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國學網 世界各主要國家的政教關係(第一輯)
趙匡爲主編,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年4月,260千字。該書是建國以來第一本專門論述世界各國政教關係的著述,由國家宗教事務局宗教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和中央民族大學等單位專家學者共同撰稿,作者中有許多是長期從事研究某一國家歷史、政治、社會和宗教狀況的專家。
第一輯主要以中國的周邊國家爲主:包括日本、韓國、泰國、緬甸、印度尼西亞、埃及、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和德國的政教關係,重點論述近現代的政教關係。
全書採用各國分章敘述的形式,一國一章,各章獨立成篇,突出論述了各國宗教在該國的社會地位、在國家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各個歷史時期重大事件及政權之間的關係。
趙匡爲在【緒論】總體上論述了宗教在人類歷史上的發展過程,宗教與政治、政權的關係,東西方政教關係的演變以及當今世界政教關係的主要特點。
基督教與帝國文化——關於早期希臘羅馬護教論與中國護教論的比較研究
王曉朝著,東方出版社,1997年9月,328頁,。本書系作者在英國留學時完成的博士論文,用英文寫成,由荷蘭萊登布列爾學術出版社出版。(Xiao chao Wang Christianity and Imperial Culture: Chinese Christian Apologetics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and their Latin Patristic Equivalent,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 Leiden, The Netherlands,1998.)後經修改並翻譯成中文出版。
該書的主題是:基督教與民族文化的衝突與相互影響。作者堅持辯證思維的研究方法,注意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吸取文化學研究的理論成果,選擇原始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的傳播和天主教耶穌會於明朝末年在中國的傳播爲研究對象,在個案研究的基礎上,從基督教與帝國文化衝突的背景下進行理論分析,同時對所選取的範例進行跨文化的比較,以求得結論的普遍性。
全書共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對三位拉丁護教士(菲利克斯、特爾圖良、拉克唐修)作個案研究。
第二部分對三位中國天主教護教士(徐光啟、李之藻、楊庭筠)作個案研究。
全書第三部分是比較與結論。
本書的主要結論有:
一、本土化這個術語可以用來指稱導致基督教與民族文化綜合的整個過程,本土化是文化間的積極調和與結合,不是消極地適應某種文化環境。基督教傳播到其他民族,與各種民族文化發生衝突與調和,由此基督教的信仰顯現爲激勵、引導、改造這種文化的動力,並在這個過程中改造自身。
二、基督教與民族文化的差異會使基督教與民族文化發生激烈的衝突,但這些差異不會成爲達成綜合的鴻溝,而只是必須加以克服的障礙。本土化是基督教的在整個社會中占據一定地位的途徑。基督教在與民族文化調和方面是充足夠柔韌的,在政治和意識形態兩方面也是這樣。在意識形態層面,本土化也是達成與民族意識形態有機綜合的途徑。
三、本土化的完成。文化研究應當避免單一的政治取向。政治不是文化的唯一層面,勝利和失敗也不是可以用來作評價的僅有的詞語。
本書研究的第一個範例是一個基督教本土化的完整過程,它的最終結果是一種本土化了的基督教,即早期天主教的出現。與第一個範例相比,晚明時期的天主教本土化過程則是不完整的。
該書是一部跨學科學術著作,而所涉及的兩大領域又均爲近年來國際學術界的研究熱點。作者以基督教的本土化爲主線,深入研究基督教與帝國文化之間的衝突、對抗和融合,對基督教本土化的一般規律作了揭示,所獲結論有較高學術價值。發表以後在國內外均有較大影響。
基督教猶太志
卓新平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451頁。屬中華文化通志編委會(蕭克爲編委會主任)編『中華文化通志』項目,爲其『宗教與民俗』典第9典。
全書分爲上編和下編,共七章,記述基督教、猶太教在中國傳播和發展的史料。
上編爲基督教志,包括基督教的傳入與歷史沿革、教派組織和教義禮儀、重要經籍和漢譯【聖經】、著名傳教士和教會代表人物、以及文物與教堂五章。
下編爲猶太教志,包括猶太教在中國的傳播、中國猶太教石碑遺物及經典文獻兩章。
全書以翔實的史料和透徹的分析來系統闡述基督教和猶太教對中華文明歷史的參與及影響,以其在華傳播和演變的歷史爲重點,勾勒了基督教自唐代以來四次入華傳教的經歷,即唐朝景教的傳播、元朝也里可溫教的興衰、明清之際天主教的傳入、以及鴉片戰爭前後基督教各派的相繼傳入及其在華的發展和本色化過程,考證了猶太教在河南開封和中國其他地區的傳播及其湮滅。
全書以這兩種宗教在華傳播史爲主線,突出對其思想文化交流層面的剖析和研究,展開了精神比較和文化反思,對深入探究外來宗教『入華』和『融華』的經歷及意義提供了重要啟迪。
神秘與理性的交融:基督教神秘主義探源
王曉朝著,杭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298頁。系國家九五規劃重點課題:”基督教神秘主義的形成、演變和本質”之成果。本書重點探討古代基督教神秘主義。對於基督教這個已經有著兩千年歷史的世界性大宗教來說,神秘主義一詞無論是用來標識這種宗教在各個歷史階段的一般性質,還是用來特指這種宗教中的某些流派,都可以在基督教的初始階段找到它的根源;而基督教本身又是特定文化的產物。
