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801|回覆: 1

[訓詁學] 和字,家和萬事興

[複製連結]
中央紀委 發表於 2018-4-1 18: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宋體和字

宋體和字

中國有句老話叫『家和萬事興』,表達了人們對和諧美滿生活的嚮往。當然,人們盼望的不止是『家和』,中國的建築名稱里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中國的琴道講究中正平和,中國的茶藝推崇和靜怡真,中國的醫學要求五臟調和、七情調和、氣血調和,就連進行博弈對決的中國圍棋都在尋求中和平衡之道——一個『和』字,滲透著中國人幾千年來待人接物的原則與智慧。

『和』字演繹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從古字形看,它的甲骨文、金文和篆書分別寫作『龢』,右邊『禾』表音,左邊『龠』指的是一種笙或排簫之類的樂器。從『龠』的組字符號『人、一、口、口、口、冊』來看,『人』是樂手,三『口』表示三孔或多孔的笙,也可表示多種管樂,而『冊』便是樂譜,『一』代表一個人按照樂譜吹三孔的小笙或代表多個人按著樂譜演奏統一的樂曲。【說文解字】中說:『和,相應也。』『相應』的意思就是相互呼應、應和,無論是一個人吹三孔的笙,還是由多人分別演奏多種樂器,只有樂音『相應』,才能形成美妙的旋律。

竹林聽音

竹林聽音

不過,現在提到『和』字,相信很多人很難在第一時間想起它作爲音樂的本義,這是因爲『和』已經成爲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理念,成爲中國人從古至今源遠流長的文化心理、政治信條、藝術準則。無論是【尚書】的『協和萬邦』、【國語】的『和實生物』,還是有子的『和爲貴』、子思的『致中和』,都十分重視天地萬物的整體統一、和諧共生。『和』是天地的法則,也是做人的道理,是浸潤在中華文明歷史洪流中、承前啟後一脈傳承的思維方式,我們可以從幾個層面來理解:

篆體和字

篆體和字

和的第一層面,是個人層面,意味著人與自我的和諧。而要實現這種身心的和諧,往往要通過對內修心和對外修行。修心,是內在心性的修煉,正心誠意、戒性和情;修行,是外在行爲的修煉,言行有度、舉止有禮。【中庸】告訴我們,一個自我修養好的人,應該做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也就是說,喜怒哀樂種種內在的情緒,外化發散出來的時候,如果能是合理合度、恰當其分的,那就達到了『和』的標準。

梅下品茗

梅下品茗

一個人自我修煉達標了,就要去處理與他人的關係,這就是『和』的第二個層面,人與社會的和諧。在社會中,我們會遇到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也會遇到與自己意見相左的人。正是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與調和、對比與映襯、碰撞與交流,才交相輝映地構成了一個社會的無限張力與無窮活力。那麼如何使思想性格截然不同的人,彼此安和相處、甚至互相欣賞促進呢?中國文化給出的答案是:『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周而不比』——既承認個體的可貴精神,而又尊重他人的差異,懷揣和善之心、生發和睦之情、維持和諧交往、促進和美之態。

隸書和字

隸書和字

除了個人和社會層面的影響,『和』在國家層面上更能代表中國文化面對世界的理念精神。中國文化是中和涵容的文化,而不是進攻稱霸的文化。所謂『致中和』,表達的正是一種不擴張、不過分的原則。因此,古代中國,曾經多次達到過同時期世界輝煌的頂端,然而即使國力鼎盛、兵馬精良、糧草充足,我們都始終牢記『國雖大,好戰必亡』的古訓,從未有過侵略、掠奪、霸占、干預他國的想法。2015年9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大會堂會見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時,進一步透徹地闡述了中國『和』文化的精髓。他強調,中華民族注重『和』的理念,主張和平、和諧、和而不同。

楷書和字

楷書和字

聯合國193個會員國要相互尊重、團結和睦、同舟共濟,攜手努力構建以合作共贏爲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這是一種具有當代世界眼光的積極、溫厚、大氣的思維,這表明,在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主流面臨嚴峻挑戰的情況下,中國始終相信並踐行和衷共濟、四海一家,大道之行、天下爲公。

行書和字

行書和字

千百年來,和的文化理念教導中國人,對於自我修養,要養性和情;對於存異之人,要和而不同;對於社會秩序,要和睦和諧;對於國家治理,要中和涵容;對於國際相處,要和衷共濟:一言以蔽之,守中致和,以和爲貴。

草書和字

草書和字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郝思斯)
偷月 發表於 2025-4-12 06: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和"文化的多維價值體系與當代傳承】

"和"字作爲中華文明的核心哲學範疇,其內涵演變恰似一部縮微的中國文化史。甲骨文"龢"字以笙簫和鳴的意象,奠定了"和"的本源意義——不同聲部的有序協奏。許慎【說文】"相應也"的釋義,不僅揭示了音樂藝術的和諧本質,更隱喻著中華文明對多元統一的深刻理解。從樂律之"和"到哲學之"和",這個概念的升華過程,折射出中國人特有的思維範式。

在個人修養維度,"和"體現爲【中庸】"致中和"的修身要義。朱熹注"中者,不偏不倚;和者,無乖無戾",精闢指出內在心性的平衡藝術。古人所謂"琴者禁也",正是通過琴道修煉達到"和其心志"的境界;茶道"和靜怡真"的追求,亦是對"發而中節"情感調控的身體實踐。這種內外兼修的功夫,構成了傳統士大夫"修身立命"的基礎課業。

於社會關係層面,"和"文化展現出更豐富的實踐智慧。孔子"君子和而不同"的命題,既反對無原則的苟同,又否定粗暴的對立。在【論語】記載的鄉黨篇中,我們看到"和"的具體表現:長幼有序的禮節、謙恭揖讓的儀軌、溫良敦厚的言談。這種社會潤滑機制,使差異得以在禮的框架內良性互動。明代【菜根譚】所言"處世讓一步爲高",正是這種智慧的通俗表達。

在自然觀照方面,"和"上升爲"天人合一"的宇宙觀。【黃帝內經】將人體視爲小宇宙,強調"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醫道講究的"陰平陽秘",實爲自然節律在人身的具體呈現。宋代張載【西銘】"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表述,更將和諧理念擴展到生態倫理領域。這種整體性思維,恰與當代生態文明的核心理念深度契合。

當代社會轉型期中,"和"文化的現代轉化面臨雙重挑戰:既要避免將"和"簡單等同於無差別同一,警惕"和稀泥"式的偽和諧;又要防止將其曲解爲消極退讓。真正的"和"智慧,在於構建"和而不同"的公共領域,培育"和衷共濟"的共同體意識。從杭州G20峰會"和合共生"的議題設置,到"一帶一路"倡議的共商共建原則,傳統"和"文化正在新的歷史語境中煥發活力。這提醒我們:古老的"和"理念,依然是處理現代性困境的重要思想資源。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