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题 再论推广普通话,不应砍尖音 作者 林化义 摘自 江淮汉韵
提要 本文论述了区别尖团音是民族共同语的传统语音,也是现代北方话(指推普以前)的大众语音;尖团合流是满洲旗人入关带来的语病;把尖团合流定为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是“国罗”派学者的左倾和幼稚。分析了尖团合流的多种危害:一是砍掉了42个尖音音节,把520个尖音字变成团音,增加了舌面音的同音字,损失了汉语十分之一的语音成分,降低了汉语传音清晰的功能,增加了中文信息现代化的难度二是破坏了声母和音节含字量的均衡,破坏了字音和字意与发声学的密切联系,破坏了形声字声符示源的功能,降低了汉字系统的科学性。三是造成了普通话群体语音在尖团音上的分歧和混乱。提出了推广普通话不应砍尖音,民族共同语应当重新区别尖团音的建议。
现代汉语承袭了“数人会”(由钱玄同、赵元任、黎锦熙、林语堂、汪怡、刘复六位江南学者组成)议定的“国语罗马字”的语音体系,砍掉了尖音,搞了尖团合流。所有“新派”学者都为此大唱赞歌,认为是汉语发展的自然规律;而“老派”学者和广大北方话社区特别是中原地区的老年人却对此痛心疾首,以为是谬种流传,践踏汉语,让炎黄子孙“咬舌子”;以京剧界为代表的各种戏曲界“至今讲究尖团音的区别”。在尖团音问题上存在着尖锐的分歧。尖团合流是不是汉语发展的必然规律,有没有人为的因素,以尖团合流的语音为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是否科学,对民族共同语的完善和发展有利还是有弊?对此类问题有必要作一番剖析,让国人了解其来龙去脉,分清良莠之后,再决定弃取。笔者的拙见如下:
一、区别尖团音是民族语言的传统
区别尖团音是汉语的传统,不论是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1955年汉语规范化会议以前)汉语北方话的大众语音都是分尖团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早在造字时代,汉语就区别尖团音,这从尖音字和团音字的谐声偏旁丝毫不乱的事实可得到证明。自从东汉末年有了反切注音的方法,尖团音的区别就更加明显,凡是见系齐撮呼的读音就是团音,凡是精系齐撮呼的读音就是尖音,从切脚上字看得明明白白,例如:团音字“剑”用居欠切,“九”用已有切,而尖音字“箭”用子贱切, “酒”用子有切。自此一千八百年来,凡用反切注音的字书、韵书无不分尖团,较早的如梁的《玉篇》,较晚的如清的《康熙字典》,民国时的《中华大字典》。不止传统的字书分尖团,就是洋人的字书也分尖团,早的如明末的《西儒耳目资》,晚的如1906年制定的邮政式拼音方案。最重要的是现代人制定的两套拼音方案仍然分尖团:一是1913年全国“读音统一会”审定的全国标准音——“老国音”里分尖团,二是1931年创立的反映“北方话大众语音”的“北方话拉新文字”里分尖团。古今中外的字书韵书和拼音方案,无不证明分尖团是汉民族共同语的传统语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