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主席2014年訪問印度時說:我們都把和視作天下之大道,希望萬國安寧、和諧共處。這一重要論述是對中華傳統和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萬物生·『和』爲什麼是通達天下的大『道』?
道的本義是人走的路,引申爲規律、原理、準則、宇宙的本原與本體等,是中國傳統思想的核心範疇之一。金岳霖認爲,正是作爲萬事萬物之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歸的道才是中國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動力。和之所以能成爲道,就在於和像道一樣能生萬物。老子不僅明確提出道生萬物的主張,而且深刻揭示了其內在機理,那就是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爲和。由道所派生的陰陽二氣經過互動、相互衝擊,達到平衡狀態時,就能生出萬物。所以,道生萬物其實就是和生萬物,可簡稱爲和生。 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實生物,同時還爲和下了一個定義:以他平他謂之和。這個定義有兩層涵義:其一是多元性,即構成物的他不能是單一的,而必須是多元的,下限絕不能少於兩個,少於兩個就只剩下一個他,這就回到了同,而同則不繼,是絕不能生物的。其二是多元的他之間不能是不相干的、不發生關係的,而是要通過互動、互補達到平衡、和諧狀態。孔子將這一思想引申到人倫關係之中,強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思想文化也要多元融合,才會有新的發展。如宋明理學就是以儒家思想爲核心,吸收融合佛、道而成爲儒家哲學發展的新階段。和而不同,有容乃大。適時地、多維地、創造性地將異質文化轉化爲自身發展的營養,這是中華文化幾千年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 和作爲大道,並不是一時一地的,而是天下的、是時時處處的,適用於古今中外。【周易】說,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意思是,能夠保持太和,即最大的和,就有利於正道,有利於生生不息之道,天下萬物就能不斷重新萌生,萬國就都能美好安寧。這就上升到理論的高度,賦予作爲天下之大道的和以普遍的必然性與規律性。【中庸】指出,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達道也,把和作爲通達天下之道。漢代董仲舒認爲,成於和,生必和也;始於中,止必中也。中者,天地之所終始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對和的思想作了更哲學、更本體性的論述。後來的朱熹、王夫之等大儒,對和作了更多具有體系性的闡發。 習近平主席指出:以和爲貴、和而不同、化干戈爲玉帛、天下大同等理念在中國世代相傳。古代中國曾經長期是世界強國,但中國對外傳播的是和平理念,輸出的是絲綢、茶葉、瓷器等豐富物產。現在世界並不太平,問題重重,矛盾多多,對立加劇,衝突不斷,戰火不絕。我國作爲負責任大國,自覺肩負起實現萬國安寧、和諧共處偉大夢想的歷史使命,積極履行同我國國際地位相稱的責任和義務,努力爲人類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多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