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日志
-
-
分享
孔子與老子誰先誰後的存疑
-
延章 2023-7-21 08:17
-
現代社會思想,處於極其混亂的狀態。 國人既從內心堅持着儒家思想的精神,如仁義、忠貞、天理、良心等,又主動擁抱西方的思想,如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等,並妄圖用來主導自己的一切,同時,又反儒揚老,老莊的思想處於歷史上的鼎盛時期。 『老子是孔子的老師』『孔子向老子求教』等,看上去荒謬,卻幾乎成為整個社會的定論。 歷史上真的是這樣的嗎?這種說法存在很嚴重的漏洞。 首先,從【 道德經 】的思想觀點來看,老子應該是戰國時期的人,而從【 論語 】【 禮記 】【 春秋 】【 孔子家語 】等經典文獻的思想來看,孔子是春秋時期的人。 其次,【道德經】全篇有針對【論語】的逆反觀點語句,但是【論語】則只有極少的儒道相通的語句。 由此可見,是【論語】影響了【道德經】,而不是【道德經】影響了【論語】。 也就是說,是孔子影響了老子,而非老子影響了孔子。 而且,老子與莊子相通,莊子是戰國時期人物,極可能老莊二人是相互影響的,甚至老子在莊子之後。而老莊的思想,如自由自在等,明顯出於對戰國時期混亂的環境的無奈。 最後,春秋時期的東周,社會主流風氣處在王道思想式微時,但仍然不悖於王道思想,同時也並無戰國時期的權謀思想。 王道思想,與權謀思想存在本質的區別,其差異不亞於儒家文化與資本主義的差異。 春秋時期的社會思想環境,無法產生老莊的思想,就像華夏文化不可能產生資本主義思想一樣。
-
个人分类: 隨筆|
1079 次阅读|
1 个评论
-
-
分享
道家學派起源淺論
-
懋基 2023-6-8 14:59
-
道家是戰國中後期才出現的,其核心思想,來自因沿當時政治局勢,對儒家王道的反思。 而七百年周王朝,沒有誕生道家學說的土壤,其時切實踐行的王道政治,更是不容道家學術的存在,說東周時老子寫【 道德經 】,只能是戰國中後期的東周,不可能在儒家之前。 精準來講,應該是荀子和莊子之後,他們的弟子和再傳弟子寫的。 證據是,道家的很多理論觀點與儒家重合(強調全局整體的王道思想),但是又包含許多強調自由自在的,個體利益的思想。 【 道德經 】整體強調術,特別是局部的戰術,這點肯定是受戰國時權謀之術的影響。 【 論語 》裡這種以一人之德成就王天下,生天下(生民)之功的觀點,到道德經,成了強調生民個人『無我』以合『天道』。 原因就是道德經是在對王道無望之後,產生的如何讓社會政治生態達到平衡的思想。 【 論語 】是強調王者責任的,而【 道德經 】是強調平民的責任的;雖然【道德經】也有成王的法術,但其核心思想只剩下了器用,而【論語】不但有中庸(中用)思想,更認為中庸的目的是為了『行德』,澤及百姓生民。 二者看上去沒有關係,甚至相反的思想,其實有着本質的聯繫,就是思想適應時代的產物。
-
个人分类: 隨思|
1552 次阅读|
0 个评论
-
-
分享
學會讀書的能力有多重要?
-
延章 2023-5-15 08:37
-
學會讀書, 先要有自知的能力, 知道自己哪些書不可以讀。 不是誰都有資格讀所有的國學經典。 道德經是好書, 資治通鑑是好書, 但讀出光明正大的路的, 必須是先讀懂論語的, 而讀懂論語,對90%的民眾而言, 是耽誤青春。 古今多少人, 因為學業而耽誤了生活,耽誤了生命。 耽誤了親人和家庭。
-
个人分类: 隨筆|
1138 次阅读|
2 个评论
-
-
分享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 ...
