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爲政】第十八章: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現代漢語 本章用現代漢語怎麼理解呢? 子張請教如何才配得起分位俸祿(即官職),孔子說,『多聽人講,必要時不恥下問,減少別人的疑慮,剩下想講的話,要謹慎去講,再三思考如何講,當不當講,當講才講,這樣就能少錯免怨;同理,在行動上,要多看別人做,減少困境,剩下的行動,要謹慎去做,如果不是必要的,就不做,這樣就能減免悔恨;講話不惹人埋怨,行動不惹人悔恨,德望就起來了,分位與俸祿也在這裡面了。 【論語新解·爲政篇】子張問如何求祿仕。先生說:『多聽別人說話,把你覺得可疑的放在一旁,其餘的,也要謹慎地說,便少過。多看別人行事,把你覺得不安的,放在一旁,其餘的,也要謹慎地行,便少悔。說話少過失,行事少後悔,謀求祿仕之道,就在這裡面了。』 【論語譯註·爲政篇】子張向孔子學求官職得俸祿的方法。孔子說:『多聽,有開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餘足以自信的部分,謹慎地說出,就能減少錯誤。多看,有開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餘足以自信的部分,謹慎地實行,就能減少懊悔。言語的錯誤少,行動的懊悔少,官職俸祿就在這裡面了。』 理解思路 本章的理解要點有哪些? 一、本章承接前幾章,論述學與行對於德政的意義。 二、學的方式有多樣,或學文,或學人,但不管怎麼學,都必須先行動而後學習;孔子在本章,就是要闡明這個學習的義理,你行動上做得好了,祿就在其中了,勝於你學一萬卷書,學一堆聖賢,不以行動(行踐)爲基礎,你學什麼都學不進去。 三、越是身居高位的人,越需要慎言慎行,因爲職位越高,表示身負的民望越廣,而民望越廣,表示民眾的共性越窄、民義越重,共性窄,就不能講多做多,否則就會違背部分民望,民義重就要更加地恭敬於職分。 四、反過來,如果一個人,看清了自己的能力,能做到怎樣的職位,就以這個職分來要求自己,只講該講的,只做該做的,其餘但凡與職分沒有半點關係,就絕對不講絕對不做。 中心思想 本章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呢? 分位俸祿在於德望,德望在於言行得當。 思維啟發 那麼,本章能給我們什麼啟發呢? 一、不管做什麼,要有意識地去提升自己的德望,這樣才能對得起自己的職分; 二、提升德望,主要是言行得當,負得起別人的寄望,而不是收買人心; 三、學與行,要先行後學,把主要精力放在行動(行踐)上。 詞語注釋 ⑴子張,孔子學生顓孫師,字子張,陳人,小於孔子四十八歲耶元前503~ ⑵干祿,干,配也,與『天干地支』(翻譯:配合於天地之用)是一樣的;祿,處於一定官職分位上,得到的薪資。 ⑶闕疑,減少別人的疑惑與憂慮,因爲話是講給別人聽的,別人聽了就會受用,或有認同,或質疑;闕殆,減少自己的困境,行動做事,主要是自己受用,如果行動有誤,就會導致自己陷入困境。 ⑷悔,去聲,指得人悔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