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22|回覆: 0

[儒家學說] 唐君毅論爲人之學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6-9-19 06: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國學漫談】

唐君毅論爲人之學

作者:華南理工大學哲學研究所 張倩

唐君毅是20世紀港台現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之一,他秉承並創造性地闡發了傳統儒學的爲人之學,賦予傳統儒學的爲人之學以現代性和世界性,推動了儒學的現代發展。唐君毅理論思考的價值基線是:『人當是人,中國人當是中國人,現代世界的中國人應當是現代世界的中國人。』(【人文精神之重建】,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2月版,第4頁)他闡釋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及其重建,就是在這一基線上展開,並在此世界觀和價值觀中探討人的本質、中國文化的特質、中國文化如何融入世界文明、如何挺立中國文化自信精神等問題。

唐君毅贊同康德關於理性『兼爲分析與綜合』的觀點,同時又植根於中國儒學傳統。他用『道德理性』來表達人之爲人的價值根據,指出:『此理性在中國儒家即名之爲性理。此性理或理性,即不斷生起創造一切具普遍性之理想之超越而內在的根原。』(【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4月版,第36頁)人依『理性』而有『理想』,依『理想』而有行爲實踐,並在現實活動中表現『理性』的超越與主宰能力。理性綜合各種理想,進而發生道德行爲,即是理性的功用;而理想與現實能夠相一貫的根據,即是人心本有的性情:『此理想的原始的根,在人之生命存在與心靈,對有價值意義之事物之愛慕之情。此愛慕之情,柏拉圖名之爲Eros,中國先哲謂之性情。依此性情,而人形成一理想時,此理想即先實現於此性情之內,而亦求通過其身體之行爲,以表現於外,而實現此理想於其周遭世界。』(【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5月版,第488頁)人的道德情感不能憑空出現,需要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與他人共存共在,互相影響、契合才能產生。基於『情』,唐君毅把理性解讀爲一種與活生生的生命、存在相結合的主體意識,既包含生命的創造力,也包含人的生命活動,是一個豐富多樣的統一體。人具有不斷爲善的能力,並在現實生活自覺彰顯理性的功用,是人之所以爲人的關鍵。

傳統儒學建立在宗法血緣的基礎上,以人爲中心,重視內在精神生命,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維繫。儒學作爲中國文化的主體,承擔著以文化之、化民成俗的重任。『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也;欲者,情之應也。』(【荀子·正名】)儒學肯定心性情一體,以此來理解人的本質以及人的創造能力。從孔子開始,『君子』是儒家理想人格中的樞紐,包含著待人接物原則的修養,包含著治國術,還包含著學習的態度,更多的是從德性角度來分析。根據社會的狀況決定自己的行動,自覺承擔社會責任,尋求個體行爲與社會發展動態的平衡,是對君子行爲的最高要求。

在儒家思想中,人與人在日常交往中結成群體,按照禮義規範行事。而這種聯繫根源於人心人情:『禮以順人心爲本』(【荀子·大略】)。人根據自己的情感與生活,來推度、把握他人的情感與生活,並依此理念而展開處世之道和生活結構:以自己爲中心,根據他人與自我的親疏遠近而形成一個生活網絡,依此來決定對他人的態度。唐君毅指出,『恕道』,即推己及人之道,意義在於『可以使人人皆在世間有一立腳點,以阻礙自己與他人之過失與罪惡之流行。義憤以及與人爲善之心,亦皆可以直接使善之在世間,得其自然生長之路。』彰顯人與人『互濟』的重要性,強調人與人之間互相扶持、同步發展是人獲得自我完善的重要方法。(【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版,第165頁)

儒學通過對傳統禮儀、禮俗的承續來發揮教化功能,強調人的道德修養和人文提升。當子路問及修養『成人』的道理時,孔子回答說,有了智慧、清廉、勇敢、多才多藝這四方面的品格,還必須『文之以禮樂,亦可以成人矣』(【論語·憲問】)。禮樂均本於人的情感,『禮』主要成就人與人的生命精神活動的秩序、節制與條理,有『節制』和『尊敬』兩方面意義;『樂』主要成就人與人的生命精神活動的充實、和融與歡喜,可以使人之內外生命相感通,亦與天地萬物之活動相感通。

在唐君毅看來,中國人在日常生活的禮尚往來中熏養其道德智慧,看到生命之靈氣的流行,欣賞到日用事物之美,化解人之心靈困頓並自覺提升人之生存境界。在這種生活中,人可以獲得對天地人我萬物通而爲一的生命感受,獲得性與情合一的生命體驗。禮樂精神在修養人格中的關鍵作用,在於內外相合、表里如一,對個人修養的完成起著貫通和整合作用。(【東方人之禮樂的文化生活對世界人類之意義】,【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11月版,第202-219頁)


現代世界的中國人,既是中國人,也是現代人,兩者需要完美結合,行爲做事能夠合理性、合時代、合人情。在以意義的世俗化、生活的平面化爲特徵的現代社會,中國文化傳統如何嫁接西方的宗教精神,而爲生民大眾提供安身立命的智慧,是唐君毅回答『如何成爲現代中國人』的關鍵。深入到中國傳統文化內部來尋求中國現代文化的發展,促進現代中國人的自我陶冶,是唐君毅論『爲人之學』的根本旨歸。

唐君毅指出:『一切文化活動之所以能存在,皆依於一道德自我,爲之支持。一切文化活動,皆不自覺的,或超自覺的,表現一道德價值。』(【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自序(二)】,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4月版,第5-6頁)他以『道德理性』爲中心,運思於經濟、政治、哲學、科學、藝術、文學、體育、宗教等文化活動,強調各種文化活動的內在統一,並高揚道德主體自我超越、自作主宰的力量,化解各種思想文化與現實力量相結合而造成的衝突。在唐君毅看來,作爲現代中國人,需要在堅守中國文化的德性基礎,保持禮樂教化的前提下,擴充道德理性『外向開拓』維度,發展科學、民主、法制等客觀精神,既接納現代生活的影響,又保持中國人的精神特徵。

在唐君毅看來,反求諸己的精神是儒家君子人格最根本的特徵,這種精神『表示一種精神上之最高的凝聚,從整個的外面世界,收歸自己,即使自己過失,呈露在知過的自己之前。』(【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2月版,第237頁)反求諸己精神的缺失是近代以來中國知識分子產生精神病痛的原因,挺立這種精神是建設中國文化之必須。而中國人文精神之未來發展亦繫於『確認中國人德性生活之發展,科學之發達,民主建國之事之成功,及宗教信仰之確立,乃並行不悖,相依爲用者』。(同上書,第7頁)他認爲,反求諸己精神在科學哲學之中,可以使人在思想複雜、充滿矛盾衝突之處穩定自己,使人的精神凝聚、撤退於自己之內;可使人之精神,於一切爲必然之中保持自有和超越;可以使人在面對他人之批評與指責時無所寄心。在民主政治生活中,其根本精神亦包含著『對我以外之他人之從政能放心。此正是相信性善論者之所當至。』在民主政治制度下,反求諸己的精神表現在『一切從事競選者,在原則上,同須求體察一切選民之意,同須用求諸己的工夫,去體察選民之意。』(同上書,第307頁)

通過文化教養來促進反求諸己精神的推廣,加強世人對人性本善且能不斷擴充爲善能力的信心,是唐君毅對中國人的現代發展、中國文化現代化的基本立足點。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