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33|回复: 0

有关《大学》君子治国的随想

  [复制链接]
雪峰山人 发表于 2010-9-17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关《大学》君子治国的随想

湖南省洪江市史志办公室 王松平
电子邮箱 xsjgsgu@sina.com  邮编418116

        近来再次阅读朱熹注疏、岳麓书社出版的《四书集注》之《大学》,感想如下。
        《大学》是儒家对成年人的思想教育,教育成年人如何在社会中生活,特别突出了成年人的佼佼者君子如何治理国家。着重讲解了人由自然界的动物变成社会性的人之所以存在,社会群体必须遵守的忠、孝、廉、义、悌。采用了倒推法,将社会个体构成的国家倒推为一个家庭的存在,一个家庭的存在倒推为一个单个人的存在,单个人符合动物性人存在的特征和社会性人存在的特征,就必能治理好家庭,能治理好家庭,于是延伸到了对一个国家的治理。强调个人自身修养,进而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是《大学》的宗旨。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治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识在格物。”
        国、家、身、心、意的关系一目了然。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君子必须去掉个人的私欲,以人民公认的对和错作为自己生活中个人私欲的全部,即使一个人独处也不能例外。小人就不同了,虽然知道公认的对与错,但常常以个人私欲为出发点,将公认的对与错摆在了次要地位。故而我们对君子就有了一个人格魅力的评价,将君子作为了道德的楷模。
        君子齐家治天下,所有的依据是君子的个人修养,人民的公共认同和公共决定就降为了次要地位,甚至是一种摆设。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虽然强调君子要以民之喜乐好恶为君子的喜乐好恶,有突出人民的作用,但将君子譬成民之父母,极大地强化了君臣、父子之间的绝对服从,使得“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的人民绝对性决定执政人选的思想变成了空洞的说教,失对了对执政者的绝对约束力。当君子完全违背人民时,就只会出现社会动乱,朝代更迭,增加人民的痛苦。
        纣王暴政虐民,杀害忠臣良将,肉林酒池,宠幸妲已,生活腐朽,周武王启用姜子牙率大军伐纣。在《封神演义》一书中,以臣伐天子和有道伐无道的争论,究竟谁能真正代表儒家正统,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表述。周武王取代纣王,建立新的王朝,在儒家的文化价值体系中,不准以臣伐天子和有道伐无道是处于两难的尴尬境地。民心向背不能和平的废除纣王的统治,周武王利用了民心向背的有利条件成就了大业,民心向背在整个战争中只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
        君子在治理国家中是处于教化民众高高在上的地位。人民的公共思维和公共决定处于一个受支配的地位,无法用和平的方式决定执政者的存在与否。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在儒家的文化价值体系中,人民的绝对性决定作用是很弱的,除非由另一个人带领人民推翻现有政权,建立新的王朝。
        过多地渲染和强调君子的个人自身修养是有负面作用的,尤其是君子处于执政地位时,个人自身修养渗透到了整个公权力的动作之中,对整个政权按照人民的公共决定而不断繁荣发展是不利的。儒家思想认识到了这个缺陷,故而反复多次地提出“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强调君子个人自身修养,放在个人层面上是必须而且重要的,绝不能上升到治理国家的层面。突出人民的绝对性决定,并且以是否遵守人民的绝对性决定为条件,才是君子治理国家的根本所在。
       
                     2010年9月15日晚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