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22|回复: 0

[汉学资讯] “中荷文化交流:文学、美学与历史”论坛

[复制链接]
沙舟 发表于 2012-3-28 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荷兰莱顿大学文化学院(Institute for Cultural Disciplines, Leiden University)共同举办的“中荷文化交流:文学、美学与历史”全英文论坛,于2011年8月27日、28日在北京香山饭店顺利召开。在欢迎词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说,“明末清初,中荷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对双方的文化也产生了影响……但贸易不能打开心灵的窗户,……我们必须转向人文艺术,转向关于价值的讨论。……愿对话的精神永在。”点出了本次大会的主旨。接下来的分组讨论时间,中荷两国的学者就汉学、荷兰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命题展开了精彩的发言。
莱顿大学的恩斯特·凡·阿尔芬(Ernst Van Alphen)在Exoticism or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中,讨论了谢阁兰(Segalen)的Exote概念,从而试图打破欧美学者和批评家将非西方艺术家视作“须待之以礼貌的客人”,而非“文化场景中自主的、羽翼丰满的行动者”的僵局。利斯贝斯·敏娜德(Liesbeth Minnaard)则在Illegitimate Love, or the Troubles of Interculturality中,集中讨论了荷兰作家路德维希·范·戴赛尔(Lodewijk Van Deyssel)写的小说《白与黄》(Blank en Geel,1894),探讨在小说中,致力于维持种族等级制度和保证资产阶级“常态”稳定性的欲望,如何与一种对异域的“他者”的异端的、不合乎道德的欲望相搏斗的过程,并由此得出人们对“他者”既迷恋又恐惧的心情和世纪末读者矛盾与摇摆不定的心理状态。此外,杰伦·德·克洛伊特(Jereon de Kloet)就北京建筑物的某种“超欧洲”的、“夸张的巴洛克”风格倾向,结合阿姆斯特丹的艺术家林美雅的作品《蜃城》(Mirage City),质疑今日中国超欧洲的现身以及持续的繁殖,试图对中国巨型城市兴起的建筑政策充当一种批评性介入。其他荷兰学者还就卡夫卡的小说《中国万里长城》、电影作品《幽灵》等作出了精彩的发言。
而中方学者的发言则包含了文学批评、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中国古代文论、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多个层面。陆建德在《人类精神的远行》中,将现代中国文学的产生、荷兰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世界文学的理念以及当代中国文学的多样性等话题交织在一起,指出了文学为人类精神远行提供的必备养料。叶舒宪在《“世界文学”与“文学人类学”——三论当代文学观的人类学转向》中,揭示出民族文学时代的文学观到后人类学时代文学观之转型。刘宁在《“复古”与韩愈的古文》中,探讨了对“复古”的不同理解呈现出古典作家面对艺术传统的复杂的态度,比较了韩愈、李白、杜甫、欧阳修等人对“复古”的不同追求。陈君在《汉代宫廷文学被忽略的一环》中,探讨了“兰台文人”及其文学活动。高建平通过比较欧洲古书《构造:命运之轮》与中国古代的《芥子园画传》,对欧洲与中国传统绘画进行了比较研究。金惠敏在《麦克卢汉的命题“媒介即信息”与庄子的技术观》中,分析了麦克卢汉《古登堡星汉》与《理解媒介》中对庄子“抱瓮出灌”故事的援引和理解,呼吁将中国思想维度加诸媒介生态学,结合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判理论,创立媒介生态学的“北京学派”。王柯平则比较了孔子与柏拉图论乐的功能,揭示两位代表中西传统的思想家在运思与判断中的某些异同之处。此外,与会学者还就网络文学、民间信仰、马克思主义批判、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电影等命题作出了精彩的发言。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