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冯映云
《摘要》本文探讨了教育的“本”与“末”,同时以实践案例证明,以经典进行早期教育,可以神奇地开发学童的“课本”意义上的智力和社会意义上的认知力,以奠定成-人-成-才的基础,打开人生的大格局。
教育的“本”与“末” 让我们从后面这段话开始,去讨论孩子的早期心智开发问题吧:“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段话来自2000多年前的《大学》,它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先要知道“本”与“末”,所以教育孩子先要从认识早期心智开发的基本规律这个“本”开始。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人们呼吁要回到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那就是2500多年前孔子所倡导的“大同世界”的理想国,就是“和平世界”,也就是我们教育的目标——“末”。
经典教育开发右脑潜能
左右脑功能的重大区别在于13岁之前是右脑记忆力的黄金阶段,而左脑的理解力则是在13岁之后才迅速发展的(如图)。
从人文科学的学习特点来分析,可以看出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是用左脑学习,而语文、音乐、美术、外语等人文学科是用右脑学习的。如果我们13岁之前就好好运用右脑,学习人文科学类的知识,13岁之后再开始使用左脑,学习理科的知识,就是符合生命的成长规律,用这样的方式来开发孩子的“右脑潜能”,孩子会学得很愉快、很轻松,教育就会变得很简单。(如图)。
经典教育的主要途径就是诵读古圣先贤的经典文章,一方面可以开发右脑记忆力潜能,更重要的是这些文章会影响他的人生观,等于圣贤的思想指导孩子的一生。毛-泽-东、温-家-宝、辜鸿铭、杨振宁、张瑞敏等杰出人物,都不约而同地说自己的成就是得益于古圣先贤的智慧。
奠定人文教育的基础是成-人-成-才的关键原因 经典教育主要体现在人文科学教育,一定程度就是“情商教育”上,如果孩子有了正确的人生观,那么他的人生就会少走很多弯路。
例如我的孩子新雨,0-8岁我一直非常认真地给予各种早期教育,但是成绩都很一般。8岁开始用了3多年时间背熟多种经典文章70000多字,现在阅读速度比同龄孩子快,甚至比大人还快。9岁自学五、六年级学校课程。
他2009年开始学习写诗,大概10个月写了40多首诗,写赋并没有人教,《中华赋》是他自己一气呵成。问他问什么懂写,他说听范曾的讲座,就背诵了《离骚》啦,还有范曾写了《炎黄赋》,还有上网看了一下喽。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我也不相信10岁的孩子会写这样的作品。很多专家都说这孩子的潜能开发得很好。不过回头看他8岁就写《我的人生观从道德经开始》,9岁写《重回汉唐》,说自己有使命传承中华的传统文化……
8岁时,他阅读《洛克菲勒家族史》,读了几页就不读了,他说这个家族做生意不地道,我不要学他,因为《大学》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洛克菲勒垄断市场,连美国政府都打压它,它赚钱的方式是不道德的。
他不单不会学洛克菲勒那样做生意,而且认为电脑游戏、暴力动画等也不应该玩。同样在8岁,他写过一篇文章《我的人生观从道德经开始》,他说“仁爱就是爱人,爱身边的每一个人,让世界都和谐起来,世界和谐是我们的愿望”。
诵读了圣贤的经典文章,孩子就知道正确地为人处世,进一步,我们可以说奠定人文教育的基础是成-人-成-才的关键。
提高学习能力,打开人生的大格局 经典教育的核心思想就是“做人”,尤其是儒家的经典,“儒”字就是“需要人”的意思。只要我们的孩子学会了做人,那么学习和人生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以明确正确的目标(“止”,目标)为出发点,然后能“静”、“安”、“虑”,强调一种从容、淡定的心态来面对各种选择,以圣贤为榜样,孩子的内心就会有会用圣贤们高度纯净的思想来衡量世间的对与错。
2009年1月在黄埔军校的国学冬令营中,10岁的女孩子心茗在谈自己的理想的时候,说要当联合国副秘书长,因为这个女孩子4岁开始诵读经典,早已博览群书了。而新雨认为自己是男孩子,又是哥哥,诵读经典速度与心茗又不相上下,阅读课外书也很多,所以就说要当联合国秘书长了。
