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學歷與資格
唐朝官員的等級叫做品位,共有九品,稱爲『流內』。
在這九品之下,還有所謂的『流外官』,主要是所謂的『吏』,既辦事員。一到三品中又分『正』、『從』,『正』在『從』之上。四品到九品,除去分『正』、『從』,還各分『上』、『下』,如五品中就有四階,分別爲『正五品上』、『正五品下』、『從五品上』和『從五品下』。總計起來,共爲三十階,用來區分貴賤、高下、輕重和優劣。"
文武行政官員稱爲職事官,皇親國戚和立了大(軍)功的有爵位和勛、封。所有這些官員都有相應的品位,這個品位或稱『本位』、或稱『散位』,標誌著學歷與資格。散位中最高的是從一品的『開府儀同三司』,最下一等是從九品下的『將仕郎』,共二十九階(沒有正一品)。職事官中最高的是正一品的『三師』和『三公』,最下一等是從九品下的『內侍省主事』等,共三十階。三品以上,稱『清望官』,四品以下,但職守重要的,稱『清官』。勛官最高的是正二品的『上柱國』,最下一等是從七品上的『武騎尉』,共十二階。爵位有九等,分別爲『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縣候』、『縣伯』、『縣子』和『縣男』,從正一品至從五品。
科舉考試及格登第,是獲得了品位的一個途徑。隨著所考的科目難易及成績優劣不同,所獲得的品位也不同。秀才上上第爲正八品上,明經上上第爲從八品下,而進士考試獲甲等的,爲從九品上,以下類推。考書學和算學的,則在九品之下。
考核、選拔有道德、有才能的人擔任行政職務稱爲『選』。參選要有學歷和資格。學歷,就是科舉的結果。資格包括『出身』、『門蔭』、『前資』和『流外入流內』。
所謂『出身』,主要指有爵位的人。嗣王、郡王的出身爲從四品下,以下至公、候、伯、子、男依次類推。五品以上的大官們的孩子有『門蔭』,就是乘爸爸這棵大樹的蔭涼,借光作官的意思。一品官的孩子,得正七品上的蔭,從五品官的孩子得從八品下的蔭。但這個蔭涼不是家中所有的孩子都能乘得到的:皇帝、皇后的直系親屬,一家蔭兩個孩子;一、二、三品官家,只能在指定的兩個孩子中蔭一個;而五品官家,只能蔭及一人,而這個人還必須是上邊指定好的。既沒有爵位,又沒有功勳,又沒有作大官的爸爸,要參選作官,就得走第三條路:科舉。科舉是中國知識分子最主要的仕進之門。
作過官,經過考績,予以升遷,升遷所達的階品稱爲『前資』。『流外入流』指的是九品以下的流外官也可以通過勤奮和功勞進入九品。其程序與前資類似。『吏』可以入流,辦事員可以變成行政長官,唐朝的這條仕進道路曾經被很多人批評,認爲這些人沒有讀過聖賢書,爲人和品質不高,不應該讓他們擔任領導職務。所以,宋朝以後,『吏』就完全被屏置在領導幹部隊伍之外了。
授予職事官必須依照散位。原則上講,散位六品的,只能授予六品的職事官。假如職事官階高過散位,叫做『守』,或者『兼』;假如職事官階低於散位,則叫『行』。
靠勛官、門蔭和流外入流進入仕途的人,不能作清資官,不授予三品以上官。
官員的選用
選人授官,在唐朝是很嚴重的事情。每年五月,中央向各衙門頒發空缺出的名額和選官的條件。而應選的人要把籍貫,父親、祖父的官職,近親的姓名、籍貫,自己的履歷和身體健康情況,曆年考核的結果,有沒有受過行政和刑事處罰等,附上申請,一併通過本單位或原單位,上交到吏部。還要有京官擔保。父親當警察、監獄看守、皂吏的,經營工商的,冒名頂替的,都不許參選。有揭發假冒的,授官時從優。選考的當天,考場周圍,戒備森嚴,不許閒雜人出入。
