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07|回覆: 0

廣韻一書的概述

[複製鏈接]
延章 發表於 2010-8-1 00: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章轉摘自互聯網,如有侵犯您的權利,敬請及時聯繫處理

1 E4 n7 K$ \  O# {& N/ u: b【廣韻】面世前的韻書
3 Y7 T' y. j- {0 L, y0 g6 F0 `; b韻書是將同韻字編排在一起供寫作韻文者查檢的字典。我國詩歌起源很早,為寫作詩歌服務的韻書產生的時代也比較早。東漢末由於佛教的傳入,中國學者在梵文字母悉曇的啟發下發明了一種新的注音方法『反切』,這種注音方法的產生為編寫韻書創造了條件。傳說我國最早的韻書是魏時左校令李登的【聲類】,據唐代封演【聞見記】所載,【聲類】分為十卷,共收11520字,以五聲命字,不立諸部。由於該書早佚,其具體面貌不得而知。西晉時小學家呂忱之弟呂靜曾仿照【聲類】寫過一本【韻集】,分作五卷,宮、商、角、征、羽各為一篇,此書也早已失傳。其後韻書接踵相繼,特別是南朝齊、梁時,沈約、周顒等人發現了漢語四個聲調的存在,為韻書的編寫又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條件。自是以後,各種韻書風起雲湧,各有乖互。據【隋書•經籍志】及陸法言【切韻•序】所載,南北朝時期出現的韻書主要還有:
/ c9 ]- ^+ M, M/ d& T
! ?" ?( A6 X2 M' w" i
【周研聲韻】四十一卷' w; S" t" d6 G1 G2 J2 [
無名氏【韻集】十卷, Q. Z9 m9 D) B: ?. N4 j- b
張諒【四聲韻林】二十八卷
4 x. R. L5 T8 I段宏【韻集】八卷0 B. t% T4 O9 t) ~
無名氏【群玉典韻】五卷2 Q" l: w! s+ V/ U. b6 L! J
陽休之【韻略】一卷
2 z( h( p" W; E6 `& H+ `, H+ v李概【修續音韻決疑】十四卷[1]* N! x  r1 e5 o/ j" Y. `! I# P: R
李概【音譜】四卷
. f; I" g7 c  v5 }" E. K無名氏【纂韻鈔】十卷; y; c% x: |7 \) i4 Y
劉善經【四聲指歸】一卷
" j7 L, o' U6 }9 T4 [/ [. T
夏侯詠【四聲韻略】十三卷( i6 S! X, Q9 O
釋靜洪【韻英】三卷
, [; F; ^" h% n( b周思言【音韻】
4 N$ x5 T  n/ U杜台卿【韻略】   

+ z1 J& y3 x6 L  n7 r9 w0 v. A( T7 O8 O+ |/ x: _" h
這些韻書也均亡佚。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韻書是隋陸法言所撰的【切韻】。【切韻】成書於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其編寫體例、審韻原則由當時著名的音韻學家顏之推、蕭該等八人所定,由陸法言執筆。該書編寫的目的有二:一是為研究音韻的人提供一本正音字典,一是為詩人提供一本檢韻的韻書。根據前一目的,需要討論語音的古今南北異同, 本着從嚴從細的原則將具有細微差別的韻全部區分開來,即陸法言在【序】中所說的『若賞知音,即須輕重有異』,因論『南北是非, 古今通塞』、『捃選精切,除削疏緩』、『剖析毫釐,分別黍累』等,因此全書分韻有193個之多。從後一個目的出發,該書允許詩人作詩時將某些音色接近的韻合併使用, 即【序】中所說的『欲廣文路,自可清濁皆通』。由於【切韻】撰者名高, 審音精確,權威性強,適應範圍廣,所以自【切韻】一出,六朝以來的韻書便失去市場,淹沒無聞。【切韻】繼承了前代韻書的優點,總結了韻書編寫的得失,是我國韻書史上劃時代的產物。
) p. U+ p; P. z4 _; t6 L4 }% j" C' z8 E* C. n8 ^
到了唐代,【切韻】被作為科舉考試的標準韻書,其地位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因此,為【切韻】增字作注的人很多,其中主要的有王仁昫的【刊謬補缺切韻】、孫愐的【唐韻】及李舟的【切韻】等。可惜的是,【切韻】及唐人的增訂本在以後很長的時間裡失傳了,今天所能看到的是清末以後才陸續從敦煌石室、新疆吐魯番及故宮等地發現的,大多數都是一些殘卷。' D( B3 e6 h* F* [  P% p4 B