本書探討西方古代文化的特質,追溯希臘古典文化和希臘化時期各種文化中的神秘主義因素,然後對基督教神秘主義產生的文化土壤、基督教信仰的神秘內核、基督教神秘主義的源流作了系統研究。
全書提出下列重要理論觀點:
第一、區分神秘主義的多重含義(第一章);
第二、區分自然形態的神秘主義與理性形態的神秘主義(第六章);
第三、基督教文化的特質是理性與神秘的交融,這種特質是在羅馬帝國文化的具體環境中歷史地形成的(第九章)。
本書堅持歷史主義原則,對古代基督教神秘主義作了較爲客觀的總體描述和具體解說,糾正了一些錯誤的看法,推進了學術界在這一領域內的研究。
太虛思想研究
郭朋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1月,588頁,。該書如作者所說,是對中國近代佛教史上的一代名僧太虛的生平及佛學思想『進行一些系統的研究,並儘可能比較全面地把虛老的思想介紹給讀者』的一部學術專著。
全書共分25章,即對於佛教總的看法與總態度;對於佛教的判攝;學佛與作人;三教與三宗;法性空慧學;法相唯識學;新唯識論;法界圓覺學;兩個『三唯』論;現實論;自由史觀;宗教觀;人生觀;社會觀;論性;論僧制;論國學;論文化;論哲學;論道德;論文藝;人生佛教;融貫與適應。幾乎涉及太虛生平及平生論學和佛教學說的方方面面。
該書以『述而不作』爲指導思想,以提供了豐富的關於太虛大師的寶貴資料而見長。
聞思——金陵刻經處130周年紀念專輯
李家振主編,呂建福、黃夏年副主編,北京華文出版社,1997年3月,306頁。爲金陵刻經處【聞思】文叢第一輯。以金陵刻經處與中國近代佛教復興運動爲背景,回顧歷史,觀照當代,提倡佛教文化自我反思,提升素質、面向時代,、回應社會的理念,力圖以佛教學術文化研究注入當代佛教事業發展之中,注重學術性、思想性、社會性、時代性。
設有『佛教文化人』:『金陵刻經處』、『佛教百年』、『學者訪談錄』、『佛教書評』、『理論與思考』、『大藏經研究』等專欄,撰稿者爲國內佛教界及佛學界知名學者,尤以中青年學者爲主:
王雷泉【將終極託付給歷史】、鄧子美【中興與嬗變】兩文深入反思了近當代之中國佛教。
黃夏年【當前中國佛學研究的難點與對策】透視了當前佛學研究存在的問題。
何雲【山寺答問】提供了”從政、教、學”三界關係史看中國佛教的新視角。
呂建福【關於佛法與時代文化之省思】就全球化時代信息社會的變遷反思了傳統佛教如何以其內涵的佛法智慧觀照時代社會、參與未來人類文化建設從而完成其現代化的問題。
陳兵【面向21世紀的佛教】”訪談錄”對當前和下一世紀的佛教發展提出了獨特的看法。
【聞思】爲當代佛教研究提出了新的理念、開拓了新的視野。
當代西方天主教神學
卓新平著,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5月,468頁。屬卓新平主編『當代基督宗教研究』叢書之一,爲國家社會科學研究『九五』規劃重大項目及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研究課題『當代基督教現狀與發展趨勢』的子課題之一。
全書分爲四章,共十二節:
第一章爲『步入現代的曲折歷程』,論及現代派神學的興衰,新經院哲學的發展和神學革新的初探;
第二章爲『「梵二」會議及天主教的轉折』,系統闡述了『梵二』會議全貌、其革新精神及其對當代天主教神學發展走向的影響;
第三章爲『當代天主教思潮的多元發展』,論及向多元神學過渡的重要思潮、代表當代天主教神學發展的主流思想,以及神學新格局之形成;
第四章爲『走向第三個千年的天主教神學』,包括對『範式轉變』、『全球倫理』、『處境化』和『多元』、『對話』等天主教神學新動因、新走向的捕捉和勾勒。
全書還對天主教神學走向其第三個千年的可能途徑和理論特點進行了探索和展望。此書作爲對當代西方天主教神學理論之百年曆程的系統論述,填補了國內這一領域中的不少空白,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對促進這一研究的深入發展亦具有開創性意義。
當代西方新教神學
卓新平著,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5月,438頁。屬卓新平主編『當代基督宗教研究』叢書之一,爲國家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當代基督教思潮』最終成果和國家社會科學研究『九五』規劃重大項目及中國社會科學重點研究課題『當代基督教現狀與發展趨勢』的子課題之一。
全書分爲四章,共十六節;
第一章爲『世紀初的巨變』,論及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新教神學發展上的巨變,如自由主義神學思潮的崩潰與嬗變,歐陸神學危機意識的誕生,辯證神學的發展等;
第二章爲』戰火中的催化』,論及兩次世界大戰前後西方新教神學的發展演變,如基督教的『非宗教性解釋』,『上帝之死』神學的出現,新正統思潮的崛起,存在主義神學的發展等;
第三章爲『解構後的重建』,論及當代新教重建其神學體系的種種努力,如對歷史意義的新探,對西方文化史的反思,對啟示與歷史之關係的重新解釋,過程神學的創立,北歐新教神學的發展,以及『普世』和『對話』神學的湧現等;
第四章爲『時代末的沉思』,論及當代新教神學對其思想發展的反思、梳理及展望,對人格主義神學、神學人類學、希望神學、革命神學、黑人神學、女權神學、神學解釋學、敘述神學、新福音派神學和後現代神學等都有獨到論述。此書爲國內迄今這一領域最爲系統和詳盡的探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