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國考古網 2004年4月1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第一研究室(原始社會考古研究室)與考古科技中心共同召開青海喇家遺址環境考古座談會,邀請了北京大學環境學院、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北京師範大學地理與遙感科學學院等單位的地震、地質、地貌、環境方面的專家學者參加。會議特別邀請的中國科學院劉東生院士和中國地震局馬宗晉院士因故沒有出席,但對會議表示了熱情支持和深為關注,對喇家遺址的工作給予了積極評價。
會議開始,考古所白雲翔副所長首先講話,對來賓表示歡迎和感謝。同時指出考古所有着科技考古應用的傳統,多學科結合對於考古學發展的意義,以及喇家遺址環境考古研究的成果和對今後工作的希望。他特別強調了多學科的整合和強化人地關係研究的問題。會上,葉茂林、夏正楷先後分別介紹了喇家遺址的考古發現和環境考古的工作以及古地震、古洪水證據的發現和研究,之後王明輝介紹喇家遺址出土人骨的鑑定與研究工作、趙志軍介紹甘青地區植物考古研究工作、袁靖介紹西北地區動物考古研究工作,齊烏雲提供了黃河上游官亭盆地史前人地關係研究的文字介紹。然後,與會者對喇家遺址的環境考古工作,特別是發現並確認的古地震和古洪水現象的科學證據等問題,進行了座談交流和討論,對喇家遺址環境考古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的工作提出了許多很好的建議。
喇家遺址1999年開始試掘,已經連續進行了多年的發掘工作。喇家遺址的考古發掘是近年來黃河上游地區史前考古的新亮點,一系列新的發現,突破了對齊家文化的原有認識。尤其是從2000年起,在喇家遺址同時還發現史前災難的遺蹟現象,把史前考古與環境災變事件聯繫起來,開啟了環境考古新的切入點。考古所的科技中心和北京大學環境學院的研究人員,分別在喇家遺址上與考古發掘者合作開展多學科交叉的古環境研究,突出了以地學方法和手段的環境考古工作。環境考古與考古發掘同步,連續3年不斷跟蹤進行考察和採樣,為探索喇家遺址古災難原因,尋找災害事件的科學證據,取得顯著成果,初步確認了喇家遺址的地震和洪水災害。考古學證據與自然環境證據相結合,互為印證,在地層關係、遺蹟現象、埋藏學、年代學及其地學現象和環境背景方面都明顯吻合,較好地解答了考古奇異現象以及遺址與環境變化的關係等問題。為進一步探討史前人地關係,尤其是發生災變的極端關係,提供了一個重要考古實例。
座談會上的發言,學術討論的氣氛非常熱烈。各位專家充分肯定喇家遺址考古發現和環境考古工作的同時,還從不同角度提出了新的思路,並且指出一些需要再深入研究的問題。下面是初步整理出來的有關發言的文字記錄,僅供參考(以發言先後為序。由於沒有來得及請每位發言者都審閱,因此,未經同意,請不要引用)。
白雲翔(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副所長)
喇家遺址現在這個座談會非常有意義。考古所對科技考古一向有着好傳統,夏鼐所長就非常重視現代科技在考古學上的應用。考古所碳十四實驗室的建立,後來的熱釋光實驗室等,不斷地推進科技在考古學中的應用。二十世紀80年代以後,考古所新老交替。新一代仍然繼續發揚傳統,而且又形成了新的優勢。考古所研究人員重視科技在考古學中的應用,是與夏鼐先生的身體力行有很大關係的。現在,考古所的陶寺、尉遲寺、興隆窪、喇家••••唐大明宮太液池、廣州南越國宮署遺址等等,從史前到歷史時期的遺址,都在積極採用科技考古手段,最近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唯一一個田野考古二等獎的廣西桂林甑皮岩遺址,發掘很少,而大量採用科技手段,獲得豐富的自然環境信息,受到了國家文物局的肯定。多學科結合,是考古學科發展的需要。
喇家遺址發掘,起步很好,課題的設計以官亭盆地為整體,多學科結合,成果很明顯。5年來,作一個總結,很有意義。下一步的工作,希望通過今天的研討,使目標更明確,弄清楚工作的重心,考古的重點是什麼,抓住中心問題,把工作做得更好。這裏對甘青隊和喇家遺址今後的工作,提出幾點建議:1,要更好地結合,要強化人地關係,環境考古要探索的不單純是災難,還要在文化演進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上有更多突破,有新的進展;2,視野要再開闊一些,多學科合作進一步深入,利用各種方法和手段,儘可能提取更多信息,同時加強綜合研究;3,注意多學科研究的整合,把多學科的環境考古落實到人地關係的考古學研究上來。搞好專題與總體目標的結合,喇家遺址發掘與西北地區考古學研究的結合,並希望從理論上有大的突破。
莫多聞(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第四紀地質地貌古環境學專家)
我們這些搞地質地貌環境的,看來很多都是師生關係。還是老師和長輩先說,按年齡大的次序來吧?!
