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883|回覆: 3

[訓詁學] 牆字的起源和演變_繁體字寫法

[複製連結]

牆,古時寫作牆,從嗇,爿聲,意思是築牆把穀物保存起來,引申爲房屋或園場周圍的障壁 ... ... ... ...

牆,古時寫作牆,從嗇,爿聲,意思是築牆把穀物保存起來,引申爲房屋或園場周圍的障壁 ... ... ... ...

神奇的漢字系列之牆字的演變過程及起源

在古典文學作品中,常常會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場景:許多愛情的端倪是在牆邊發生的。比如晚唐小說【三水小牘】的【飛煙傳】篇中,步飛煙和趙象的一見鍾情,是因趙象在牆縫裡窺見飛煙,頓時『神氣俱喪,廢食忘寐』,托人傳情開始的;元雜劇【牆頭馬上】中,裴少俊和李千金的戀愛,是在牆頭一見,互生愛慕;明代白話小說【王嬌鸞百年長恨】中,嬌鸞在後花園打鞦韆,被周延章於『牆缺處』窺見,彼此傾心……相識離不開牆,男女的表白、互述衷腸也常選擇在牆邊:【西廂記》裡,崔鶯鶯與張生,在隔牆酬韻中,傳遞愛慕之情;【軟郵筒》裡,杜朗生與青霞,隔著牆,在和詩唱吟中暗通情愫……牆,現實生活中本是用來遮蔽、阻隔的,是一種制止他人進入的標誌,爲什麼在古典文學作品裡,卻成了傳情達意的好地方?

『人之有牆,以蔽惡也,故曰垣蔽』

『人之有牆,以蔽惡也,故曰垣蔽』

牆,古時寫作牆,從嗇,爿聲,意思是築牆把穀物保存起來,引申爲房屋或園場周圍的障壁。【說文解字】說∶『牆,垣蔽也。』接著解釋道:『人之有牆,以蔽惡也,故曰垣蔽』。除此以外,漢語中還有多個字也表達『牆』的含義,比如垣:『垣,牆也。』可以看出,牆和垣基本是一個意思,微小的區別在於:高的叫牆,矮的叫垣。再比如壁:『壁,垣也。』壁字本義即爲牆,成語斷壁殘垣由此而來。再比如序:『序,東西牆也。』序字本義爲堂屋的東西牆,【儀禮·燕禮】中就有『賓升,立於序內,東方』的記載。

『牆』的含義,比如垣:『垣,牆也。』

『牆』的含義,比如垣:『垣,牆也。』

【說文】中所述的『人之有牆,以蔽惡也』,應該是牆最原始的功能。古代先民們出於對惡劣自然環境的恐懼,支起了屋頂、築起了牆以庇護自己的身體。【釋名】中『牆,障也』表明了立起牆之後人的感受。由於其『高』,其『直立』,它也意味著『阻隔』,【左傳】中記載齊桓公四十三年,『桓公病重,易牙、豎刁、衛開方,乘機作亂,禁錮桓公於病室,塞公門,築高牆不准入內,冬公餓死。』這樣一道牆,就徹底阻隔了桓公與外界的聯繫。後來,牆從遮蔽功能逐漸引申出了界限的功能,要有效地抵禦風寒、遮蔽身體,幾面牆的圍合無疑是最好的方式,通過牆的圍合就界定出一定的區域來:各個城池的城牆,皇宮的宮牆,坊間的坊牆,宅第的院牆都代表了這一功能,李漁【閒情偶記】中說:『界牆者,人我公私之畛域,家之外廓是也。』在這裡,『牆』劃定了特定的生活領域——皇族的、市民的、自家的——各個領域之間,界限分明,難以逾越。【詩經·小雅·常棣】中寫道:『兄弟鬩於牆,外御其務。』意思說,兄弟在家裡相爭,但對外侮卻能同心抵抗,遠比一般朋友要好。這裡的『牆』就有明確的區分內外的涵義,牆內是兄弟家族,牆外是外人。

