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58|回復: 0

一个关于陶器成分和传播研究的实验设计与思考――浅谈陶器岩相分析方法的应用

[複製鏈接]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11-12-28 05: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国文物信息网

    陶器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产物,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在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大地上,随着制陶技术的产生与不断进步,陶器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在前仰韶时代,河北徐水南庄头、湖南道县玉蟾岩、浙江浦江上山等遗址就出现了年代距今上万年的陶片。在仰韶时代(距今7000~5000年)和龙山时代(距今5000~4000年),陶器的生产工艺不断进步,造型愈加美观,色彩更加丰富,每个细节都渗透着文化的气息。因此,陶器的珍贵之处不仅在于其本身,还有它们所承载着的海量的文化信息。我们也正是通过考察这些文化信息来解读古代人的思想,了解先民们的生活习俗,研究古代文化的传承、交流、发展和演变。可以说,对陶器的研究是我们打开人类历史尤其是史前史的一把钥匙。
    研究陶器的角度有器型、纹饰、质地、颜色和制造工艺等。目前,我们对陶器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器型的变化。实际上,对陶器质地和成分的考察也同样可以提取出丰富的有关考古学文化交流和传播方面等信息。北京大学考古系的严文明先生和陈铁梅先生,就利用岩相分析法对花厅遗址出土的陶器进行过研究,并证实了良渚文化与当地文化的交流问题。陕西省博物馆的容波先生和兰德省先生,也利用此方法研究秦俑的质地构成,其结论有助于对秦俑的保护。这也提示我们,可以使用多种视角来考察和分析陶器。
    这里,笔者拟介绍一个关于陶器成分和传播研究的实验,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岩相分析法是地质学上分析岩石性质的一种常规方法。美国学者Williams指出陶器可视为一类变质沉积岩,这一论断成为了切片法应用于陶器岩相分析的基础原理。具体方法是首先通过观察陶器的切片,来判断、区分和统计陶器成分中的各类颗粒的性质、大小和数量。然后,运用定性的方法来判断陶器的矿物构成,运用定量的方法来分析陶土成分的配比情况。下面,笔者就以赤峰市魏家窝铺遗址出土陶器的岩相分析为例,简要介绍一下陶器岩相分析的实验设想和过程。
    魏家窝铺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一处聚落址。2009年至2011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三次发掘,成果丰富。本次实验要了解该遗址出土陶器的质地构成特点并对比陶器间的成分差异,进而研究魏家窝铺遗址陶器的产地、传播和文化交流等问题。
    首先,关于标本的选取与分类。在不破坏完整器和不影响陶器复原的条件下,我们选取了一些可辨识出器型的陶片。其中包括该遗址不同质地的典型陶器和非典型陶器。标本选取的原则就是尽量使选出的陶片能够涵盖该遗址陶器的全部种类。同时,我们按其质地的差异将标本分为夹砂黑陶、夹砂褐陶、夹砂灰陶和泥质红陶,并进行编号。然后,将选好的样品制作成陶器切片。
    其次,关于切片的观察与统计。泥质陶与夹砂陶的切片有明显差异,泥质陶切片质地均匀、细腻,且内部基本不含有气泡,而夹砂陶切片质地粗糙,且内部气泡较多。这就要求我们在观察中要十分注意,一定要将气泡与大块的岩石颗粒区分开来。本次实验使用的是奥林巴斯BH-2型偏振光显微镜,通过对其调节即可有效的观察并区分。在统计过程中,根据地质学上对黏土颗粒的分类标准,将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陶器切片颗粒分为大小不同的五个类别,如0.05-0.25、0.26-0.50、0.51-1.00、1.01-2.00、2.00(mm)以上。为了便于统计,我们在切片上画出若干条直线,让显微镜下的切片沿着直线移动,清点直线所经过的颗粒,通过显微镜上的目镜标尺可以测量出颗粒大小并归类。同时,要注意观察颗粒的性质。
    最后,关于数据的处理和对比。将记录好的数据进行整理,根据颗粒的大小及性质,将其划分为孱和料、陶泥基底和沙子三类。绘制一个有关孱和料、陶泥基底和沙子比例的三角图,每个陶片的数据都可以在图中找到相应的位置。我们可以直观的发现陶片的质地构成特点及差异,并进一步研究。
    当前,岩相分析法在国内陶器研究中的应用尚属起步阶段,研究个案上不丰富。本次实验也仅仅是一次有益的探索。通过此次实验,笔者对陶器岩相分析方法有以下三点认识。
    第一,为探讨文化交流提供证据。当然,岩相分析法的应用是建立在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之上。类型学可以判断出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影响,而岩相分析法不仅可以进一步证实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影响,还可以讨论文化之间是如何交流、如何传播和影响。例如,将某一地区出土的陶器,利用岩相分析法做处理,对比它们的成分差异。本地相同质地的典型陶器之间做对比,若数据相近则说明这些陶器的制陶原料可能出自同一地区。差别明显则说明这些典型陶器的制陶原料可能来自不同地区。对比相同质地的本地典型陶器和非典型陶器,数据相近说明当时该文化先民以本地陶土为原料,对其他考古学文化的陶器进行仿制。若数据差异较明显说明该陶器可能由外界传入,跟原始的贸易交换有关。这样我们便进一步说明了文化之间是如何交流及传播等问题。
    第二,为研究陶器产地提供依据。陶器的制作通常是就地取材,原料就是当地天然的“黏土”。而不同区域的“黏土”必然反映不同的母岩特性,从而也反映出地域之间的差异。而且古代陶器在烧制火候较低,其过程中内部的质地和成分性质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我们可以采集当地山川、河流和取土场的土样进行分析,再与本地典型器物岩相分析法得出的数据进行对比,以此分析陶器是否由本地泥土所制,确定陶器产地。这样,岩相分析的方法就能够在类型学基础上,利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得出某一地区陶器质地的成分特点。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确保它的准确性,需要做出大量的基础实验和分析,以及区分人工加入的孱和料和自然沙石。
    第三,为讨论陶器制法提供参考。岩相分析方法使我们了解陶器的质地构成,以及陶泥基质、孱和料和沙子的配比情况,这有助于我们分析陶器的制法。研究陶器在其制作过程中,孱和料投放比例的差异对陶器制作工艺的影响,为我们探讨陶器制作方法等问题提供一些参考。   
    附记:该成果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地重大项目“东北及其邻境地区的新时期文化研究”(2008JJD780115)、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010JC004)、“985”工程项目资助。(王 蒙)(作者单位: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中国文物报》2011年12月23日6版)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