-
勿伐甘棠 2022-12-1 20:31
-
【我們知道,【論語】不是孔子寫的,而是他去世後,由他的弟子們根據他們各自平時記錄的孔子言行(也就是課堂筆記)整理拼湊而成,所以後人只是根據這些記錄的內容粗疏地把全書分為二十篇,並沒有系統的章節劃分,甚至於沒有每篇的標題 —— 畢竟,只是作為簡單的記錄夫子言行的資料記錄的話,確實是沒有必要細分的。筆者甚至猜測,分為二十篇可能也不是刻意為之,而可能是受當時的文字記載媒體竹簡書篇幅所限,每卷竹簡只能記錄這麼多文字,所以才分成這麼些卷,以一卷為一篇。後人整理、編輯時實在找不出每卷的標題,只能簡單粗暴地用每卷的頭一個詞來命名該篇了。】 【說:通 『 悅 』 ,全篇皆是。】 【 『 人不知 』 里的 『 知 』 字有三種理解: 1. 理解, 『 人不知 』 就是說別人不理解自己; 2. 通 『 智 』 ,智慧、知識之意; 3. 做動詞用,學習知識,或學習知識的欲望。】 這段話讀初中的時候是學過的,意思大家都知道,跟在後面的往往就是老師的一大段諄諄教誨,要我們好好學習、時時鞏固,你看孔夫子都說了,學習知識要經常溫習 balabala…… 但是不記得最後 『 人不知 』 那一句有沒有包含在課文里了,印象里應該是沒有,因為這句話的意思明顯跟老師 balabala 的那一大段是矛盾的。 當代的技術宅們應該特別贊同這一條,平時老老實實宅在家裡,研究自己喜歡的東西,不時回味,一款喜歡的單機遊戲,可以玩很多很多遍;沒事的話絕不會出門,但是偶爾有朋友登門拜訪,那也是很快樂的事情。碰到對自己喜歡的東西完全不懂、也不感興趣的人,也不會生氣,我們管這叫 『 佛系 』 ,夫子則稱之為 『 君子 』 。 【論語】最開始的功能可能就是孔子門生們用來教導後來的儒家學子們的教材,所以我們會看到全書的第一句話就是告訴大家:學習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 還帶上了現代教育理論里快樂教育的那一套噱頭,所以我們現在說孔子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真是一點都不過分的。 然而,夫子真正的牛逼之處還是在於後面的那一句: 『 人不知,而不慍 』 。 這句話歷來有兩種解釋,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別人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氣,我這樣的人可稱為君子。 但筆者個人更喜歡另一種解釋:別人沒有知識,不愛學習,我作為老師,也不動氣,這是君子之所為。 古代的私塾老師們,不但要讓那些才十歲不到的蒙童通篇背誦論語,還要他們領會夫子的 『 微言大義 』 ,稍有懈怠,就要抄出板子打手心的。 現在的中小學、甚至於幼兒園老師們,天天忙着在微信群里說這個學生不努力、那個學生成績下滑,差使得學生家長們團團轉,逼着還沒發育完全的孩子夜夜伏案到半夜,個個擺出一副誨人不倦、對孩子們盡心盡責的辛勤園丁模樣。 而夫子呢? 你是無知也好,不願意學習也罷,關我屁事啊!而且還很臭屁地表揚自己:我這樣佛系的人,不正是傳說中的君子嗎?
-
个人分类: 一本正經的儒家經典——論語|
954 次阅读|
0 个评论
-
-
分享
道家本論九:『論語』豈能定天下
-
热度 1
逸羊道長 2012-6-28 08:58
-
在先秦時期,孔子只算是諸子之一,儒家雖號為『顯學』,也只是百家中的一派。秦漢時代才是儒學發展中的關鍵時期,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從此居於統治地位,成為官方的意識形態,儒學從此統治中國長達兩千多年之久。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說,是歷史選擇了儒家,而不是儒家選擇了歷史,是儒家學說符合了封建王朝歷史的需要。 台灣學者傅佩榮在談到中西方教學差異時說:中國哲學家是答案找到了再來告訴你,西方哲學家則是跟你一起探討。這裡的中國哲學家指的就是孔子,在傅佩榮先生看來,中國教學給予學生的是明確,而西方教學讓學生走向迷惘,似乎西方教育才是失敗的教育。 中西方教育都比較喜歡選擇『教學相長』的教學方式,但也正如傅佩榮先生所說的那樣,中西方在具體教學方式上存在着巨大的差異。西方教學注重的是學生問,而老師卻不給予任何明確的答覆。中國教學注重的是老師答,在【論語】中就沒有學生問的內容,老師都是給予明確答案,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 縱觀整個【論語】中的明確答案,直觀上似乎並沒有什麼錯誤可言,但從客觀多角度來分析,則大多帶有誤人子弟之意,以下只挑【論語】中的一部分內容予以探討。 1、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學才能知不足,不學就不能知不足了,從事實踐活動就不能知不足嗎?教然後知困,不教就不知困了,這個世界上就只有老師最聰明了?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但這種脫離實踐檢驗的自反有意義嗎?知困然後能自強,但這種自強不外乎就是對知識的字面理解加強了一點。這種教學相長最終還是就書本談書本,沒有實踐意義所在。 