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陸續開學,有兩則新聞頗有意思。一是大陸學生首次赴台念書,台灣媒體極為關注,其中的一個焦點直指父母溺愛,57名大陸新生就讀台灣輔仁大學,『跟班』家長就有60多人;二是復旦楓林校區一群新生調寄【黃河大合唱】唱【我們要空調】的視頻走紅網絡。$ b: S% U+ r; o8 a) I- E
一邊是放心不下的父母,遠赴台灣送兒入學,一邊是捱不了苦的學生,為宿舍裝空調而疾呼,遙相呼應,合奏一首令人啼笑皆非的大學新生交響曲。; I. G7 ^7 ^' e) k9 l
莫論赴台送兒,哪怕孩子赴美讀書,中國父母也少不得遠渡重洋,陪『太子』到美國,打點妥當,才放心離開。華中師大連續6年為那些送孩子的貧困家長打地鋪,體育館內數百個鋪位五顏六色、蔚為壯觀。朱自清回憶父親送自己上學情景寫下名篇【背影】,那些父母睡地鋪的孩子應該寫篇【地鋪】,感恩父母。
9 E, Z2 z U w6 ^( b2 ^ 對『家長送孩子報到』現象,家長與社會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社會多以批判眼光,家長們則樂此不疲。護犢之情,人皆有之,不忍孩子吃苦,幫助孩子乃人之常情。批判者對別人多加指責,輪到自己時,恐怕也會這麼幹;社會重理,父母溺愛顯然是『有毒的愛』,對孩子、家庭,乃至社會都是無益的。情與理之間,關鍵在於作何選擇。數天前,河南一位官員因孩子在班裏的座位問題而大鬧校園,咆哮一個小時之久,如此擺譜,這般溺愛,令人嘆為觀止。
) r! [% ]: j. X2 h 十多年前全國熱議中日青少年夏令營,相信不少人腦海中還有記憶。因為不同的育兒觀念和教育方式,導致中日學生身體和心理素質產生巨大差異,對國人產生強烈衝擊,許多人都在反思、叩問。十多年過去了,當初參加夏令營的孩子們如今已走進大學,當年暴露出的問題都解決了嗎?似乎沒有。非空調不能睡覺,大學生這種吃苦耐勞能力,堪憂。: J. m8 x* D/ m
韓國、新加坡等國家,男性公民皆有服兵役的義務。韓國男生,高中畢業後如果沒考上大學,會馬上收到入伍通知。如果上了大學,一般會在大二的時候辦理休學,然後去當兩年兵,接着回來繼續完成學業。服兵役的過程,是完成一個男人的體質鍛煉、個性塑造、協作精神、品格養成的過程,讓人一生受益。4 D" n3 N) `# N
我們的學生,絕大多數從學校到學校,缺乏足夠的、系統的、社會化的錘鍊,加上父母的溺愛,綜合素質可想而知。不少大學生成為『溫室之花』,甚至『寄生蟲』,身體素質偏差,心智不成熟……因為怕被撞傷者難纏而將輕微交通事故釀成惡性殺人事件的藥家鑫,就是諸『病』纏身的極端例子。
+ ^. C- k5 G. U7 ]! ^9 { 父母愛孩子天經地義,但是愛有大小、闊狹之分。把孩子當『私有財產』,唯恐對孩子管得不細、捆得不牢的愛是渺小、狹隘的愛;把孩子看作社會的『公有財產』,讓孩子多吃苦、多歷練,養成健全的人格和獨立的生存能力,才是宏大、廣闊的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