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67|回覆: 0

北宋茶葉年產量近億斤

[複製連結]
沙舟 發表於 2011-12-24 08: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大河報 


北宋茶葉年產量近億斤

我不是一個愛喝茶的人,此番寫茶未免有些誠惶誠恐。『盧仝和【七碗茶歌】』的系列文章見報後,好友楊超極力攛掇我寫寫宋代茶文化。
楊超很喜歡喝茶,據說整天過著早上喝龍井、中午品毛尖、晚上飲普洱的『腐敗』生活,算是茶道中人。楊超當年師從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苗書梅,精於宋史,自然對汴梁生活情有獨鍾。『盧仝算是唐茶圈兒里的,總歸是在精英分子裡打轉,宋茶才有意思,那是真正的市民茶。』楊超幾度動員我。
他說的大致沒錯,中國茶史,雖然可以上溯到神農,但畢竟傳說的成分多點。真正開始大書特書的,不過『唐、宋、明清』三個階段而已。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這是史學界的共識。
但問題是,宋茶在中原大地早已不見蹤跡。金人南下,汴京烽火,宋廷南遷,宋茶的諸多元素要麼毀滅,要麼跟著士大夫們一塊兒南渡安家去了。關於宋茶的記載,除了蔡襄的【茶錄】、范仲淹的【鬥茶歌】等片段外,似乎尚無系統的描述。向楊超求助,他除了熱情推薦【東京夢華錄】等標準宋史讀物外,給我的只有精神支持。
宋茶,延續了唐茶,發展了唐茶。要談宋茶,首先得說唐茶。
在有唐一代,『荼』去一畫,始有『茶』字;陸羽作經,才現茶學;茶始收稅,方立茶政;茶始銷邊,開始了名垂青史的茶馬古道。
事實上,在唐代初期,北方人還不習慣喝茶。『茶古不聞食之,近晉以降,吳人采其葉煮,是爲茗粥;至開元、天寶之間,稍稍有茶,至德、大曆遂多,建中以後盛矣。』(【膳夫經手錄】)
茶爲什麼到唐代中期興盛起來了呢?
茶史學者朱自振在【茶史初探】中羅列了大致三個原因:交通發達,運銷便捷;陸羽【茶經】,直接『鼓吹』;僧道生活,間接刺激。
茶的興盛,帶動了唐代茶葉貿易的發展,開創了我國歷史上長期存在的以茶易馬的茶馬貿易。
但唐茶有個特點,就是以宮廷茶俗爲主。茶雖然起於民間,但唐代最爲繁盛的茶文化在宮廷和士大夫階層,較有代表性的就是賜茶制度和贈茶習俗。每年新茶下來後,皇帝都要以茶賞賜勛戚重臣,以示恩信。賜茶在唐代後期至宋代的很長時期里,幾乎流爲上層社會的一種隆重禮遇。而文人之間也有互相贈茶的習俗,表明對友情的尊重,比如『茶仙』盧仝的【七碗茶歌】,其靈感就是因朋友贈茶而起。
唐茶的興起,爲此後宋茶的繁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宋代『茶馬互市』只爲博取良馬
經過五代十國的戰亂,趙宋王朝統一了中原地區,改朝換代,中國茶進入了宋茶時期。
宋茶和唐茶有一個明顯的區別,就是國家的茶葉主產區開始向東南轉移。據陸羽【茶經】記載,唐代茶葉主產區分布在『思(今貴州務川)、播(貴州遵義)、費(貴州德江)、夷(貴州石阡)、鄂(湖北武昌)、吉(江西吉安)』等十州。到了北宋時期,茶葉主產區開始向福建和兩廣等低緯度地區延展。
這一次產業轉移,並非『大宋南遷』式的政治影響,而是自然因素使然。『從五代至北宋的這段時間內,中國的氣候由暖轉寒,宋代的常年氣溫一度較唐代要低2~3℃,北部地區的茶樹大批凍死,推遲萌芽,這直接導致宋代茶業的重心向福建等東南地區轉移。』楊超告訴記者。
東南地區氣候濕潤,非常適宜茶葉生長,茶葉產量得到了迅猛發展。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孫洪升考證,據【宋史·食貨志】等的記載,北宋政府每年購買的茶葉總額有2906萬餘斤,除了官府買賣之外,社會上流通的還有折稅茶、貢茶、耗茶以及無法禁止的私茶。北宋時期一年的茶葉產量在7000萬斤至8000萬斤之間。宋代的1斤折合現在1.1936市斤,換算下來,北宋時期的茶葉年產量當在8355.2萬斤至9548.8萬斤之間,接近1億斤。
如此龐大的產量,直接帶動了宋王朝GDP的發展。據【宋會要】記載,茶課一直是宋朝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即便是南渡之後,高宗時國家財政收入仍有5940餘萬貫,茶利占6.4%;孝宗時爲6530餘萬貫,茶利占12%。由此可見,茶課之豐厚。
