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59|回覆: 1

[訓詁學] 談『心』

[複製連結]
 樓主| 濟世 發表於 2007-6-6 10: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網絡
『心』是一個象形字,表示心臟。常見的句子有:『我心想』,『我心裡急得要命』,『我心裡很緊張』等。對這樣的句子,外國人就會問,『想』、『急』、『緊張』這類精神活動,不是跟大腦有關嗎?怎麼是從心裡發出來的呢?其實,這裡正表明了詞彙所反映的民族心理特徵。古代漢族人從陰陽五行學說出發,認爲心是五臟之首,控制著人的思維活動,因此,這個詞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大腦及思想、感情等。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漢語中一大批由『心』作爲語素所構成的詞了:心得、心潮、心煩、心寬、心狠、操心、信心、有口無心、心直口快等。
中國佛教禪宗主張『修心之法』。所謂『修心』,其內涵也是指提高思想境界。
與『心』有關的還有『肚子』和『腹』。口語中有人說:『我肚子裡尋思』,『一肚子話』,『一肚子壞主意』等。『肚子』當然不能思考問題,但是『心』長在肚子(胴體)中,根據上面提到的對心的理解,肚子也就順理成章地成了思考的器官之一。此外,『滿腹心事』、『滿腹學問』、『滿腹疑問』、『口蜜腹劍』等等,都是同樣的道理。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2-6-20 17: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大河報
學『挖坑』盡顯『草根范兒』
董作賓自幼聰明又踏實,在殷墟發掘中,無論出力氣的粗活,還是費心思的細活,他都拿得起、放得下。
參與第一次發掘的六個人,包括董作賓在內,都沒有考古發掘經驗,甚至也都沒有受過專業培訓,但在董作賓的帶領下,見招拆招,儘管走了不少彎路,最終收穫頗豐。其實,這時的中國考古學就是在摸索中進步,包括後來李濟、梁思永主持的發掘,也經常『愉快著犯錯誤』。
董作賓最先摸索的,是『挖坑』的學問。
他最初設想挖正方形,四丈見方,這樣面積大,深處光線充足,可以隨時攝影。但請教村民,得知人家都挖長方形,長七八尺,寬兩三尺。這樣的尺度,鐵杴、抓鉤用起來方便;可以架轆轤,坑深時起土省力;挖出來的土堆在四周,填坑時方便省力。於是決定放棄最初設想。
1928年3月13日,在洹水岸邊挖了一天,卻一無所獲。董作賓不無喪氣時,發現田間有農民在挖括蔞的根莖天花粉(一種中藥材),他們拿著一種鏟子,長七八寸寬四五寸,鏟面與『洛陽鏟』不同,把兒長一丈多。找到藥材苗,即順著苗莖慢慢向下挖,挖出一個小洞,將地下約一丈深處的根兒取上來。
董作賓大感興趣,上前觀看,見不同深度挖出來的土色不同,於是大悟,談好工錢,請農民第二天帶著長鏟來幫忙。此法果然奏效,第二天就挖出一些甲骨碎片。六七天後,在小屯村一戶人家院內有了大收穫。這個編號爲24的坑裡,發現有字骨版15塊,骨質堅實黝黑,字極清晰,再往下挖,出土獸骨獸牙等。董作賓十分興奮,繪製【二十四坑之土層及其出土器物圖】,最早注意到了甲骨與土層的關係及相關信息。
第一次殷墟發掘持續了18天,挖了40個坑,共發掘出有字龜甲555片、有字骨版229件、無字甲骨近兩千片,還有青銅器、玉器、骨器、陶器等,收穫頗豐。
與以往的書齋生涯相比,考古發掘十分艱苦。因小屯一帶有匪患,他們不敢住村里,每天往返步行十餘里,午飯是干饅頭、涼開水,有時會讓村民煮點兒稀飯,當時安陽風沙極大,往往一碗飯沒喝完,已落上一層土。儘管如此,他們也是不亦樂乎。
撤出小屯時,董作賓很擔心發掘成功的消息傳出後,引發新的盜掘狂潮,即致函省政府和安陽縣政府,說明暫停發掘,請注意保護,嚴禁私人挖掘。又通過村長告知村民,偶然得到甲骨,不可賣給文物販子,可通知安陽中學、彰德高中校長代爲收購。
回到開封後,他集中精力撰寫發掘報告和【新獲卜辭寫本】,李濟曾稱讚這些論著『爲我們在殷墟的繼續發掘,奠定了理論上的基礎』。
借『大龜四版』成爲甲骨學宗師
殷墟第一次發掘後,傅斯年看到大有可爲,即廣攬英才,擴大考古組規模,李濟、郭寶鈞、梁思永等先後進入該組。
李濟1911年考入留美預科學校清華學堂,1918年官費留美,先後攻讀心理學和人類學,1922年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他被傅斯年聘爲考古組主任,長期負責安陽殷墟考古工作,在殷墟成長爲世界級大學者,有人尊其爲『中國考古學之父』。
郭寶鈞1922年畢業於北師大,與董作賓是私塾同學、莫逆之交。他協助董作賓進行殷墟第一次發掘後,愛上了這一行,曾在殷墟率先採用大面積翻的方法,研究遺址層位關係和平面分布情況。他後來成就粲然,成爲著名考古學家。
梁思永是梁啓超次子、梁思成之弟,畢業於哈佛大學考古學專業,是史語所第一位受過西方考古專業培訓的大將。在殷墟西北岡發掘中,考定了仰韶、龍山和商文化的相對年代關係。
除這幾位外,史語所考古組還招收了一些青年才俊,他們大多是在校或剛畢業的大學生,最終也都成長爲傑出的學者,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石璋如、尹達、胡厚宣等『殷墟考古十兄弟』。
從1928年到1937年,李濟、董作賓、郭寶鈞、梁思永分別主持了15次發掘,發掘內容從單純的挖甲骨,發展到對其他器物及殷商都城遺址的科學發掘,收穫十分豐富,基本上弄清楚了殷墟的建築布局和城市結構,爲中國上古史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
第二次發掘時,李濟與董作賓曾有一個『君子協定』:發掘所得甲骨文,由董作賓研究;其他所有器物,由李濟研究。15次發掘共獲2萬多片有字甲骨,其中不乏『大龜四版』、『大龜七版』等珍品。這些通過科學發掘所得的甲骨,有明確的坑位和同出的器物,並絕對排除了偽片。藉助這些珍貴的資料,董作賓寫出【甲骨文斷代研究例】、【殷曆譜】等名作,成長爲一代甲骨學宗師。
(姚偉通 饒海虹)

        來源:大河報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