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根据《广韵》探求中古音
4 A, D) H7 {+ M+ p! z/ m/ [0 |
《广韵》是一部韵书, 它只向我们展示了中古音的韵部和声调,而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中古有多少声母和韵母。要想了解中古声韵的实际情况,还得另辟蹊径。《广韵》 虽然没有直接展示中古的声母和韵母,但它所收的每个字都是用反切注音的,中古的各类声母和韵母自然就都包含在这些反切上下字中。在介绍声类和韵类时我们已经指出, 代表同一声母或韵母的反切上、下字都不止一个,《广韵》中共有反切上字452个,反切下字1195个。要得知中古有多少声母和韵母,通过一定的方法将这452个切上字和1195个切下字中表示同一声母或韵母的字进行归类即可达到目的。8 T0 C- i: b, U h
( }8 x) l' F+ A- }: t4 c- u
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今音已不同于古音。有些反切用字在今天看来是不同的,在古代则可能是相同的;在今天看来是相同的,在古代则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归纳反切上下字并不象依照今音对汉字进行归类那么容易。清人陈澧第一个找到了归纳反切上下字的方法——系联法,他的《切韵考》就是使用这一方法取得的重大成果。系联法的基本依据就是反切的原理, 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必然相同, 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及声调必然相同。其系联的条例共有三项:一般称之为基本条例、分析条例和补充条例。
9 N# ?& a P. I% s$ W; q u5 h# `0 N1 v& L7 z6 Y0 f
(一)关于反切上字的系联& E- x- b1 y, V$ W$ d% W
1、基本条例2 c, V) \3 {- w; d3 g
因为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前提),所以,凡同用、互用、递用的切上字,其声母必属同一声类(推论)。
8 k# ^& R" s& z- M2 w+ J(1)同用例 切上字如果用同一个字作反切上字,则切上字的声母属于同类。例如:
' j1 w) |6 z: L! d( U- C* r; ~) h( _0 l冬 都宗切 当 都郎切
9 i! @9 r; Y# ?% u2 }冬、当这两个切上字均用“都”作其反切上字,所以它们的声母属于同类。; v& q6 R: I. C6 b
(2)互用例 两个切上字如果相互作为对方的反切上字,则此两个切上字的声母属于同类。例如:7 B8 d% J+ R/ l' U
当 都郎切 都 当孤切
3 ~$ t" E2 G G' Q; ^# \, s“当”用“都”作切上字,“都”又以“当”作切上字,互相为用,所以当、都的声母属于同类。" {, g8 ?( T4 j; _: N) R
2 {( a$ v0 Q7 F4 c+ s- ]7 M
(3)递用例 甲切上字以乙字作为切上字,乙字又以丙字作为切上字,则甲乙丙三字的声母属于同类。例如:% m+ u# r3 i2 S+ ^0 p( |
冬 都宗切 都 当孤切
) r# \0 K0 J6 b/ T' I1 @' e“冬”以“都”作为切上字,“都”又以“当”作为切上字, 递相为用,所以冬、都,当三字的声母属于同类。下面举一组系联的实例:$ S, u1 X. T0 Z; ?- `$ J* b
0 U, _+ m3 O. k( ]) P
布、补、伯、百、北五字都用“博”作切上字,此为同用;“补”用“博”作切上字, “博”又用“补”作切上字,此为互用;“边”用“布”作切上字,“布”又用“博”作切上字,“巴”用“伯”作切上字,“伯”又用“博”作切上字,此皆为递用。通过如此系联,证明边、布、 补、伯、百、北、博、巴八个切上字的声母同属一类。
- _4 \$ s9 r% g8 A! G# R. R
- W- u& S( N4 x/ y2、分析条例# Q. l( t0 K, j' e. \
《广韵》共含有3875个小韵(即同音字组), 每个小韵用了一个反切,各个反切的读音都不会是相同的,据此推断,两个反切的下字如属同类,则其上字必不同类。反切上字不同类属的确定,在理论上即根据于此。例如:1 |7 M L, C/ ^$ |) [) o- p
红 户公切 烘 呼东切
- p. q0 }/ q2 p0 K根据系联,“公”、“东”二字的韵母属于同类(同属东韵一等),据此可以肯定“户”、“呼”二字的声母一定不同。“户”属“胡”类(匣纽),“呼”属“呼”类(晓纽)。
/ e3 I }9 R! V$ z3 s# h* {