鄭劍東(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地質與古地震研究專家)
從喇家遺址目前所看到的現象,應該說很像是古地震。古代地震有古地震和歷史地震的區分,有明確歷史記載的稱為歷史地震。在民和地區發生過的有記錄的歷史地震有多次,大都在5級以上。公元373年8月一次,5級;1819年2月24日有一次,5級;1883年3月11日的一次,5級;1893年6月1日還有一次;1125年8月30日(宋宣和7年),在甘肅蘭州發生7級地震,可能對民和影響很大;在蘭州還有過多次地震。我國有記錄的最早的地震是公元前1831年(夏帝發7年),稱為泰山震(整理者註:記錄如此,文獻待查、待考)。喇家遺址的史前地震現象可以介於歷史地震和古地震之間,它雖然是沒有歷史記載的古地震,但是通過考古工作有可能明確年代,有可能搞得更清楚,就有可能成為一種類似的歷史地震。如果是這樣,那麼喇家遺址古地震就可以是我國最早的歷史地震,就把我國的歷史地震記錄提前到了史前時期,向前又提早了一二百年(整理者註:查有關資料,最早的一次有文獻記載的地震,據稱是約公元前23世紀,夏帝舜征三苗時,今山西南部蒲城發生地震。【竹書紀年】『三十五年,帝命夏後征有苗』,【通鑑外紀】注引汲冢紀年『三苗將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太平御覽】引此云『三苗欲滅時地震坼泉涌』。【墨子】『三苗大亂•••地坼及泉』。有研究認為這次地震震中在北緯34.8度,東經110.3度,震級為5級。如果是這樣,那麼喇家遺址的地震資料未必更早。喇家遺址的年代,大約在公元前2100~1900年左右之間。注引資料見【中國地震科普網】。從歷史學和考古學的角度看,這些文獻史料都有待考證)。
喇家遺址古地震,有可能出現山崩,這在很多地震過程中都有。如30年代四川的疊溪地震,造成水流堵塞,潰決形成洪水。喇家遺址古地震是否存在山崩?可能與後面的大洪水存在關係。喇家遺址古地震,還要加強多學科的合作。地震有時間、震中地點、震級烈度三要素,解決喇家遺址地震問題應該從這三方面着手深入下去。地震時間,可以通過年代學的多種方法,如碳十四、熱釋光、裂變徑跡法等和考古學方法的結合,取得比較準確的年代;震中不一定是在喇家遺址,但需要調查,從地表形態的垂直錯變、水平錯變的情況來追溯、推導、去尋找;從地形物、建築物的破壞程度來判斷烈度和震級。剛才夏正楷先生說,曾經請地震專家丁國瑜院士作過推測,但這樣初步的估計和推斷還是不夠的,還要有更充分的考察研究,做大量的測圖、填圖工作,應該有大比例尺的考古和地震現象的填圖。
楊景春(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第四紀地質地貌古環境學專家)
我看喇家遺址考古工作很出色,成績很好。是考古與環境研究的新成果。這裏提出一個問題,遺址及周圍紅土分佈的範圍有多大?遺址在二級階地前緣的位置上,看來還應該有次生災害。洪水淹沒了二級階地,說明水很大、很急。地震產生次生災害是有可能的,河水堵塞,造成大洪水。還要做地貌圖,看是否有大滑坡體,堵住了水,就找紅粘土消失的地方,去找堵塞的證據。地震可以有砂管和噴砂,還有噴水的呢。有的噴砂形成了山堆,都有的。海城、唐山地震都有噴砂現象,都大於7級。凍土區也可能造成,在融凍褶皺的地方,但那是屬於凍土地帶。我看地震的可能性很大。砂管必須找出砂層,要重新作圖,要詳細。洪水沒有問題,可以肯定。但洪水更可能是山崩堵壩造成的。地貌圖很重要。形成堵壩以後,不是短時間可以沖開的。比如四川的疊溪地震,造成岷江堵壩,堵住的壩決口,至今仍然只有很小的口子。
