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18|回覆: 1

[中藥大全] 中醫順口溜

[複製連結]
明林教育 發表於 2019-1-28 12: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醫順口溜(普及版)

寒從腳上起,病從口中入。

蘿蔔出了地,郎中沒注意。

人說苦瓜苦,我說苦瓜甜。

吃了十月茄,餓死郎中爺。

大蒜是個寶,常吃身體好。

一日倆蘋果,毛病繞道過。

吃藥不忌嘴,跑斷醫生腿。

多喝涼白開,健康自然來。

白水沏茶喝,能活一百多。

飲了空腹茶,疾病身外爬。

喝茶不洗杯,閻王把命催。

儘量少喝酒,病魔繞道走。

飯後一支煙,害處大無邊。

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蓮。

養生三字經

冠心病,吃銀杏。

吃鮮橙,防卒中。

吃西柚,防血稠。

吃洋蔥,腦路通。

吃大蒜,降血脂。

蘑菇餐,防血栓。

吃鮮姜,血脂康。

木耳菜,降脂快。

菊花茶,降血壓。

吃辣椒,消脂肪。

烏龍茶,減肥佳。

身材秀,吃土豆。

氣血虛,吃荔枝。

葡萄甜,補血源。

要潤膚,櫻桃補。

常吃棗,不顯老。

燕麥湯,皮膚光。

食蜂蜜,皮膚細。

蘿蔔湯,治胃脹。

紅薯蒸,大便通。

洋蔥好,防流腦。

枇杷果,治咳嗽。

銀耳燴,能清肺。

椰子果,清肝火。

吃苦瓜,胃火下。

柿子霜,治舌瘡。

吃芝麻,養頭髮。

要安神,吃棗仁。

吃芒果,嘔吐止。

吃胡椒,祛風濕。

吃山藥,益補脾。

吃百合,益補肺。

要健腦,吃核桃。

吃蘋果,益補腎。

吃葡萄,補肝腎。

吃鮮桃,益五臟。

清晨起,莫慌忙,

伸伸懶腰再起床。

床邊坐,別着急,

半分鐘後再站起。

溫開水,喝半杯,

血脈通暢最寶貴。

大小便,要排空,

清腸排毒垃圾清。

吃早餐,很重要,

宜早更要營養好。

日出後,晨練宜,

空氣新鮮利身體。

指梳頭,乾洗臉,

頭腦清醒駐容顏。

洗洗鼻,揉揉眼,

遠離感冒和花眼。

齒常叩,舌常轉,

生津開胃齒固堅。

保健穴,常按摩,

健身祛病好處多。

大步走,小步跑,

一天萬步比較好。

循漸進,持之恆,

常年堅持必然靈。

戒吸煙,限喝酒,

心胸開闊不發愁。

午飯後,睡一覺,

自我調節減疲勞。

晚餐少,宜清淡,

有利健康和睡眠。

晚飯後,散散步,

身心放鬆舒睡眠。

睡覺前,泡泡腳,

按摩湧泉勝吃藥。

重健康,在心理,

心理健康數第一。

有愛心,要牢記,

淡泊人生有意義。

葆青春,養天年,

合家幸福到永遠。

沙舟 發表於 2025-4-2 13:38 | 顯示全部樓層
【中醫養生口訣淺析與正本清源】

此套順口溜雖通俗易記,然細究之,實雜糅民間俚語與片面經驗,未契中醫正統理論之精微。今擇要辨析如下:

一、飲食養生之辨
"蘿蔔出了地,郎中沒注意"之說,源自【本草綱目】蘿蔔"下氣消谷"之效,然需明辨體質。蘿蔔性涼,脾胃虛寒者反傷陽氣。李東垣【脾胃論】強調"飲食有節",非謂單味食物可代醫。至若"吃了十月茄,餓死郎中爺",更屬誇張。茄子甘涼,【食療本草】明言"久冷人不可多食",豈可一概而論?

二、茶飲之道
"白水沏茶喝,能活一百多"有違茶道本質。陸羽【茶經】云:"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水質水溫皆有法度。所謂"喝茶不洗杯,閻王把命催",實指茶垢易生黴菌,然與壽命無直接因果。空腹飲茶確傷脾胃,此與【遵生八箋】"茶性寒,空腹慎飲"之論相合。

三、起居調攝
"清晨伸懶腰"暗合導引之術,【諸病源候論】載"伸展四肢令氣血流通"。"按摩湧泉勝吃藥"之說,源自【黃帝內經】"腎出於湧泉"之理,然需配合整體調養。至若"一天萬步比較好",當參詳【養性延命錄】"常欲小勞"之訓,需量力而行。

四、正訛補遺
1. "吃洋蔥,腦路通"當為"蔥白通陽"之訛。【本草備要】載蔥白"發汗解表",非謂現代所謂腦血管作用。
2. "菊花茶降血壓"乃現代研究結論,傳統藥用多取疏散風熱之功。
3. "吃辣椒消脂肪"有違【本草衍義】"辛熱耗氣"之誡,濕熱體質尤忌。

結語:
養生之道,當本【內經】"法於陰陽,和於術數"之旨。此套口訣可取者在其倡導規律生活,然具體方法需辨證施用。建議讀者參詳【壽親養老新書】【老老恆言】等典籍,勿以俚語代醫理。真正的養生,在於順應四時、調暢情志、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此方為中醫養生之正鵠。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