那爲什麼在中國古典的詩歌、小說、戲曲等文學作品中,牆卻成爲了愛情的濫觴呢?仔細琢磨,可以看出,牆在古人的筆下是一個矛盾的象徵體——既是屏障,又是橋梁。所謂屏障,因爲古時封建禮數嚴格,年輕男女單獨相處、相戀幾乎沒有可能,此時牆可視爲一種界限,是把他們隔離開來的冰冷的建築。如【牡丹亭》裡杜麗娘所唱:『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牆內是自閉、禁錮之所,牆外卻是爛漫、自由的天地。然而,牆又像是橋梁,隔開的是身體,隔不開的卻是年輕男女嚮往愛情的心。此時的古人仿佛又有幾分逆反的心理:越是壓抑,就越要反抗;越是禁錮,就越要自由;現實得不到,就轉之於想像;正常的途徑被堵滯,就到文學裡去尋找——你道高牆鎖春深,我卻偏要在牆邊訴衷情;你道高牆可以限制身心,我卻偏要跨越過去談情說愛……今天看似稀鬆平常的愛情,在曾經是多麼不容易,正因爲現實中的缺乏,人們才倍感珍惜,才會激發文人縱情抒寫。

此外,牆的另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御外』。說到這兒,就不得不提到古人修建的一道最長的牆——萬里長城。它並不是一道簡簡單單的牆,而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是一張嚴密的防禦網、一套完整的防禦體系,用以阻隔敵騎的行動。它可以被稱爲全世界最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之一,在揮舞長槍大刀的冷兵器時代如此,即便是在有了先進武器的今天,長城的作用也不容小覷——五千年的歷史走來,這道牆已經成爲了中華民族的象徵和中國人的精神圖騰之一。它既是有形的,由一塊塊青磚砌成,守護著疆土的完整;也是無形的,由中國文化、中國精神構建而成,守衛著我們民族經久不衰、生生不息,讓我們國家獨具特色、屹立世界——『萬里長城永不倒』,這是刻在每一個中國人心頭的驕傲。(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郝思斯)

遊客  發表於 2019-1-27 17:55
牆,古時寫作牆,從嗇,爿聲,意思是築牆把穀物保存起來,引申爲房屋或園場周圍的障壁。
盧色凸 發表於 2025-4-1 00:48 | 顯示全部樓層
【垣蔽與情通:漢字"牆"的文化雙重性考析】

"牆"字初文作"牆",從"嗇"(穀物)從"爿"(築版),【說文】訓爲"垣蔽",其本義實爲倉儲之壁。甲金文中"嗇"象麥穗入廩之形,而"爿"爲築牆之版,二者會意,正合【詩經】"乃場乃疆"的農耕文明意象。繁體"牆"字仍存此古意,左側"爿"部猶見版築遺法。

牆之物理功用雖爲阻隔,然其文化功能頗具辯證。考【營造法式】,古牆必有"孔""隙",此非工藝不精,實因"通氣防潮"之需。恰是這些功能性孔隙,成就了文學中的"窺牆"母題。【孟子】"逾東家牆"已見端倪,至唐宋演爲重要敘事空間。牆之阻隔性反促成"距離美學",恰合【禮記】"男女不雜坐"的禮制要求,使牆隙成爲禮法秩序中難得的情感通道。

文學作品中"牆意象"的反覆出現,實爲"發乎情,止乎禮"的具象化表達。【西廂記】"隔牆花影動"與【飛煙傳】"隙窺"情節,皆通過牆的物理阻隔與視覺穿透,構建"可望不可即"的審美張力。這種"隔而不斷"的空間哲學,正是中國建築"透風漏目"美學在文學中的延伸。牆之爲物,既承【墨子】"城守"之重,又載【詩經】"乘彼垝垣"之輕,其文化意涵的辯證統一,恰是華夏文明"中和"精神的物質體現。
韓次 發表於 2025-4-3 19:33 | 顯示全部樓層
【牆垣考:從障蔽到情緣的漢字文化闡釋】

牆(牆)字從"爿"從"嗇",甲骨文作"𡉄",象版築之形。【周禮·考工記】載"匠人營國,用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其中版築技術正是牆垣營造之本。許慎【說文】釋"牆"爲"垣蔽",實含三重深意:一爲物理屏障,【釋名·釋宮室】云"牆,障也";二爲心理界限,【禮記·曲禮】"入竟而問禁,入國而問俗"的"竟"字即從"立"從"土",暗示疆界意識;三爲禮制象徵,【尚書·梓材】"若作室家,既勤垣墉"將築牆與治國並論。

牆之繁體"牆"中"爿"爲聲符兼義符,【說文】"爿,判木也",揭示早期牆體以木骨泥牆爲主的營造方式。考古發現殷墟宮殿遺址的夯土牆厚達2米,印證【詩經·大雅·綿】"俾立室家,其繩則直"的版築工藝。而"嗇"部則暗示牆與農耕文明的關係,【穀梁傳】注"嗇,愛惜也",牆體最初實爲護糧之障。