選人作官,有四個標準:一是『身』,看人的體格相貌;二是『言』,聽人的語言對答;三是『書』,看人字寫得如何;四是『判』,看人文章是否通順。四個標準都符合,要先看德行,德行相同,則看才能,才能相同,則看功勞。『書』和『判』是筆試,『身』與『言』爲口試。口試又叫做『銓』。因爲『銓』分別由吏部尚書和兩位侍郎主持,分爲『尚書銓』、『中銓』和『東銓』,所以又稱『三銓』。選完還有空缺名額,落選的人考三篇文章,叫做『宏辭』,考處理三件公務,叫做『拔萃』。
六品以下,由吏部按照資格和空缺,擬定官職,上報宰相。再經由宰相反覆核查後,請示皇帝,下旨授官。五品以上,則不由吏部擬官,而要直接上報宰相,由他們考量擬定。
授五品以上的官,爲了鄭重其事,皇帝使用特別的委任狀,叫做『制』和『敕』。三品以上,則更加隆重。皇帝親臨,宰相爲輔,到太廟舉行授官儀式,委任狀是刻在竹子上的『冊』,所以叫做『臨軒冊授』。
唐朝入仕作官,有三個大門坎兒。一是要入流,流內爲官,流外爲吏;二是要進五品;三是要進三品。六品以下的散位都叫『郎』,所以,又稱爲『郎官』。原則上講,作官謹慎無誤,沒有超人的政績,正六品就算是到頭兒了。五品以上爲『大夫』。五品以上的官,沒有在外作過州、縣官的人和很多其它的人,根本就不許作。又有嚴格的人數限制,而且,要出類拔萃,考核優異,皇帝特別恩眷、器重,才能授予。至於三品以上的官,因爲地位高,聲望遠,不輕易授人。除了宰相和各部門長官以外,剩下的差不多都是名譽官,而沒有實權,常常授給歷朝元老,以示恩寵。
七十歲以上,或者衰老、有慢性病,不能勝任公務的,允許退休。在唐朝,退休叫做『致仕』。五品以上官致仕之後,拿一半俸祿。唐朝官員的履歷常常開始於『某年進士』,終於『以某官致仕』。
官員的考績
作官每年都要考績,每個官至少要經歷四次考績。由尚書省(國務院)吏部(人事部)主持。
凡應考的官員,由秘書寫出當年的功過、品德,本單位長官對眾宣讀,大家評議優劣,定爲『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和『下下』九等,核實過,送到吏部以備升遷。
考核的方法有所謂的『四善』和『二十七最』。『四善』是用來考查爲官的一般行爲,有『德義有聞』,即德高望重:『清慎明著』,即清廉、謹慎:『公平可稱』,即斷事公平:『各勤匪懈』,即勤勞不懈。二十七最是按照不同的專業分工,分別選出實際工作中最優秀的。比如,銓衡人物,擢盡才良,爲選司之最;賞罰嚴明,攻戰必勝,爲將軍之最等等。
有一最、四善以上的爲上上;有一最、三善的爲上中;有一最、二善的爲上下;沒有最、而有二善的爲中上;沒有最,而僅有一善的爲中中。工作能夠敷衍了事,即沒有最,也沒有善的,爲中下;憑著自己的愛憎好惡,處理問題不合法律、情理的,爲下上;因私廢公,業務怠懈的爲下中;奸詐,貪婪、品行惡劣的,爲下下。
考績中得了上下的,進升二階;中上,進升一階;中中,不升不降;中下以下,每等降一階;考績得了下下的,則立即解除官職。連考四次都得中中的,沒有功勞,卻有苦勞,也進一階。凡考績得上中以上的,或者曆年考績累計達到五品以上的,單列出來,上報宰相,另行處理。
唐朝以中書、門下和尚書三省的長官爲宰相,幫助皇帝,協理天下。中書省主管皇帝下達的各種命令和頒布國家的法律、政策。其長官爲中書令,正三品;門下省主管處理文武官員及百姓官上達天聽的文書,同時,規諫皇帝,預備顧問。其長官爲侍中,也是正三品;尚書省則總領百官,是行政的樞紐。其長官本來是尚書令,正二品。但因太宗曾經作過尚書令,以後的臣子,都不敢作這個官,所以,尚書省的實際長官是尚書令的兩個副手,從二品的尚書左、右僕射。所有天下大事,三省長官共同參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