除了正常的國內貿易,宋朝茶葉貿易最爲顯著的特點就是『茶馬互市』。漢唐開始,中原王朝的馬源在河西走廊。不幸的是,西夏的崛起使得北宋失去了良馬來源。尤其是燕雲十六州被割給遼國之後,黃河平原上的汴京直接處於遼金鐵騎威脅之下,北宋政府不得不花大力氣從西北、西南等地牧民手中購買良馬。
『茶馬互市』始於唐代,但唐對於馬匹的需求不如宋迫切。
初期,宋王朝曾用銅錢向西北、西南地區牧民購買馬匹,但牧民漸漸將銅錢用來鑄造兵器,這在某種程度上讓宋王朝感到不安。公元983年,國家設立都大提舉茶馬司,在晉、陝、甘、川等地廣開馬市,改用布帛、茶葉、藥材換取吐蕃、回紇、党項等族的良馬。
宋代的『茶馬互市』,主要是爲了博取良馬,解決北方強敵的軍事威脅,但這項政策『雙贏』效果非常顯著,茶能解毒去病、解油膩、助消化,因此在西北、西南地區受到了當地人民的普遍歡迎,『夷人不可一日無茶』。
元代,中央政府不再缺良馬,『茶馬互市』被廢止;到了明代,『茶馬互市』得以恢復,並一直延續到清代中期,才漸漸廢止。
榷茶制度在變更中日臻完善
漢唐宋諸多大一統王朝中,很多人最不喜歡的可能就是宋了。因爲這個王朝一向『積貧積弱』,和北方的遼、西夏、金政權連年烽火,但屢戰屢敗,很是丟人。更丟人的是,敗仗之後,堂堂大宋王朝還得給這些蠻夷政權以歲幣,才能換取和平。這使得國家財政收入雖然數額巨大,但花起來仍捉襟見肘。
中央政府的財政,最主要的收入大致集中在鹽、茶、酒方面,其中茶最爲特殊。茶葉不僅能帶來巨額收入,還是『茶馬互市』的必要物資。因此,宋王朝直接把茶列入國家專賣,並倍加重視榷茶制度, 皇帝、大臣和經濟學家都直接參與榷茶制度的制定和修訂,而且爭論激烈,變更也很頻繁,榷茶制度也是在這樣的變更之中日臻完善。
榷茶,就是茶葉國家專賣。榷茶制度,也始於唐代。唐文宗時,宰相王涯(『茶仙』盧仝的好友)推行過榷茶制度。王涯被殺之後,榷茶制度也被廢止。因此,榷茶制度真正實施是在宋代。
榷茶制度並不複雜:國家一般先在產茶區設立榷貨務(宋官署名)和山場,山場轄區內的茶農生產茶葉,必須先向山場領取『本錢』,採制茶葉後,除交納『本錢』的茶葉外,餘下的茶葉也必須全部交售給山場。而商人買茶,先向榷貨務和山場務交付金帛,然後憑證到榷貨務或指定的山場兌取茶葉。
榷茶制度既是一種茶葉專賣制度,也是一種茶葉稅制,一般寓稅於中。但是國家對榷茶之利,還不限於茶稅,他們在壟斷茶葉生產和貿易的過程中,通過低價向農民收購,高價向商人售出的手法,一買一賣,轉手之間,取得驚人的利潤。
隨著北方戰事接連不利,在財政年年不堪重負的情況下,宋王朝對茶葉的國家專賣一步步完成了『國進民退』。
公元964年,宋王朝開始明確實行榷茶制度,但這一制度僅限於江淮、東南一帶,『川陝、廣南,聽民自買賣,禁其出境』。國家專賣帶來的弊端開始顯現,一些有識之士呼籲國家退出這一領域。公元1059年,朝廷廢止榷茶制度,改行通商法。
但隨著財政壓力吃緊,朝廷也顧不得什麼榷茶制度引發的貪腐行爲——先把中央政府餵飽了再說。熙寧七年,『天下茶法既通,而兩川獨行禁榷』。這一年,朝廷乾脆打破四川的『特區』地位,在川陝地區增設提舉司,對四川茶葉實行榷茶制度,以換取邊馬。到了宋徽宗崇寧元年,又下令恢復東南地區的榷茶制度。
而隨著榷茶制度的不斷變更,朝廷在全國各地產茶區設立的山場也在不斷調整變化,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變更,最終在太平興國年間,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六務十三場,處理各地茶政。六務十三場,其六務爲江陵府(今湖北江陵)、真州(江蘇儀徵)、海州(江蘇連雲港)、漢陽、無爲和蘄口。十三場是蘄州的王祺、石橋、洗馬、黃梅,黃州的麻城,廬州的王同,舒州的太湖、羅源,壽州的霍山、麻埠、開順口和光州的商城、子安等。
宋代所完善的榷茶制度爲國家帶來了巨大的財政收入,受到後世統治者的讚賞和仿效。
元、明、清的榷茶制度,基本上都沿用北宋的制度,如明清時,將茶葉分腹引、邊引和土引三種——只是對茶葉的專賣進行細化而已:腹引限銷內地,邊引運銷邊疆,土引專行土司所領地區。
榷茶制度對後世影響之深遠,超乎人們的想像,直到清代咸豐年間,受太平天國革命造成的半壁江山『割據』和鴉片戰爭後允許外商在內地通商的影響,榷茶才被徵收厘金或其他捐稅所替代,退出歷史舞台。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