仇士華(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前考古科技中心主任,碳十四測定和考古年代學專家)
年代可以搞得細緻。齊家文化的測年已經作過一些,大體在夏初時期。年代還可以測系列樣品,像斷代工程一樣做,誤差不大,可以甘青隊與實驗室一起,列為課題做。還有同位素碳十三、氮十五,可以做人骨,參考對農業畜牧業的分析判斷。中心的各種方法都要參與進去,不能表面地只是一點,而要紮實工作。這樣把各方面都可以說得清楚一些。現在的條件很好,要把課題配合上去。喇家遺址是在比較特殊的地區,應與中原聯繫緊密。我也同意前面說的可能是堵了以後出現的洪水。
李容全(北京師範大學地理與遙感科學學院教授,第四紀地質地貌環境學專家)
我認為這個考古遺址選擇得好,環境內容豐富,工作很有特色。我想問一下,遺址上除了被蓋住之後,還有沒有沖刷現象?二級階地形成的年代?
楊曉燕(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後,喇家遺址環境考古研究者)
喇家遺址二級階地年代約1萬年前開始堆積,約4千年前結束。有噴砂測定的砂層年代在1萬年前,與二級階地形成年代一致。
李容全 二級階地在1萬年左右,是以噴砂測定的年代數據。我以為,沉積達2~3米厚的紅土層,如果都是洪水,有些懷疑。這麼厚的沉積,持續達幾百年,紅土層中的砂層做過沒有?砂層結構最能反映洪水現象。(夏正楷和楊曉燕回答說紅土層中間沒有砂層,只有顏色發黑的間隔層,形成了連續不斷的14個旋迴的紅土沉積。遺址上的紅土沉積中有砂波,沒有衝擊層)那麼,就是說洪水總是泛、總是淹,不是沖,這些情況必須要說明洪水是怎樣的泛水問題(夏正楷說洪水持續泛濫還是一個需要研究的問題)。建議搞土壤的做遺址裏農耕土壤和自然土壤的區分研究,因為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土壤肯定是不一樣的,西部地區沒有做過,所以做出來就一定是新的、一流的成果,還可以對古代人為改良土壤的問題,找農田的範圍,推測人口規模作出研究。
夏正楷(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地質地貌和環境考古專家,喇家遺址古環境研究者)
我準備派一個學土壤的研究生去工作,和考古隊已經商量,計劃在醞釀之中。
仇士華 植物矽酸體也還可以做。
吳耀利(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第一研究室主任,新石器考古專家)
土壤學研究對考古很有意義,如果把當時的農田找出來,是對考古的大貢獻。
趙志軍(社科院考古所副研究員,考古科技中心副主任,植物考古專家)
我們原來也計劃對村落遺址內外的土壤差異作比較研究,但是可操作性較小,還沒有做。
袁寶印(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第四紀地質地貌與環境專家)
我對這個紅土層很感興趣,它的形成,可能有兩種原因,一是堵塞,二是氣候變化。都要做工作。在美國開第四紀會議,大家都特別注意到洪水現象。一般地說,氣候變化,變暖,洪水來。冷時,河道就堆積大量的物質。侵蝕的都是第三紀沉積物。不一定是降水,也可能是堵塞造成的水庫溢流效應,同樣會形成大洪水。我們應該跟國際上的洪水研究接軌,要深入地研究。過去看考古遺址,地層劃分很細,但往往與自然的地層沉積不能對應,互不搭界。應該在考古發掘中,根據情況,有的要保留下來,作埋藏學分析,再劃分地層。
楊景春 房址裏的小孩身體上方的土壤是什麼樣的?
