰;對上有禮於士,對下有恩於百姓;土地廣大而不去兼併地狹之國,軍隊強大而不侵奪弱小之國;百姓在內安定於他的政治,外面的人歸服於他的仁義。這就可以稱爲安定了。』
【原文】
景公問諸侯孰危晏子對以莒其先亡第九景公問晏子曰:『當今之時,諸侯孰危?』晏子對曰:『莒其先亡乎!』公曰:『何故?』對曰:『地侵於齊,貨竭於晉,是以亡也。』9【譯文】
景公問晏子說:『現在這個時代,諸侯哪一個有亡國之危?』晏子回答說:『大概是莒國先滅亡吧?』景公說:『什麼原因?』回答說:『國土被齊國侵占,財物被晉國掠盡,因此亡國。』
發表於 2025-4-26 05:38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卷四內篇問(下)諸章義疏

【晏子春秋】所載齊景公與晏嬰問答六章,實爲先秦治國理政思想之精粹。今擇其要義,分疏如次:

一、賢不肖可學章(第六章)
景公問人性賢不肖是否可學,晏子引【詩·小雅·車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爲對。此二句鄭玄箋云:"古人有高德者則慕仰之,有明行者則而行之。"晏子之意在於強調:賢德非天賦,乃通過"勉強爲之"的實踐功夫可達。此與【荀子·性惡】"化性起偽"說相通,皆主張通過後天努力轉化本性。值得注意的是,晏子特舉"常爲而不置,常行而不休"的持續修爲,暗合【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

二、富民安眾章(第七章)
晏子提出"節慾則民富,中聽則民安"的治國綱領。"節慾"之說源自【尚書·無逸】"克自抑畏",管子亦言"審度量,節衣食"(【管子·牧民】),皆指統治者當節制私慾以寬民力。"中聽"尤具深意,【尚書·呂刑】云"罔不中聽獄之兩辭",晏子擴展爲行政當執兩用中,此乃儒家"中庸"思想在政治實踐中的體現。二者相濟,方能使"民富"與"民安"如車之兩輪並進。

三、國家安定章(第八章)
"內安政,外歸義"六字,實爲晏子政治哲學之總綱。內政方面強調"正德以幅之",即【左傳】襄公二十八年所謂"幅利"思想,主張以道德規範利益分配;外交主張"歸義",與【孟子·梁惠王上】"以德行仁者王"相呼應。晏子特別指出"厚民"爲安內之本,"事大"爲和外之要,這種內外兼治的思路,較之管子"尊王攘夷"更具道德自覺。

四、諸侯危亡章(第九章)
晏子預判莒國將先亡,其理據在於"辟陋而遠,貪而好利"。此論與【左傳】昭公十八年子產論"小國無文德而有武功,禍莫大焉"相發明。晏子揭示的"不修禮義則邦分崩"規律,正是孔子"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論語·季氏】)的先聲。其以道德水準預判國家存亡的方法,開【孟子·離婁上】"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論之先河。

統觀四章,晏子思想體系有三重特質:其一,強調道德實踐的主體能動性;其二,注重政治運作的辯證平衡;其三,堅持內政外交的道德準則。其說上承周公"敬德保民"之教,下啟孔孟仁政之學,在齊國稷下學風與魯國儒學傳統之間架設津梁。司馬遷稱"晏子諫說,犯君之顏"(【史記·管晏列傳】),觀此數章,非惟見其犯顏之勇,更可見其立論之精、用心之仁也。
旭日東昇 發表於 2025-7-3 05:58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內篇問下四章義理闡微

【晏子春秋】卷四內篇問下第六至九章,以四組君臣問答揭示治國安邦之要義,其言約而旨遠,今擇其精微析之如次:

一、賢不肖之辨在勉力躬行(第六章)
景公問人性賢不肖可否通過修習轉化,晏子引【詩·小雅·車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爲對。此答深契儒家"人能弘道"之旨:
1. "高山""景行"喻聖賢德業雖高,然非不可企及,關鍵在"仰止""行止"之實踐意志。
2. "勉彊爲"三字尤具深意:【荀子·性惡】言"化性起偽",正與此呼應,強調後天克己之功勝過先天稟賦。
3. 晏子未直言可學與否,而導人自省:賢者非天成,乃積跬步而至千里。

二、富民安眾之本在節慾中聽(第七章)
晏子答"富民安眾"之問,提出"節慾""中聽"二端:
1. 節慾者,人君當效法【尚書·無逸】"克自抑畏"之道。管仲所謂"倉廩實"必以"禮節"爲前提,否則如【孟子】言"上下交征利而國危"。
2. 中聽者,非徒廣開言路,更須如【周易·夬卦】"揚於王庭"而能"孚號有厲",即兼聽而明斷。晏子曾諫景公"去冤聚之獄",正是此理實踐。

三、國家安定之要在內政外交(第八章)
"內安政外歸義"六字,實爲【春秋】"內諸夏而外夷狄"思想之先聲:
1. 內安政須"正德利用厚生"(【左傳·文公七年】),晏子相齊時"重粟帛""省刑罰",即其註腳。
2. 外歸義當循"興滅國繼絕世"(【論語·堯曰】)之道。晏子使楚時"不辱君命",正彰顯以義立邦之效。

四、諸侯危亡之鑑在失德棄民(第九章)
預言莒國先亡,暗合【左傳】"無德而祿,殃也"(閔公二年)之訓:
1. 莒君多行不義,【春秋】載其"入向""伐杞"等事,恰如【管子·牧民】所言"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2. 晏子此論非僅占驗,實警示景公:存亡在德不在勢。後田氏代齊,恰印證"德之不建"之禍。

結語
此四章以"修德—惠民—安邦—警世"爲脈絡,構成完整的治國邏輯:
個體德性須通過"強勉而行"(【禮記·中庸】)提升
群體和諧需以"制欲""達聽"爲保障
國家安定必賴"內修文德,外和諸侯"(【論語·季氏】)
終極警示則是【周易】"君子安而不忘危"的憂患意識。晏子之學,可謂深得先秦儒家治道精髓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