相比之下另外一个和心茗同龄的女同学的志向就不一样了,她说自己要当餐厅的服务员。她爸爸是运输公司的老板,非常疼爱孩子,就这个问题很困惑来找我。我问他孩子是否不爱看课外书?她爸爸说从来没有想过要给孩子看课外书,以为孩子乖乖完成学校作业就可以了。我说因为每个同年龄的孩子要学习的课本几乎是一样的,所以决定孩子人生格局(一定各自不相同)的是课外的内容,而不是课本。他恍然大悟,马上按照计划开始在家“亲子同读圣贤书”,现在孩子的自学能力、独立能力、自信心都提高上来了。不单孩子有进步,这位爸爸还说诵读了经典文章,在自己经商的运用上都很有启发。
其他同龄孩子的成功例子 常林6岁开始读经典,没有学过写作文,但是每次和大哥哥大姐姐一起郊游回来写感想、游记就写得最好,7岁就读《圣经故事》、《岳飞传》和国学大师南怀瑾的原著,还说:哈哈!这老头子挺好玩的啊!他的志向是想当总理。
冰倩本来就是个好学的孩子,她的志向是当一名老师,在学校一直名列前茅,但是性格不是很开朗,不爱说话。自从诵读了经典之后不单是表达能力强了,性格开朗了,就连英语水平也进步飞快,念英文的时候字正腔圆,每天才诵读三节课,两年背诵了60000字经典,更奇怪的是,她和新雨都一样可以从《论语》的第一章一直不断的背到第十章,这种超强的记忆力就是长时间熏习经典的结果。
以下是《中和诗集》序言中编辑对孩子们的诗歌作品的评价(有删节):
孩子们在接受了经典的熏陶后,大脑里储存了高品质、高境界的美文,使得他们能够妙笔生花。
如新雨的《中华赋》,谁会想到这是10岁孩子的思想境界?很多人成年后也不知道怎么样写赋,新雨只是上网看过古人写的赋就创作了这首“中华赋”,从开天辟地,到圣贤铸建文明,到今天华夏文明的复兴,到世界和谐,一气呵成。可谓胸罗万有,大气磅礴。
像丞均的“诸侯访山记”,不知道有几位会把小朋友登山想象成“诸侯访山记”,也不知道有哪位能语出“谁人举鞭牧九州?”的惊人诗句来。这个中和最调皮的孩子,经常把老师气得跳起来的孩子,却蕴藏着一股将相王侯的气质,经常能引用带帝王思想的语句来形容描述事物。我们从孩子身上,真能感受到古人“不为良相,必为良医”的胸襟。
闻达学写诗的时间很短,十六岁的嘉年,本身气质上就有一种脱俗的纯洁与超越,立志要做一位慈善家,其诗词里面,也自然包含这种脱俗的意境。
津铭的诗用词非常细腻,仿佛一个琴师在用心细致的拨弄琴弦,一个字,一组词都表达着他的思想,喜怒哀乐,忧伤悲情都在其中,不忍去打断。
像一健,闻远,昶霖等孩子的诗歌中,也都体现了作为孩子的快乐与稚嫩。来中和的孩子已经很多,我们最小的诗人是只有五岁的黄丞甄小朋友,是他吟诗,妈妈记录的。我们真搞不清哪天又爆发出一个神童来,让我们每一个老师都充满快乐,充满喜悦。
附录:孩子们的诗歌作品选
中华赋 (张新雨10岁) 开天辟地之混沌兮,天地始分浊清; 千古帝王之功绩兮,辉煌历历在目; 先古圣贤之创造兮,后人为之景仰; 孔孟老庄之大道兮,群起百家争鸣; 华夏文明之复兴兮,掀起文化热潮;
中华民族之雄起兮,拓我五千文明;
中国觉醒之强盛兮,实力日益强大; 世界和谐之欢乐兮,安定天下太平!
孤峰 (温闻达16岁) 镜湖映天白云散, 翠竹衬物添春意。 唯有原上擎天柱, 疑是盘古留神针!
晚霞诗 (陈常林6岁) 晚霞时刻 河水飘飘 两人在船上, 歌唱舞蹈。 大雁南飞, 花香入鼻, 风声呼呼, 水声滔滔。
屈原心 (欧冰倩14岁) 屈原赤心弼怀王, 子兰进谗心惶惶。 国破心亡怀沙处, 忠心自可比天苍!
诸侯访山记 (刘丞均11岁) 花枝百万玉山头, 和风暖云戏诸侯。 青草绿树摇不断, 谁人举鞭牧九州?
黄河吟 (张津铭15岁) 万里天河九曲迹, 苍穹银河休得易。 天河壶口势浪劲, 巨龙至此胆魄惊, 悬坠其渊魂销匿, 化雾成泥逸天急。
后记
毛-泽-东14岁时写了一首《咏蛙》诗,诗里说:“独坐池塘闲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还未开口,那个小虫敢作声。”毛-泽-东天上有灵,知不知道如今有一个名叫刘承均的小师弟正步其后尘呢!“谁人举鞭牧九州”,“州牧”是东汉时的官职,大约相当于今天的省长,“牧九州”,的“牧”作动词用,就是要当中国的领导人。
注:冯老师的此篇论文获得2010“第四届(广东)中国潜能开发创新成果展示暨高峰论坛”大会“优秀论文”奖。
转自中和教育培训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