葉茂林(社科院考古所副研究員,喇家遺址考古發掘領隊)
以10號房址的堆積為例,上層是紅土堆積,下面是黃土,人骨周圍都是黃土,有的房址下面堆積着黃土塊。偶爾也有少量紅土進入在房址下面的,我們認為那是因為洪水沿着堆積縫隙滲入下面的,是不成整體的零星堆積物,不能代表整個的地層堆積次序。在人骨上有不少骨折現象,還有許多是非正常的姿式。
李新偉(社科院考古所助理研究員,新石器考古專家)
有人懷疑災害不是遺址毀棄的原因,而是遺址毀棄之後出現的。人的死亡和災難是兩回事。人骨埋藏就有問題,像墓葬,很多人骨像屈肢葬。房子裏不是一個家庭的成員。還有玉器隨葬。不能想像這是一個家庭的人口在一個房子裏生活,還有玉器使用和存放。有可能是房子裏發生了瘟疫,在這裏舉行了儀式,然後廢棄房子。後來發生洪水或者地震。
趙春青(社科院考古所博士,新石器考古專家)
環境考古以什麼為平台?我認為環境考古必須以考古層位學為突破口。喇家遺址不是群發性的災難。考古發現的層位很清楚,但是層位表明,不能解釋為群發現象。是人死後才被洪水掩埋,因此可能是地震造成人猝死在前,洪水在後出現。地震在先,裂縫與紅土層的關係很重要,很說明問題。人死是在瞬間發生的,這個災難和洪水不可能是在同一時間,有一個時間差,所以不能說是群發性災難。
李容全 他說的有道理。補充一下,喇家遺址的工作似乎還缺點東西,缺喇家齊家文化時期人們的生活環境,生存環境。要把喇家遺址其它環境考古研究同時跟上。
夏正楷 我們這裏說的不是人死的群發性,而是在一短時間內的連續自然災害的發生是群發性的。有地震、有洪水、還有山洪。人死的原因還不是太明顯,地震致人死亡還是推測。還缺乏洪水致人死亡的姿式方面的證據,淹死的人是什麼樣的姿式,還不好說。課題的目的是研究自然災害與人的關係,我們更多的是做了大的問題的探索。
李新偉 房子裏的人骨,不是動態的姿式,而是靜態的姿式。可以看出,房子裏大部分都是屈肢狀的,類似屈肢葬。
鄭劍東 我再補充兩點。1,地震可以產生次生災害。這個連續災難發生的現象,值得繼續加大力度研究。我提議,爭取在十一五計劃期間申請一個大的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由考古所為主,來牽頭,其它方面的人員參加,做一個大的專題研究。還可以讓民間企業家贊助。我們在柴達木考察研究所謂的太空人遺蹟,就是通過企業家贊助,工作很成功(整理者註:可參見中央電視台有關節目的介紹,通過科學考察,研究否定了所謂太空人遺蹟)。可以設立幾個小的課題,組織一個大項目的合作研究。2,以後的考古工作,希望考古學家手下留情,地震現象的許多遺蹟不要都挖掉了。如地震斷面、崩塌等現象應該保留下來。發掘過程中應該有古地震學者參加,現場觀察考察。我們要善待喇家遺址這樣的重要發現。
夏正楷 在官亭盆地的二級階地還發現有湖相沉積,紅土堆積以後還有斷裂,還有地震。
楊景春 這個地方地質結構複雜,青海湖那裏有倒淌河,原來是黃河的支流,後來地質運動變化,成為倒流向青海湖的河流,稱為倒淌河(整理者註:文成公主的傳說裏,把倒淌河更賦予了神話般的感情色彩。實際上是地質現象)。說明地質構造非常活躍,有多次地震。可以再找一些古地震的標誌。
周力平(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特聘長江學者,古環境年代學專家)