4 R) H! W, R# s7 @這些被發現的韻書,除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兩種【刊謬補缺切韻】和蔣斧本【唐韻】外,其餘均出於敦煌莫高窟和新疆吐魯番地帶。出自敦煌的,在1907—1908年之間被帝國主義文化強盜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等劫往國外。斯坦因劫去的現藏於倫敦博物院圖書館,伯希和劫去的現藏於巴黎國家圖書館。出自吐魯番的,於1902年被德人列考克劫走,現藏於柏林普魯士學士院。還有一種唐抄本【切韻】殘卷,流落在日本人之手,收在大谷光瑞所印的【西域考古圖譜】中。為了使這些散失的韻書重歸故土,我國學者曾千方百計做了大量的收集、整理工作。1921年,王國維首先把倫敦所藏的三種【切韻】殘卷(即切一、切二、切三)根據照片抄錄印行。1925年,北大劉復又將他從巴黎抄回的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即王一)和兩種【切韻】序 文編入【敦煌掇瑣】。1936年,北大劉復、羅常培、魏建功把他們所見到的九種【切韻】、【唐韻】殘卷及【廣韻】編成【十韻匯編】影印出版。1955年姜亮夫先生將自己從前在國外摹錄的27種唐五代韻書及附錄6種編成【瀛涯敦煌韻輯】出版。1983年,周祖謨先生將自己從1945年即開始收集、摹錄、編輯的30種韻書題為【唐五代韻書集存】,由中華書局影印出版,書中有詳細的考釋和校記等。
: h$ f+ }  B- t: _0 g$ t8 a$ K( u6 ~& ?" }
【廣韻】的產生
6 p( |# `# H( A4 J, r到了北宋初年,陳彭年、丘雍等人奉皇帝的詔令據【切韻】及唐人的增訂本對【切韻】進行了修訂。修訂本於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完成,於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改名為【大宋重修廣韻】,簡稱【廣韻】[2]。這是第一部官修性質的韻書,是【切韻】最重要的增訂本。【廣韻】雖距【切韻】成書時間已有四百多年,但其語音系統與【切韻】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收字大為增加,計有26194字,比【切韻】的字數(11000餘字)多出一倍以上,注釋也較詳細,共用了191692字。此外,【廣韻】分韻為二○六韻,比【切韻】多出13韻,這是分韻粗細寬嚴的問題,並非語音系統有什麼變化。這十三韻是:# o* U' G  g) U) d7 n& E$ y' D
(平)    (上)    (去)    (入)2 k0 T7 k- [7 I% V. y2 \$ Y
儼      釅
2 i" L: b  M; y" W' L/ U諄      准      稕      術
1 h+ X6 W6 I$ E& x/ K& h8 R桓      緩      換      末! g9 K! i! [; _$ g; H
戈      果      過, R# ?9 \# Q) A# y
其中上聲儼韻、去聲釅韻是依據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的成例增添的。其餘11韻的多出是由於將【切韻】某些韻中所含開、合韻母分開獨立成韻的結果[3]。下面是其對應情形:
# D$ k1 F3 Y: s8 j7 \
) U- g! O8 N3 g) J【切韻】                                   【廣韻】                                                    0 M$ j0 n, [+ Y' R, J
(平)        (上)        (去)        (入)                (平)        (上)        (去)        (入)                  
; s, U+ [. I6 p: i: \. @; f真        軫        震        質                真        軫        震        質(開口)                           
! x1 N; V' I0 h/ c+ m" D                                        諄        准        稕        術(合口)                                
' m# Q2 `  d1 ^寒        旱        翰        曷                寒        旱        翰        曷(開口)                        
" O7 C1 N5 Z3 B; `                                        桓        緩        換        末 (合口)                        : w. Y/ @! X% L- o* g$ y! A& E# {
歌        哿        個                        歌        哿        個(開口)                              " X' }6 @, e$ A! h
                                        戈        果        過(合口)    $ p! U0 O7 G- k7 m8 V
              
9 Y2 u7 ], }9 ~/ ^2 x4 c* F" `0 y9 O【廣韻】撰成後,一直流傳到今天,【切韻】及唐人的增訂本反而逐漸銷聲匿跡了。直到清代末年以前,人們始終未見到【切韻】。由於【廣韻】未着明撰者,且書前有陸法言的【切韻•序】及唐孫愐的【唐韻•序】,致使一些學者誤以為【廣韻】就是【切韻】或【唐韻】,如顧炎武【音學五書】中【唐韻正】的定名就反映了這個問題。& L5 ^3 I$ W6 J5 p7 F' x+ e3 J! t

9 g5 W5 h9 b" w/ ~/ o【廣韻】雖非【切韻】,但由於未改變【切韻】的音系,所以在完整的【切韻】未被發現之前,它就成了研究古音最重要的材料。不僅如此,研究上古音和近代音也需要根據【廣韻】上推下演。在音韻學史上,【廣韻】一直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就象【說文解字】在漢字研究史上所起的作用那樣重要。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