2、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 在現實中除了學習就是溫習功課,這種學習實際上很多學生並不喜歡。法國小說家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當全家人得知于勒叔叔返家,確實是『有親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但當全家得知于勒的真實狀況後就翻臉不認人了。人不知而不悅,一般人可能是君子,間諜可能就得另當別論了。 3、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在不承認知識具有發展性的基礎上,任何人都可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但實際上的知識是始終在批判之中不斷發展的,今天的知可能在明天就會成為不知,昨天的不知到了今天可能就會略知一二。要想界定『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知』,確實是件讓人感到為難的事。 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句話的原意就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長處和短處,相互取長補短有利於彼此之間的不斷提高。但這種相互借鑑必須要建立在不同人的長短差異懸殊較大的基礎之上,如果大家的長短都差不多了,這種彼此借鑑就會失去意義。這種『善者』與『不善者』也只是學習者直觀上的判斷,並沒有實踐檢驗標準,更沒有實踐探討的實踐學習餘地。 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相對於個人的時光而言,光陰確實是一去不復返。相對於整個人類來說,時間卻是永恆的,舊的逝去必然會有新的替代。就像河流中的水,存在了自己的源頭,就可以保證永不枯竭。孔子在這裡只看到了自己的存在,卻沒有看到整個人類的存在,所以才發出這樣的感嘆。 6、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帝王的子孫世世代代都要走皇帝的道,普通百姓的子孫世世代代都走普通百姓的道,這就是封建時代的『孝』。但在『帝王輪流做,明朝是別家』的封建帝國時代,顯然這只是每一任封建統治者的一廂情願。一朝江山易手了,官淪為匪,匪淪為官,就該新皇歡樂舊皇發愁了。 以上只是【論語】部分內容的探討,並非全部。就【論語】本身來說,其結論大多建立在直觀的基礎上,並以此為條件展開論述。這種表面上正確實際上錯誤的儒家思想,和儒家書本字面意思教育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封建帝王時代的愚民教育方式,它的主要目的在於培養不會反抗和服務於王權統治的百姓,並不一定都適合今天的社會教育需要。 http://sunjun44.blog.163.com
-
1547 次阅读|
2 个评论
-
-
分享
在謙學堂第四屆北京【論語】讀書會
-
热度 2
在謙學堂 2011-5-12 10:33
-
5月7日,北京在謙學堂如期舉辦第四期北京【論語】讀書會。來自北京市師範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北方工業大學、華北電力大學、華北科技大學等高校的30多名學生參加了此次【論語】讀書會,此外,三人行家塾的吳小東、馮文舉老師及其學生也參加了此次讀書會。隨着前面三期的成功舉辦,學堂附近的鄰居聽聞【論語】讀書會的消息後,也一起走進學堂來學習【論語】,經典的聲音逐漸地進入了後沙澗村村民的生活中。 在讀書會開始之前,大家一起觀看了歷屆相約【論語】一百系列活動的紀錄片,很多同學都被紀錄片中的細節深深地感動,並向學堂的老師們諮詢了2011年相約【論語】一百夏令營的相關活動。讀書會正式開始時,伯毅老師帶領大家向大成至聖先師孔子行四拜禮,對夫子的崇敬之情洋溢于謙謙君子之禮中。此次【論語】讀書會學習了【論語•里仁】篇,並重溫習了前三篇,將【里仁】篇讀了近20遍。此次讀書會還學習了【春望】、【錦瑟】、【關雎】、【詠復卦】、【釵頭鳳】、【清平調詞】等古詩詞,大家在詩詞吟唱中體會古人歌以詠志之意趣。同時在讀書與詩詞吟唱中體會古代君子之品格。讀書會現場氣氛熱烈,很多新來的成員都表示非常喜歡這種不求甚解,只求熟讀的經典學習方法。 讀書會上午結束後,中午大家一起觀看了王財貴教授的【論語釋題】講座,對『論語』兩個字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更加明白【論語】一書所代表的智慧。下午,大家又將學過的篇章和詩詞重新溫習了一遍。讀書結束後,針對有志於參加國學力行夏令營的讀書會成員,學堂的老師對國學力行夏令營進行了詳細的介紹。 隨後,趙伯毅老師給大家講解了讀經教育的基本原理,並鼓勵大家多讀中國的經典,尤其是儒家的經典,通過讀經典去了解儒釋道西四家的哲學與智慧,將這種智慧灌注到自己的成長和生命中。讀書會結束後,很多學生都表示此次讀書會意猶未盡,決定繼續參加下一次的讀書會,通過讀經來體貼聖賢的生命,成就自己的人生。
-
个人分类: 學堂活動|
2250 次阅读|
0 个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