因為沒有去過遺址現場,沒有去野外,不好多說什麼。還希望以後到現場考察做工作。目前還沒有分佈範圍的填圖,我對年代問題很感興趣。現在對於災難是瞬間問題,還是長時間尺度問題,還很難解決具體問題。通過測定年代,如果能把洪水沉積的14個旋迴搞清楚,年代上有高精度,才有意義。
莫多聞 喇家遺址的工作很重要,意義大,人地關係研究定位好。以前多把環境看成是資源條件,但環境對於人類社會也有重要影響,這個遺址就比較典型。在研究中,應該注意3個方面的結合:微觀與宏觀的結合,時間與空間的結合,多學科研究與整合關係的結合。我認為,1,有沒有發生地震,地震與遺址廢棄有什麼關係?地震的確認很重要,地裂縫和噴砂都必須更深入研究清楚,要分清結構性的不同情況。2,洪水的成因,從洪水沉積特徵上要排除其它原因,注意河床的高度與洪水的關係,還要研究地貌演變的歷史。3,開拓思路,把考古研究進一步深入和細緻,不能僅局限於該遺址,要進行多個遺址的解剖,不同時代遺址的解剖。把時間空間放大,再來深入探討。
李淼(社科院考古所副研究員,考古科技中心副主任,考古繪圖與復原研究專家)
我談一下喇家遺址房址建築的問題。我去過遺址現場繪圖,看了發掘出來的房址情況。過去也比較注意觀察研究房址復原的問題。喇家遺址的房址是窯洞式的可能性比較大。這裏發現的房址沒有柱洞,而半地穴式房址有柱洞。從F15的保存情況很好的現象看,證明應該是全窯洞式房址。現在還不能確定是崖壁式的,還是豎井式的,因為房址的門前部分破壞比較厲害,還不太清楚。房址大多呈呂字形的平面結構,有房子居室和門外門前部分的現象,看來有可能是豎井式的院落形式,陝西有這種情況。發現的F3和F4可能是這種豎井式窯洞,F15因為發掘門前部分受到限制,而情況不明。但應該和前者相同。所以,喇家遺址窯洞式營造方式,由於在土質條件不利於挖掘窯洞的地方,因而比較難以讓人肯定,這也是青海省首次發現窯洞式房址。還應該要深入研究喇家遺址黃土堆積問題。
夏正楷 窯洞的營造方式難以理解,這種條件下,與陝西的黃土條件不同。
周力平 沒有古土壤,很難造窯洞。
葉茂林 我們一開始就注意到這個地方其實不利於窯洞建築,在我們的文章裏也特別提到了,寫上了。但是,還是傾向於認為這是窯洞式建築,因為考古發現的現象可以證明。F15保存情況非常好,可以幫助我們判斷它是窯洞。還有保存的牆壁傾斜度很大,難以肯定它是半地穴式的建築,如果不是窯洞,就很難使如此傾斜的牆壁完整存在下去。另外也沒有發現過房頂的遺蹟,沒有柱洞。而坍塌在房址裏的土塊堆積都是黃土,這可能就說明是窯洞的土頂。之所以在這種不適合建築窯洞的地方建窯洞,就是因為這個文化人們的傳統是窯洞式建築,在這裏仍然保持了這種傳統。還有,也不是說類似這樣的地方就絕對沒有窯洞的建築方式,我在到四川的鐵路沿線,在陝西的略陽一帶,就拍到過還是在小河流的階地上建築的窯洞,還比較多,不過現在一般不住人,人已經住在地面建築裏了。這裏的窯洞土坎很低,有的窯洞頂上的土層也就1米左右。就好像喇家遺址的窯洞的情況。
再補充說明一下前面有人提到的問題。1,考古學特別注重地層學,地層關係在考古上是一個很重要的根本。現在喇家遺址環境考古的結果與喇家遺址發掘的地層現象是符合的,在F10和F15的發掘中,地層堆積的情況是黃土在下,紅土在上,地裂縫的現象也存在地層關係,地裂縫沒有穿過房址的填土堆積,說明地裂縫出現在填土堆積之前,在地裂縫中還見到有文化遺物進入,有紅土進入。地層關係與考古現象是很明確的,對應的。所以我們比較同意夏正楷先生他們的研究結果。2,關於房址裏的人骨遺骸,從一開始我們就考慮到了各種可能性,考古隊還有過討論和爭論。而且對於搞考古的來說,首先應該考慮的就是各種人為因素。但是我們逐步都排除了其它各種可能性以後,人為原因不能解釋考古現象,才開始考慮到尋找自然因素的原因。現在的研究結論也還是初步的。當然,這些各種可能性都還是可以進行討論,可以再研究的。但我覺得,必須是尊重考古發掘的實際、尊重地層來作分析和推測,而不應該想當然。現在我們的認識是得到地層學支持的。
