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47|回覆: 1

[華夷之辨] 古代夷夏之辨本義 明人王夫之解說華夷之辯

  [複製連結]
真衣 發表於 2010-9-23 11: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轉自天涯  作者 佚

  這個是我收集整理的關於華夷之辯真正本質的闡述,來源於明朝時,華夏人對於華夷之辯的真正看法,和界定!今天我們再提的華夷之辯,也是這個道理!---------其實 ,華夷之辯與任何民族毫無關係,華夷之辯的本質,乃是文明與野蠻之辯!
  
  明朝時期,葡萄牙人曾德昭的【大中國志】可以看到。他在中國呆了22年, 跨越萬曆,天啟,崇禎三個時代,基本已經屬於明朝滅亡前夜,那麼他記載下的中國是什麼樣的呢?事實上。曾德昭筆下的明朝依然是相當的富裕繁榮,在各方面都令人讚嘆。如果把筆下的明朝末期的中國和1793年英國派遣到清廷的使者馬嘎爾尼記載下滿清統治的中國對比,我們可以發現明朝末期的中國居然遠比那個所謂康乾盛世的中國富裕文明的多,各方面都優越的多。

   這樣的評價和長期以來灌輸給我們的明朝中國人的形象大概是完全不符合的吧,一直以來,從小到大,我們被灌輸的明朝中國的形象都是,首先明朝和清廷是一樣的,所以明清明清,總是放在一起說,其次,那時候的中國人都是愚昧僵化,盲目自大,井蛙觀天,以天朝上國自居,對西方外來事物不屑一顧或者一律看成是奇技淫巧,等等。

   這樣的灌輸,當然根本是錯誤的。最根本錯誤就在於把明朝和清廷混淆起來,實際上明朝是明朝,清廷是清廷,從明朝到清廷,文明發生了根本性的斷裂,中國人的氣質和心態也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明朝的中國人眼界宏大,心胸開闊,能熱情積極的引進吸收外國先進的事物,這從曾德昭的記載中也得到了證明!而到了將近兩百年後的滿清統治下,那個 『英明聖武』的乾隆皇帝寫出的卻是這樣愚昧的令人鄙視的文字『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磁器、絲筋,爲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
  
   李申在【中國古代哲學和自然科學】說的好,明朝『沒有人號召「師夷之長」,因爲根本用不著號召。明朝人對待各種技術的一般態度是:只要好,我就用,不管它來自哪裡。』
  
   正是因爲有這樣的心態,明朝時儘管當時西方殖民者多次侵略騷擾中國,但都被中國軍隊打敗,而且明朝政府依然能夠積極的向被自己打敗擊退的敵人身上學習好的東西!

   例如:在1585年出版的西班牙人門多薩著的【中華大帝國史】中記述菲律賓群島聖奧古斯丁會主教馬丁.德.拉達修士和他的同伴遮羅尼莫.馬丁修士以及同行的西班牙軍人到明朝來聯絡消滅中國海盜林風的事情,其中就有這樣的記載:『下一天,總督(明朝)派人去訪問我們的人,向他們要一把劍,一支火繩槍和一個火藥桶:因爲他要據此製造。我們的人把這些送去,後來得知他們仿製了,儘管不那麼完全相同。』
  
  有人會問了,你上面說的這些東西,和你這篇文章的題目有什麼關係?不要急,肯定是有關係的!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傳統觀念里有一個華夷之辨的觀念,而我們一直被灌輸的思想就是『華夷之辨』是一種狹隘的民族主義的觀念,反映了中國傳統觀念的封閉僵化,盲目排外的思想,所以要加以嚴厲的批判。可事實真的如此麼?爲什麼歷史事實和這樣的說法完全不同呢。事實上看一下漢,唐,宋,明這些以漢人爲主導民族建立的國家,無一不是有一種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氣魄,對外來文明中優秀的東西抱著虛心學習,積極吸收的態度,這些時代的人民也好,知識分子的主流也好,普遍都有開放豁達的心態。這樣的事實,不能不和某些人所批判的華夷之辨的觀念產生衝突。
  
