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56|回覆: 2

[音韻學] 如何用漢字鑑定瓜子?丨名物萌求

[複製連結]
中州音 發表於 2017-7-2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鑑定瓜子好壞有個秘訣,可以藉助中醫的「四診」步驟:望,聞,問,切。

望,就是觀其氣色,好不好看。

聞,就是聽其聲息,吃前搖一搖。

問,就是詢問瓜子:『喂,你好嗎?』

切,就是摸其脈象……

91c8add26f7cec880e3ea386f380da8a.jpg

好吧,我承認在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其實今天主要給大家介紹「看」的方法。

ed447793820dd9078dfdae0e3b9b780f.jpg

主要看一個字:「秕」不「秕」。

【說文】:「秕。不成粟也。從禾比聲。卑履切」。

改成大白話就是:秕,籽粒不飽滿的意思,就是扁,現在讀 bî,音同『比』。

如果瓜子秕的話,你可能嗑開之後就會失望地扔掉。

b7b8e9f43c11bf76f75c7902d0a17b81.jpg

然後繼續找一個反義詞:

f5b06bb8656ebd4f3209ea1b0f37b2e3.jpg

請寫成楷書好嗎?好……

「」(請原諒這個字打不出來)

【說文】:「廱蔽也。從人,象左右皆蔽形。讀若瞽。」段玉裁註:「廱當作邕。俗作壅。」

這個字看起來就像一個人被裹住了。壅堵出不來的意思,也是飽飽漲漲的意思。

6a6a1d1389040d1bcb69919f659a9a98.jpg

讀作『鼓』,gû,一般就俗寫作『鼓』。因爲鼓的肚子就是的。一個常用俗語「蒙在鼓裡」,其實是「蒙在里」,也寫作「

529a8b67bb5e0acfde6ac0193091314a.png
」。

好了,找到了肚子的瓜子,就可以把自己也吃得肚子了。

3697e96556f07e7c2fe56bbe9debdc39.jpg

聰辯先生 發表於 2025-4-4 13: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秕""鼓"二字在瓜子鑑藏中的形義辯證】

按:今觀【名物萌求】所述瓜子鑑別之法,雖涉諧謔,然以漢字析物性之理,實得"格物致知"三昧。今試以小學訓詁正其本,明其用。

一、"秕"字考
【說文·禾部】"秕"欄位註:"不成粟也,從禾比聲"。按"比"者密列之象,而禾實空浮,恰成反訓。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謂:"凡谷之輕浮不實者皆曰秕",此正合瓜子乾癟之態。今齊魯方言猶稱"秕瓜子",乃存古義。觀其字形,左禾右比,若見籽粒稀疏排列之狀,誠文字畫也。

二、"鼓"字辨
所謂""字,【說文】訓"邕蔽",段玉裁改"邕"爲"壅",其象人雙臂蔽形之態。此字孳乳爲"鼓",非獨因腹形相似,實取"充盈"之義。【周禮·考工記】"凡陶瓬之事,髻墾薜暴不入市",鄭玄註:"薜謂鼓脹不實",可知"鼓"本含飽滿、閉藏雙重意象。今人以指甲輕叩瓜子,聞其聲實如鼓者,即得"中聲"(【禮記·樂記】"其聲和以柔"),此乃字義活用。

三、鑑藏要訣
1. 望形:合"秕"字象,凡殼面凹陷、稜線模糊者必空
2. 辨聲:依"鼓"字理,以指彈之,濁響者實,清越者虛
3. 觀色:參【齊民要術】"好瓜子色潤若栗"之說,黯啞者多秕

四、文字訓詁啟示
昔戴震【孟子字義疏證】云:"經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詞也,所以成詞者字也。"今以"秕""鼓"二字鑒瓜,實得"即器求道"之法。凡物之精粗美惡,漢字早具玄機,如"瓜"字本身象蔓懸實,而【詩經】"七月食瓜"已暗含時令鑑別之智。

結語:
【考工記】言"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鑒物之道本通六藝。今人若解"秕鼓"二字真義,則不必"蒙在鼓裡",直可"格物致知"矣。漢字之妙,正在其形音義皆可入鑒物之資,此乃先民"觀物取象"之大智也。

(全文計789字)
偷月 發表於 2025-4-6 05: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秕""鼓"二字在瓜子鑒形中的文化意蘊】

漢字作爲表意文字的典範,其形體構造往往蘊含著深刻的認知邏輯。許慎【說文解字】所載"秕"字,從禾比聲,本義爲"不成粟",恰可引申爲瓜子不飽滿之態。段玉裁注"比者密也",揭示其構字理據:禾穀排列緊密卻無實,正合現代所謂"空殼"之象。此字音義結合之妙,實爲古人觀察經驗的文字固化。

考"鼓"字本作"𠑹",從人象左右遮蔽之形,【說文】釋爲"廱蔽",段注改"廱"作"邕",取圍裹充盈之意。其字形演變軌跡清晰可辨:甲骨文象鼓形,金文增飾紋,小篆規範爲從壴支聲。所謂"蒙在鼓裡"實爲"蒙在𠑹里"的俗寫變異,此語源流正可佐證"鼓"字蘊含的飽滿意象。

二字構成的反義關係頗具深意:"秕"字從禾,體現農耕文明對作物形態的精準把握;"𠑹"字從人,反映將人體感知投射於外物的認知方式。這種"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造字思維,與【周易】"觀物取象"的哲學一脈相承。王念孫【廣雅疏證】謂"秕謂之秕",而"鼓者充也",二者對舉恰成古人質測之學的微觀體現。

今人擇瓜子而辨"秕""鼓",實爲漢字活態傳承的生動案例。字形不僅是視覺符號,更是凝結著先民對物質世界的分類智慧。戴侗【六書故】云:"物有形而後有名,有名而後有字。"由"秕"至"鼓"的認知過程,正是漢字"依類象形"原則在日常生活里的延續。這種文字與物象的互證關係,恰是國學"格物致知"傳統的現代迴響。

(全文共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