任式楠(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前所長,史前考古專家)
喇家遺址的環境考古很有意義。應該說這項工作有成績,考古發現很重要,研究也跟上了,環境和多學科研究配合得好。喇家遺址考古發掘還被評為2001年度的十大考古新發現。但是現在考古方面還應該補充材料,考古是基礎,考古現象要判斷準確,如祭壇等現象,還需要更豐富的內容,要搞得更準確些。關於災難現象,無論是洪水還是地震,都可以再尋找證據,災難發生,不會只在一個遺址,這就是可驗證的,還要選擇另外的齊家文化遺址來繼續工作,發現旁證,來進一步證明和肯定災難現象。甘青隊作為黃河上游地區的考古隊,在研究工作計劃上,也還要繼續進行文化譜系的工作,不能說這項工作已經完成了。甘青地區的古代文化非常複雜,要再推進一步,把文化譜系弄清楚。
謝端琚(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前第一研究室主任和甘青隊長,新石器考古專家)
喇家遺址考古工作的收穫很大,在嘗試考古與自然科學結合上也是很成功的。我很同意剛才鄭先生說的,要組織多方面學者結合起來搞。在發掘同時就有環境和地學方面的專家共同參與,在發掘現場觀察各種現象。還應把工作擴大,這樣可以使工作成果更突出,現象更清楚,範圍更清楚。齊家文化的分佈比較廣,內涵也豐富,已知有1000多處齊家文化遺址,而已經發掘的才20多處,還遠未揭示出它的豐富內涵。但是在已經發掘的這些齊家文化遺址裏,我所知道的也還未發現過像這樣的災難遺存,這似乎有點不好解釋,比如說我原先發掘的永靖大何莊、秦魏家遺址,在劉家峽水庫區,距離喇家遺址並不遠,可是就沒有發現過災難的現象,為什麼?這有些疑問。喇家遺址發現的災難遺蹟,是很難得的,也提出了一個新課題。喇家遺址非常重要,這裏還發現了其它遺址未發現過的祭壇、壕溝等遺蹟,都是新發現,是過去齊家文化所沒有的,這個遺址是非常典型的齊家文化特色,許多發現都非常重要,值得進一步工作,把它徹底搞清楚。還有,過去齊家文化的玉器發現也比較少,喇家遺址發現玉器很多,成批成組的玉器出土,很重要,它對於研究禮制、文明起源等有重大意義。還希望能找到馬家窯、齊家、辛店文化的地層堆積和地層關係。喇家遺址聚落較大,還要在周圍的類似遺址發掘一些點,對地震帶進行研究。
葉茂林 我再解釋一下有關問題。喇家遺址發掘是官亭盆地古遺址群研究的一項,不只是喇家遺址一處,今後還要對盆地內許多遺址做工作。所以我們今後還要懇請大家的關心和合作支持,特別是聚落考古方面,我們不僅是單個的遺址去做聚落,而是要做多個,現在還有許多遺址的工作還沒有開展起來。這些在環境考古方面都需要配合和合作,環境考古與聚落考古研究的結合,人地關係的研究,是我們課題中的一個重要的目標,我們想通過遺址群的考古,搞清楚這些遺址之間它們的橫向與縱向關係,文化演變關係,以及變化發展的人地關係。這裏環境考古有很大的施展空間。許多先生都提到了今後應該多個遺址做工作,這正是我們的課題裏的計劃。不過,有一點也應該向專家們說明,考古發掘不是說想挖那就挖那,它有一個發掘計劃的報批手續。