   華夷之辨真實內涵究竟是什麼?其實明朝的瞿太素已經表達的很清楚了!瞿太素說
  
  『其人而忠信焉,明哲焉,雖遠在殊方,諸夏也。
  若夫汶汶焉,汩汩焉,寡廉鮮恥焉,雖近於比肩,戎狄也』。

  
   顯然瞿太素在這裡表達的華夷之辨的實質不是國家之辨,民族之辨,地域之辨,而是文明與野蠻之辨!中國傳統觀念里的『華夷之辨』,從來排斥的不是其他文明中優秀的先進的東西,恰恰相反,排斥抵制的是野蠻的落後的東西,對文明,哪怕是來自再遙遠的地方的其他文明,中國都是抱著開放的態度來接納和吸收的
  
   如果覺得瞿太素說的還是不夠詳細,不夠透徹。那麼就讓我們來看明朝培育出來的末期四大思想巨頭(這四巨頭是方以智、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之一的王夫之說的一段話。在王夫之的這段話里,他提出了在他那個時代,相當大膽驚人的假說,放在當時全世界範圍來看,這也是最爲先進的而且相當具有獨創性和前瞻性的思想。
  
  讓我們先來看他的原話
  『大昊以前,中國之人若麋聚鳥集,非必日照月臨之下皆然也,必有一方焉如唐、虞、三代之中國。既人力所不通,而方彼之盛,此之衰而不能征之,迨此之盛,則彼衰而弗能述以授人,故亦蔑從知之也。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就是說在大昊以前,中國人不過是麋聚鳥集的野蠻人而已,但未必在日照月臨之下的全世界都是如此。肯定在某個地方存在一個比中國更早步入了文明的社會,只不過因爲人力不通,所以那邊文明正處於強盛時期的時候,中國這邊由於處於野蠻狀態,而不能知道罷了。而到了中國文明強盛起來的時候,那邊的文明衰落了下去,不能顯示出它的光輝,所以中國這邊也還是不能知道罷了。
  
   這段話本質上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觀點,也就是『文明是由互不相知的各民族分別創始的多遠獨立發生論』。並且這裡還包含了兩個具體的觀點,第一個是文明在空間上的波動起伏,也就是同一時間裡,當中國文明處於蒙昧野蠻狀態的時候,別的地方文明已經相當強大,反之亦然。第二個是文明在時間上的波動起伏,中國從野蠻進到文明(再進一步,還完全可能從文明變回野蠻,王夫之在下面做了論述),而其他地方的文明也會經歷這樣波動起伏的過程。
  
   這段話大膽創新到什麼程度,我們只要對比同期西方的思想就清楚了,當時的西方理解的世界文明歷史,還完全是按照聖經的記載,也就是現在的世界的文明都是從大洪水以後挪亞方舟保存的生命開始而流傳下來的,當西方從傳教士那裡得知中國的歷史長度超出了聖經的記載,還引起了軒然大波。而這時候王夫之卻已經大膽的提出中國的文明並不是最古老的,完全有可能存在比中國更早的文明,更先進的文明,這不能不說是相當有創造力,相當大膽,領先於整個世界的思想。
  
   當然在幾十年以後,西方義大利的維柯(1670-1744)也提出了類似的假說,但他提出的水平卻遠遠低於王夫之,論證的過程帶有神秘氣味,而王夫之則完全是根據理性的推理。
  
   王夫之說『在近小間有如此者,推之荒遠,此混沌而彼文明,又何怪乎?【易】曰:「乾坤毀則無以見易」,非謂天地之裂也,乾坤之大文不行於此土,則其德毀矣
  
   也就是王夫之先考察近的地方、小的地方(這主要是他根據對中國的一些先進地區,落後地區的考察,這些地區文明與野蠻程度的互相轉化而說的,我偷懶就不在這裡摘錄了)得到的規律,然後再推廣荒遠的地方,經過這樣的理性分析,邏輯推理才得出結論說,當中國處於混沌野蠻的時候,遙遠的別的地方卻處在文明狀態,這又有什麼奇怪的呢?
  