文學作品中牆的"傳情"功能,實爲"障蔽"本義的辯證發展。【營造法式】載"牆高六尺,人不能窺",恰因這種阻隔反而催生窺探欲望。元雜劇【牆頭馬上】的"牆"兼具物理與象徵雙重阻隔,正如【園冶】所言"園牆隱約於蘿間",中國園林的漏窗、花牆正是這種"隔而不斷"美學的體現。崔鶯鶯"待月西廂下"的粉牆,實爲禮教與情慾交鋒的戰場,【禮記·內則】"男女不雜坐"的規範在此遭遇挑戰。

從文字學觀之,"牆"的衍生字群構成完整語義場:"垣"特指矮牆,【爾雅】"牆謂之垣";"壁"側重室內隔斷,【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家徒四壁立";"墉"指高牆,【詩經·召南】"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堵"則量化牆體,【論語】"百官總己以聽於冢宰三年"鄭玄注"天子外屏,諸侯內屏,大夫以簾,士以帷"可見等級差異。這些分化正反映古代建築制度的精密化。

牆的文化悖論在於:既是"內外有別"的禮制符號(【周易·繫辭】"重門擊柝,以待暴客"),又是"紅杏出牆"的情感通道。這種矛盾統一於漢字本身——"牆"字中"爿"的垂直線與"嗇"的橫線構成空間分割,恰似版築牆的夯層,在阻隔中隱含穿透的可能。理解此理,便知【西廂記】"隔牆花影動"不僅是愛情場景,更是中華空間哲學的文學呈現。
安琪 發表於 2025-4-23 13:03 | 顯示全部樓層
【垣牆考:從建築功能到文學意象的嬗變】

牆(牆)字源流可追溯至甲骨文時期,其構形演變完整呈現了華夏先民對空間界定的認知過程。許慎【說文解字】釋"牆"爲"垣蔽也,從嗇爿聲",此解實包含三重文化密碼:其一,"嗇"部揭示其與農耕文明倉儲功能的關聯,【詩經·豳風】"塞向墐戶"鄭玄箋注"墐"即指用泥塗牆禦寒;其二,"爿"爲床之初文,暗示直立板築的營造工藝,【考工記】載"版築雉堞"即其遺法;其三"垣蔽"功能說,與【釋名·釋宮室】"牆,障也"形成互證。

從文字學視角考察,"牆"字族譜系豐富:金文作"𡉄",突出夯土成垣的意象;小篆定型爲"牆",強化"倉廩"與"屏障"雙重屬性;至【干祿字書】已見"牆"之簡體雛形。其繁體"牆"的18畫筆順中,左側"爿"部保留著古代版築技術的記憶,與【營造法式】中"版築牆"工藝相呼應。值得注意的是,牆、垣、壁三者在【爾雅·釋宮】中有明確區分:"牆謂之墉,垣謂之牆,壁謂之序",這種級差正對應著【周禮】"王宮門阿之制五雉,宮隅之制七雉"的建築等級制度。

牆在文學中的意象轉化,實爲"阻隔—窺視—溝通"的辯證過程。【詩經·鄭風】"將仲子兮,無逾我牆"已見其道德屏障功能,而唐宋以降的"牆頭馬上"敘事模式,則暗合【周易·睽卦】"見豕負塗,載鬼一車"的隔物見象哲理。這種空間阻隔催生的審美張力,恰如計成【園冶】所言"巧於因借,精在體宜"——牆體創造的"隔而不斷"之境,正是中國園林美學"借景"理論的物質基礎。

牆的哲學意蘊更體現在"內外之辨"。【論語·子張】"譬之宮牆"的比喻,將道德修養具象化爲建築意象;【韓非子·難一】"楚人有鬻盾與矛者"的寓言,則揭示牆作爲"界"的政治隱喻。這種二元性在明清小說中演化爲"高牆—逾牆"的敘事母題,如【金瓶梅】第十三回"越牆密約"的描寫,實爲對禮教規範的反諷性摹寫。

要之,牆的字形演變記錄了營造技術的進步,其文學轉喻則展現了中國人"隔而不絕"的處世智慧。從甲骨文的夯土象形到今日簡化字,這面"文化的界碑"始終矗立在華夏文明的建築史與心靈史之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