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先秦文献论天: f$ o+ @4 O4 `& z! l5 i2 |0 T3 u
) _& d) ^' c7 C! Z; |5 {2 L
天。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大致说来。古人对天的认识有三种类型。一是人格的天。即天是最高的神。是宇宙的主宰者。相当于上帝。二是义理之天。特指与人相对应的天。强调天的自然属性和哲学内涵。三是天学的天。是具体的与地相对应的自然物。是天文学研究的物件。6 k7 }" R% @8 _& T7 E# c8 N
8 e$ @# d j5 n! p( g0 \
1.2.1尚书诗经论天8 b/ h$ c, e9 | V" z+ j
9 J% {1 p6 i* _ b$ S' L. Y( ]( L# l 一般认为。夏商之际。鬼神观念泛滥。天帝的观念开始出现。天作为最高的神或称皇天。诗经召雅或称上天。诗经信南山或称帝。尚书洪范或称上帝。尚书尧典。总之都是指主宰宇宙万有的天。事实上这种主宰宇宙万有的人格化的天帝的观念也许产生的更早。当是原始思维的产物。因为原始思维与文明思维的差异就在于人格的扩大。在原始人看来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有其人格及威力。所以孔颖达在礼记郊特牲疏中将天帝分而言之。其在上之体谓之天。天为体称。其生育之功谓之帝。帝为德称。也称其体则曰天。称其德则曰帝。3 E1 ?/ i3 d2 @: I& \, n+ q1 i* I
: C0 I; n% I3 N, Z9 h }% Z
这时的天帝是有意识的人格神。古文中的帝字正是表示一个戴冠的男性生殖器之象。是司生殖与丰稔的神。与此帝相对应的是地。后土。为地神。我国称地祗。地字从土从也。说文解字说。也。女阴也。即土为地之体。也为地之德。这种上古生殖崇拜信仰已经透露出天为阳地为阴的观念。故上古对天的认识也是阴阳观念的最初的来源之一。
; K! L6 r: f% r! A7 o: j! k$ ^9 c( w3 B/ C4 j/ }9 x+ v
至西周末年至春秋战国。人们对人格神的天产生了怀疑。9 v- ?+ c$ ~% ~9 B, X
' K1 ?' ^/ L2 N6 z. C* ~
浩浩昊天。不骏其德。降丧饥谨。斩伐四国。诗经小雅雨无正
3 s* [1 o( B4 ^$ ~9 w& R2 e# i; g2 K/ Q$ M1 {5 }: |4 q5 [
于是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特别是儒道两家。对天提出新的见解。6 R+ t4 r0 o, R% ^- k
. y. _4 g# P- p. q4 P6 c
1.2.2老子庄子论天9 D& F n$ \9 ]8 g
5 ?& l& A' A; L3 p
老子直接用道来取代天。他认为天是自然。将天与地并称。
) {" K& V2 ~+ M! g
" ?- E9 S+ {2 _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
+ e. Y( ]7 v. P5 B# f E# d" v, ]6 ]+ _& g3 l
老子认为天地是无为的。天道与人事不同。天道是一种绝对的必然性。人必须效法它。既然天道无为。那么人也应该无为。老子的天道观是对原始宗教天道观的解放。为后来的宇宙自然天道观开辟了蹊径。" s6 p! r' f1 Z
+ X c* ^: j& A1 `- P5 J
庄子认为。无为为之之谓天。庄子天地。彻底否定了人格化的天的存在。庄子强调天地自然的客观性。天对人根本没有特殊感情。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载。庄子大宗师。庄子又认为人的行为丝毫也不能改变天。主张人应顺应天而无为。
% W& d9 d5 F1 s4 Q
5 Q/ y3 E8 V2 ~, a/ s" q5 U; B+ @4 J0 ] 1.2.3论语孟子论天3 G( y1 k* [: Z6 W5 f# l
2 `( O! h9 i2 t! i; ~% ]8 J! a: G
孔子所谓天。仍有最高主宰的意义。但更多地是以天为命。这种天命支配着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的治乱与否也是由天命决定的。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论语子罕。, M* i2 v$ N, K1 v
& k" B. `/ H9 p" Y! I1 t
孟子给天下的定义是。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孟子万章上。他强调知性的能动作用。主张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将心性天统一起来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 j: q9 C0 ^ H8 _
/ Q' e( `4 B* c9 |! @ L/ M t 孔孟儒家虽然承认天命的权威性。但是并不主张人面对天而消极被动。而是主张尽人事而知天命。强调人的主体地位。这是以孔孟为创始人的儒家学派的根本的一贯的观点。
. k6 _0 N7 U6 Q- O7 L- d! ~
2 y+ V: g" H, t: R7 d5 R 1.2.4荀子易传论天
0 {, d2 A+ c( L+ D5 n/ D$ ?* v* w
荀子作为儒家的集大成者。特著天论。对春秋战国以来的天人之辩作了辩证的综合。他的理论及易传中的天论可以说是先秦天人理论的高峰。荀子一方面克服了孔孟天论思想中残留的意志之天。吸收了道家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另一方面又克服了道家取消人为的消极态度。吸收孔孟强调人为。强调人的主体性的积极因素。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 w% J" K3 N" \ U1 g
4 X7 g/ ?. z7 C6 Q: c
荀子认为人应该明天人之分。他指出。不是神秘主宰的天。也不是先验道德的人。而是现实生活活动中的人由于积学而成为万物之长宇宙之光。正是这一观念为儒家由孔孟的道德论过渡到易庸的世界观。再到汉儒的宇宙论。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可以说。没有荀子就没有汉儒。没有汉儒就很难想像中国文化会是什么样子。
# u& Z0 B2 V/ c {* t m" `
: ]) `9 N. \! K! W! }! x/ n {: f. E 从某种意义上说。黄帝内经基本秉承了荀子的思想。即以人为中心和出发点来观察天。以自然来解释天。但即便是荀子也没有致力于对自然作实证的科学探索。而是一种站在一种对自然采取常识的经验立场上的实用理性。这种实用理性也体现在易传中。首先易传建构了一个宇宙自然与人类存在的和谐整体。并赋予自然天以新的哲学内涵。也为汉代及以后的宇宙系统论铺平了道路。
( G5 {1 e4 V' z: ]+ u
1 M; m6 J$ v" a/ k2 [* e% [- k 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传下。生生之谓易。周易系辞传上。
7 F+ y5 {* J. l# X& S2 P! v- Y1 {
" X3 b) Z' c8 z& T5 _2 K# Q 其次易传将天类比于人事。把天看作有道德有感情的天。: s# P- {. w }. U, n' _0 ], l+ s
- Z) z8 W; O5 }* S2 F6 m- N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周易系辞传下。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周易观。& `4 V2 i; C- v5 s6 v4 S
9 ]5 {! [ }4 D+ |/ j, d 它的天是情感的。它把人道与天道。人生与世界。历史与自然。结合起来并赋予后者以活跃的生命性质。它之所以是哲学。在于它把天道地道人道一统于乾坤阴阳刚柔的交感作用。即两种矛盾而又互补著的力量的渗透推移和运动。
+ R v/ r5 r$ u0 U! A1 d2 T4 P7 G$ X: Q/ X3 V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周易乾文言。易传正是要用天道与人道的相合来包罗万象一统天下。来建构世界秩序图式。易传的这一特色是后世哲学包括医学追求建立统一整体的宇宙论的开始。
6 G8 T3 J) B. s9 B* ]#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