   接下來王夫之進一步提出了這樣的觀點,這是值得格外注意的,也是本文的要旨所在。他說『中國之文,乍明乍滅,他日者必且陵蔑以之於無文,而人之返乎軒轅以前,蔑不夷矣。
  
   也就是說中國的文明一會兒明亮,一會兒熄滅,將來必定消失退化到沒有文明的狀態,人也退化返回到軒轅以前,沒有一個不是夷狄(『蔑不夷矣』)。顯然這裡的『夷』正是和文明對立的野蠻的同意詞。
  
   王夫之這裡,爲什麼要這麼說?他正是看到了當時中國被野蠻的滿清所統治,因此作出了這樣一個大膽的預言,應該說他的預言完全得到了證實。明朝時期中國被西方傳教士看成是世界上最文明的國度,人民也是文明程度最高的,經過滿清兩百多年的統治之後,到滿清末期,幾乎所有的西方人眼中的中國都成爲了一個野蠻的國家,人民都是野蠻的半開化的人。歷史的發展完全證實了王夫之悲痛的預言。
  
   爲了更清楚的理解王夫之的觀點,我們不妨再看看他的文明進化論的觀點(事實上已經接近生物進化論的門檻了)。王夫之說『故吾所知者,中國之天下,軒轅以前,其猶夷狄乎!太昊以上,其猶禽獸乎!禽獸不能備其質,夷狄不能備其文……所謂飢則呴呴,飽則棄余者,亦直立之獸而已
  
   也就是說,中國這塊地方,在軒轅以前,也就是夷狄,太昊以上,就是禽獸(在這裡王夫之,已經提出了動物禽獸進化成人的概念,當然明朝正德年間的思想巨人王廷相就已經提出了物競天擇,弱肉強食的概念,可以說是進化論思想的先驅)。
  
   很顯然,王夫之這裡的所說的夷狄不是一個國家概念,不是一個民族概念,更不是一個地域概念,而完全是一個判別文明程度的概念,夷狄就代表著野蠻。
  
   華夷之辨中的『夷』既然代表的是野蠻,那麼與之相對應的『華』當然同樣不是一個民族概念或地域概念,而是代表文明。
  
   華夷之辨的實質就是文明與野蠻之辨。中國傳統觀念里華夷之辨的要害就在於保衛文明,抵抗野蠻的侵略,防止一切野蠻對文明的侵略導致的社會倒退文明破壞的悲劇的發生。即便從現代來看,華夷之辨的思想都是極其先進,不容質疑的。
  
   正是從文明進化,防止野蠻民族對文明的破壞,使社會發生嚴重倒退停滯的宏觀大視角出發,王夫之斬釘截鐵擲地有聲的提出一個論斷『可禪,可繼,可革!而不可使夷類間之』。
  
  這話,百年之下,讀來,猶如雷震耳,虎虎有生氣。翻譯成白話,就是說,一個文明國家的政權,可以讓出來,可以繼承下去,也可以革命加以變動,但決不能讓野蠻加以統治摻雜。那樣就會導致文明停滯倒退甚至毀滅的災難性的後果,也就是王夫之所說的『中國之文,乍明乍滅,他日者必且陵蔑以之於無文,而人之返乎軒轅以前,蔑不夷矣。』
  
   根據王夫之評傳一書的作者所說,事實上『在王夫之看來,純粹的「夷狄」文化尚有其長處,而如果華夏的文化退化爲「夷」,爲「野」,那所產生出來的乃是一種更加不祥的新劣種』,中國在明滅亡之後,悲劇性的歷史發展進程,也證實了王夫之的這種觀點,不能不說王夫之的思想實在是具有相當的洞察力。
  
   但王夫之也並沒有因此陷入絕對的悲觀絕望,一方面『他深信「日照月臨之下」,必有文明的存在』,『此混沌而彼文明又何怪乎!』
  
   也就是說王夫之深信,就算中國的文明毀滅了消亡了熄滅了,用他的話說『陵蔑以之於無文,而人之返乎軒轅以前,蔑不夷矣』,但在這日照月臨之下的世界上,肯定還會有別的文明的存在,『此混沌而彼文明又何怪乎!』,只要文明的火種還能在「日照月臨之下」的世界上傳承下去,那也就沒有什麼好怨怪的。
  
   另一方面,王夫之也深信,中國的文明雖然目前處於滿請的殘暴壓制之下,趨於毀滅,但將來一定還會有崛起的那一天,他充滿激情的預言『盡中區之智力,治軒轅之天下,族類強植,仁勇競命,雖歷百世而弱喪之禍消也。』
  
   也就是只要能族類強植,仁勇競命,就算經歷一百個世代,中國的文明也終有消除弱喪之禍,重新崛起的時候!
  