4 [8 y( C7 J1 Z* E$ V& ^3 y3 M3、补充条例: K' N4 B+ b) `& R- l
这是一种根据“又音”将两类反切上字系联起来的方法。《广韵》对多音之字一般都互注切语,如涷字有平去两读,《广韵》于东韵涷字所在小韵的第一字下注“德红切”,又在涷字下注“又都贡切”;于送韵涷字下注“多贡切,又音东”。据陈氏考证,“都贡”、“多贡”这种又音中用字不同的反切其读音是相同的,由此推论,“都”与“多”实为一类。《广韵》中有些反切上字声本同类,但两两互切,无法系联在一起,例如:
2 B% t; N, j, }) O( F
, V. P6 U, J1 S1 J9 M" P多 得何切 得 多则切
3 a/ h. i0 G& j3 B都 当孤切 当 都郎切
0 [3 g* B# p* M* y. }多与得、都与当两两互切,无法系联,根据上述方法的证明,都、多实为一类,这样多、得与都、当就可以系联为一类。# a v! L2 P* Y! t# t& [
( P* }9 |) e8 [. \3 D(二)关于反切下字的系联
# V: @7 S4 z$ n2 [" i4 K% A L1、基本条例
, I7 u3 X, B; l" D! R& a4 ^& I+ U因为反切下字与被切字韵母相同(前提),所以,凡同用、互用、递用的切下字, 其韵母必属同一韵类(推论)。
2 N% x, E% v9 h4 }(1)同用例 切下字如果用同一个字作为反切下字,则切下字的韵母属于同类。例如:
+ y$ ]/ E' D8 {东 德红切。 公 古红切。- Y0 W/ Q" c9 ^0 z. y
东、公这两个切下字都用“红”字作反切下字,所以它们的韵母属于同类。% S5 ?5 u) y9 ^2 {: ~
1 M; W$ |- I0 M5 z. L4 q(2)互用例 两个切下字如果相互作为对方的反切下字,则此两个切下字的韵母属于同类。例如:
- e" u- }8 {& ?# r$ F$ x$ v4 A& U公 古红切 红 户公切' r$ E8 _9 x+ A* h9 i
“公”用“红”作切下字,“红”又用“公”作切下字,所以公、红的韵母属于同类。
* B! r3 h$ H3 p) H(3)递用例 甲切下字以乙字作为切下字,乙字又以丙字作为切下字,则甲乙丙三字的韵母属于同类,例如:" |9 v' b$ D( M4 f8 ?9 E
东 德红切 红 户公切
; J. V; [: f- c( ?“东”以“红”作切下字,“红”又以“公 ”作切下字,递相为用,所以东、红、公三字的韵母属于同类。下面同样举一组系联的实例:/ c5 a! S! ?8 G% Q
+ m. q o7 W( ?
; D- l7 z& E) r; k8 `' d+ n" G
* ?3 D% C( n q! \% x“鱼”韵出现了24个反切,包含的反切下字有鱼、居、诸、余、菹五字。其中居、诸、菹三字都用“鱼”作反切下 字,此为同用;“余”用“诸”作切下字,“诸”又用“鱼”作切下字,此为递用。 经过如此系联,证明鱼、居等五字的韵母属于同类。
5 w8 A: ]' B& v% Z5 n
8 b4 u7 L7 D9 Q2、分析条例6 V( B5 f$ i }! C; T8 i7 Y
如上面所指出的,在《广韵》中各个小韵反切的读音是不会相同的。如果两个反切的上字属于同类,则其下字必不同类。《广韵》的同一韵中,反切下字有时会分成二类三类甚至四类,在理论上即根据于此。例如:
# |2 `8 ~/ I+ B+ _' r" q6 G+ ]: j% T6 y公 古红切 弓 居戎切% y& w0 g' R- l$ V
根据系联,“古”、“居”的声母属于同类(同属见纽),由此可以推断, “红”、“戎”的韵母必不同类。“红”属“红”类(东韵一等),“戎”属“弓”类(东韵三等)。
4 c9 i& _. M+ Z
2 p5 A7 X; \* Q( _3、补充条例# i7 \$ A* m; |. \6 L5 H+ h" R
这是一种根据四声相承的规律确定韵类的方法。同一韵部中的韵母在四声的分布中有这样的规律:一种调类中有几类韵母,在其他相承的调类中一般也有几类韵母。根据这一规律,某一调类的反切下字如果系联不起来, 便可根据相承调类中韵类的分合情况确定其分合,或者合为一类,或者分为几类。如:: `7 ]9 J3 _! Y* Z
朱 章俱切。 俱 举朱切。
# \/ D& A0 p' n3 f2 s* l9 n( `: p! L无 武夫切。 夫 甫无切。
$ C: M( C- c+ o7 t; h朱、俱、无、夫四字均属平声“虞”韵字, 其中“朱”与“俱”,“无”与“夫”,两两互为切下字,只能系联为两类。朱、俱与无、夫是否为一类,因系联不起来,不得而知;另查,“虞”韵上声“麌”韵中的切下字矩、庾、主、雨、武、甫、禹、羽等八字系联的结果为一类,去声“遇”韵中的切下字遇、句、戍、注、具等五字系联的结果也为一类;据此可以断定,朱、俱与无、夫的韵母肯定也属一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