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學報 (三) 舞台劇及影視劇本的翻譯
劇本與小說、散文的最大不同在於前者通篇都是用對話寫成的。它們之間的另一個差別是小說和散文通常是供人默讀(當然也可以朗讀),而劇本卻是最終要訴諸聲形的(當然也可以拿來默讀),由此它構成了與其他文體絕然不同的變異。劇本中的對話(對白)大致可分爲三種類型:一種是經過作家精煉後的詩句,如莎士比亞的詩劇中,人物語言多是詩的語言,正式程度較高,辭格也較多。第二種是經過作家加工後的較爲正規的、完整的語言,它來自生活,卻又高於生活。再一種就是未經加工的生活語言照錄,多停頓,多不完整句,多不合語法規範句,多重複。當然,上述三種只是大致分類,在每一種類型中,語言的正式程度或用語特點又會因人物的年齡、性別、性格、身份、地位等方面的不同而不同。有的人話語單調乏味,有的人則出語機智幽默,有的人言語矯柔造作,有的人則語言樸實自然……總之,有多少種人就會有多少種語言。オ
翻譯舞台劇劇本和影視腳本,要充分考慮其上述特點,譯好人物語言,充分體現原劇整體語言特色和具體的每個人的語言特色,使語言連同人物一起\"活\"起來,\"動\"起來。就舞台劇劇本的翻譯而言,其目的不外乎有兩個:一是爲該劇在另一個國度用另一種語言演出服務,二是譯出來供人閱讀。但不管是出於哪一種目的,譯者都應考慮原文作爲劇本的特點。如朱生豪在譯莎士比亞劇本時,常常要讓自己扮作劇中人物,拿譯出的句子讀一下,看一看是否上口。影視翻譯與普通小說翻譯的不同之一在於它受制於口形及時間。屏幕上演員說話時間如只有五秒鐘,那譯文的字數也就不能太多,不能是演員已經閉嘴,而配音卻仍在說話,這對於譯者是一個考驗。同時,譯文還必須照顧到演員說話過程中的停頓。如Memories are wonderful…and the good ones…stick to you like glue. (回憶是美好的…好的回憶……將伴你終身。)如要將stick to you like glue譯爲\"將象膠一樣始終粘著你\",那就太長了。配音要想逼真,還要考慮選詞的口形與屏幕口形的一致。一般來說,嘴巴張得較大,譯時應選擇開口呼的漢字,反之則選用閉口呼的漢字。此外,譯者必須關注屏幕人物的動作神情,了解人物性格特徵,用性格化的語言反映人物的喜怒哀樂、粗俗高雅。
(四) 散文的翻譯
翻譯散文,首先要準確把握原文的內容與風格,因爲內容與風格是統一的。譬如英國早期的散文多爲說明性文字、教育用文字和勸諭性文字,用古英語寫成,以簡潔樸實見長,且有明顯的口語化傾向。另外要認真體會散文的時代風格與作家風格,如培根的散文多用排比並列句式,形式工整,而這同時也是英國十七世紀散文的一大修辭特點。十八世紀的散文,初中期口語化盛行,代表作家是艾迪生(Joseph Addison)和斯梯爾(Richard Steele),但到了末期卻又轉向典雅華麗。到了十九世紀,雖然一部分作家仍堅持散文樸實無華的特點,但在整個文學藝術界浪漫主義思潮的影響下,浪漫派散文似乎一直占據上風,作家常直抒胸臆,表現自己鮮明獨特的個性。這類散文句式靈活、語言新穎,富有極強的感染力。其生動的比喻、強烈的節奏感、飛揚的文采形成了散文的時代特色。但進入二十世紀後,英國散文的主流又回到了以正規口語爲基礎的樸實自然語言。翻譯英語散文時,對上述語言風格的變異不能不察。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文學翻譯中的確存在著許多語言變異現象,並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文體及其他效果。由於產生這些變異現象的原因複雜多樣,其表現特徵也會很難把握,這就要求譯者和讀者能從多方面多角度來思考和分析這些語言現象和文體現象,促使文學翻譯工作更順利地發展下去。
作者:劉秋明
參考文獻:
[1]Susan Bassnett and Andre Lefevere, Translation, History, Culture [M] (London: Cassell, 1990).
[2]侯維瑞. 英語語體[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8
[3]劉宓慶. 現代翻譯理論[M].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87
[4]陳松岑. 語言變異研究[M]. 廣東教育出版社. 199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