考古學有它獨自的特點和性質、有它特殊的情況,有時候這和搞地學的先生們不能一致,不能同步,我們之間的各自課題有各自的計劃,合作或配合相互之間都有一個理解和磨合的過程。我們下一步的工作,也是在這裏想聽取專家們的意見,然後調整修改完善我們的計劃。前一段與環境專家合作是比較成功的,我們將繼續把這種多學科結合搞好。另外,鄭先生說到考古發掘手下留情的問題,我想告訴大家,國家文物局對我們的課題支持的同時,也一再要求我們發掘面積要有所限制,我們也是一直嚴格按照國家文物局的要求做的,至今每次發掘面積都有所控制,5年的發掘還不足2000平方米。我們更希望發掘同時有多學科的專家現場工作,使發掘過程在專家們的觀察之中,因此,我們誠心地歡迎地學專家們到喇家遺址現場考察指導工作,合作開展工作!
夏正楷 與考古學結合,我們也要在工地待得住,能蹲下來。你的課題計劃也要根據考古工作的情況有些調整,來適應考古發掘的程序和時間,與考古學者和考古工作有一個磨合,要相互尊重理解,求得一個各學科共同發展的共贏的效果。
袁靖(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考古科技中心主任,動物考古專家)
我們發給大家的這個『喇家遺址考古發現與環境考古簡述』上面,原先就是用的『共贏』這個詞,後來感覺像是生意人喜歡用的詞,於是改成了『同出成果,共享成果』。再說一個題外話,早上和王仲殊先生提起夏正楷先生,王先生說當年夏鼐所長不要孩子們學考古,結果後來夏正楷先生還是轉向轉到考古上面來了。我們很高興夏先生來與考古合作,夏先生在喇家遺址的環境考古工作取得了好成績,因為他很能夠理解考古工作。
今天我們的會開得很好,各位先生們都發表了很好的意見。首先是定位,喇家遺址研究人地關係,災害性事件及對人地關係的影響,在定位上比較高,非常有意義。其次,在思路上,鄭先生提出地震三要素,從這個角度來深入下去。對於洪水,大家提出地震的次生災害問題,從山體滑坡的可能性,去尋找相關的地貌學證據。還有年代學的問題。還有考古學研究的問題。第三,從考古學及多學科合作的角度,大家都提出要多學科結合,提出進一步開展多學科合作的各種可能和思路。在具體的方法和措施上,提出了各種多樣的建議。我們感到先生們是非常認真、非常投入的,既肯定了喇家遺址的工作,又對這些工作作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問題。這對今後環境考古研究,對喇家遺址的多學科研究將很有促進作用。謝謝各位先生!
吳耀利 今天這個會議很成功,是我們研究室第一次召開這樣的會議。專家們提出各種意見和看法,十分寶貴,對於喇家遺址今後的工作會有很大的幫助。有些大的研究課題,還需要各方面專家深入工作,考古工作和研究上也還需要深入,要進一步加強。喇家遺址的各種遺蹟的地層關係等,需要再在年代上搞得更清楚更準確。希望各方面的專家今後多交流,繼續加強合作。最後,對各位專家、各位先生,表示衷心感謝!
整理者註:記錄不全或有筆誤的地方,敬請發言者與讀者指正和諒解!
(文字記錄:繆雅娟、金英熙、王明輝、葉茂林,整理:葉茂林)
(本會議紀要曾經於2004年在考古網刊發過,這裏保持原狀再次刊出,僅供閱讀參考)
(根據會議記錄整理,尚未經發言者審閱。未經同意,請不要引用)
[/td] [/tr] [t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