   說到這裡,我們就可以完全明白滿清統治以前中國『華夷之辨』的觀念實質就是文明與野蠻之辨!只有到了滿清統治下,這個概念才被閹割歪曲成一個愚昧狹隘盲目自大的排外觀念,才炮製出什麼『學夷長技以制夷』這種不倫不類的畸形口號,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各位華夏子孫們,尤其是少數民族兄弟們,請你們仔細看看這個帖子的真正含義!『華夷之辨』的本質,其實是文明和野蠻之辯!根本就不是什麼狹隘的民族主義的觀念,也不是諷刺隔離針對曾經落後的其他民族,更不是什麼無聊的狹義民族主義的反映!其本質是歌頌追求文明,反對倒退野蠻愚昧!不但是對中國,放到全世界,乃至今天,都是具有超越時空的至理箴言!!!
  
  華夏祖先更是進一步闡述了華夷互轉的含義,概括起來就是『夷狄入華夏則華夏,華夏入夷狄則夷狄』!翻譯成白話也就是說:『 文明人如果接受了野蠻愚昧的觀點和行爲方式,那麼,他就已經脫離了文明,而變成野蠻人(例如:明亡後的中國各族人也包括漢族);而如果一個曾經野蠻愚昧環境的人,進入了文明開化進步的環境和體系,接受了文明,那麼,他就已經是一個文明人了(例如:推翻野蠻滿清後的中國人,學習並部分進入了相對文明的西方文明體系,西方近現代文明也是一個相對於明朝來說很文明的文明體系)!』
  
  無論哪個民族,哪個國家 如果他要想進步,前行,讓自己的文明和火種發展下去!那麼 他都必須拋棄野蠻愚昧,進化到追求文明的價值體系當中! 成爲文明開化的一群!只有這樣,文明才能發展,民族才能進步! 才能避免被人類歷史所淘汰!
  
  我們的華夏祖先,最早就詳細的闡述了這個觀點,並且濃縮爲簡單容易記憶的『華夷之辯』!其深邃的,超越時空的眼光,真是值得我們這些後世子孫所敬佩!希望我們中國各族人民 都能了解這個本質,跳出愚昧無恥野蠻的滿清給『華夷之辯』的歪曲,給『華夷之辯』!扣上的狹義民族主義的破帽子!
  
  願我們中國各民族兄弟團結在一起,拋棄掉對野蠻愚昧的留戀,例如:對無恥野蠻愚昧滿清,以及所有野蠻屠殺掠奪行爲的歌頌和變態的欣賞!共同樹立起團結努力追求真正的文明進步的思想,抱著開化,包容,謙虛的美德,學習西方文明!進而復興我們傳統優秀的華夏文明!正確理解『華夷之辯』的真正本質!!
  
  願我們中國各民族兄弟攜手前行,再造華夏,恢復我們中國曾經以來的漢唐尊嚴!!!恢復我們文明、包容、勇敢、謙虛、追求進步的禮儀大國的本來面目,和兼收並蓄的自信恢弘的上邦風範!!!
百般唉嘆 發表於 2010-10-4 17:53 | 顯示全部樓層
也就是說,中國這塊地方,在軒轅以前,也就是夷狄,太昊以上,就是禽獸(在這裡王夫之,已經提出了動物禽獸進化成人的概念,當然明朝正德年間的思想巨人王廷相就已經提出了物競天擇,弱肉強食的概念,可以說是進化論思想的先驅)

兩回事吧?夷狄與禽獸之謂,當指其野蠻無文不化之狀態,與事實上之禽獸何關?再夫,物競天擇,弱肉強食這種觀念本身就是禽獸性質的野蠻觀念,怎麼可能稱之謂"進化"呢,最多只是一種變化,如果說從禽獸到人是進化,王廷相總不可能在人性上退化成禽獸呀~
以西人之論尺寸古人或者說華夏人的長短,實在是喪失自我及信心的具體表現.
PS.達爾文的研究,最多只能說明生物具有環境適應能力及隨環境不同而改變自身以適應環境的能力,根本無法理論出什麼"進化論"之類的胡扯.宇宙萬物,就是根據陰陽大道演化,而且不同的道,其演化表現及過程不同,而不同環境的道也是自然不同了,所以說,萬物只有循道而化,哪有什麼進化退化之說?夷狄野蠻,皆因其環境及自身演化不到位,而如果他們被華夏教化了,那就是環境不同,社會大道不同,其演化結果自然就是文明化了.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