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帝的仁慈彰顯,百姓就講道義
【堯存心於天下,加志於窮民,痛萬姓之罹罪,憂眾生之不遂也。有一民飢,則曰此我飢之也;有一民寒,則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則曰此我陷之也。仁昭而義立,德博而化廣,故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治。先恕而後教,是堯道也。】 出自【群書治要】卷四十三【說苑】。 『罹』是遭遇,『不遂』,是不能順利達成,不能如願。堯帝對天下百姓都心存關懷,尤其對窮苦人民更加關愛,心痛百姓遭受罪罰,擔憂眾人不能順心如意。只要有一人挨餓,就說這是我使他感到飢餓;有一人受凍,就說這是我使他感到寒冷;有一人犯罪,就說這是我造成他的犯罪。堯帝的仁慈彰顯,百姓就講道義,堯帝恩德廣博,百姓就得到感化。 所以不需要獎賞,人民就能互相規勸,不需要刑罰,人民就能安分守己。先寬恕體諒,然後再教育他們,這是堯帝治理天下的方法。 『先恕而後教,是堯道也。』百姓犯了錯誤,是因爲沒有人教,或者是教錯了,沒有把正確的表演出來,大家也不知道正確的是什麼。所以先要寬恕體諒,然後再教育他們,給他們一個改過的機會。 如果因爲沒有興起倫理道德的教育,使得百姓做錯事,當百姓做錯事就給予刑罰的處罰,這是虐政。【論語】中說,『不教而殺謂之虐』,沒有事先教導百姓倫理道德因果,百姓不知道正確的做法、正確的規則,但做錯事就給予刑罰的處罰,甚至把他們殺掉,這是虐政。所以要先寬恕體諒。 特別是現代社會,倫理道德的教育已經三、四代沒有人教了,人們不知道正確的究竟是什麼。所以要寬恕體諒。人們做錯是正常現象,如果人們做得都對,社會就不是現在這種局面了。 但是寬恕之後還是要教育百姓,否則百姓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這是堯帝治理天下的方法,值得現代人效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