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文物信息網
陶器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產物,是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在新石器時代的中國大地上,隨著制陶技術的產生與不斷進步,陶器已經成爲當時人們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在前仰韶時代,河北徐水南莊頭、湖南道縣玉蟾岩、浙江浦江上山等遺址就出現了年代距今上萬年的陶片。在仰韶時代(距今7000~5000年)和龍山時代(距今5000~4000年),陶器的生產工藝不斷進步,造型愈加美觀,色彩更加豐富,每個細節都滲透著文化的氣息。因此,陶器的珍貴之處不僅在於其本身,還有它們所承載著的海量的文化信息。我們也正是通過考察這些文化信息來解讀古代人的思想,了解先民們的生活習俗,研究古代文化的傳承、交流、發展和演變。可以說,對陶器的研究是我們打開人類歷史尤其是史前史的一把鑰匙。
研究陶器的角度有器型、紋飾、質地、顏色和製造工藝等。目前,我們對陶器的研究主要側重於器型的變化。實際上,對陶器質地和成分的考察也同樣可以提取出豐富的有關考古學文化交流和傳播方面等信息。北京大學考古系的嚴文明先生和陳鐵梅先生,就利用岩相分析法對花廳遺址出土的陶器進行過研究,並證實了良渚文化與當地文化的交流問題。陝西省博物館的容波先生和蘭德省先生,也利用此方法研究秦俑的質地構成,其結論有助於對秦俑的保護。這也提示我們,可以使用多種視角來考察和分析陶器。
這裡,筆者擬介紹一個關於陶器成分和傳播研究的實驗,並談談自己的想法。
岩相分析法是地質學上分析岩石性質的一種常規方法。美國學者Williams指出陶器可視爲一類變質沉積岩,這一論斷成爲了切片法應用於陶器岩相分析的基礎原理。具體方法是首先通過觀察陶器的切片,來判斷、區分和統計陶器成分中的各類顆粒的性質、大小和數量。然後,運用定性的方法來判斷陶器的礦物構成,運用定量的方法來分析陶土成分的配比情況。下面,筆者就以赤峰市魏家窩鋪遺址出土陶器的岩相分析爲例,簡要介紹一下陶器岩相分析的實驗設想和過程。
魏家窩鋪遺址是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的一處聚落址。2009年至2011年,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聯合對該遺址進行了三次發掘,成果豐富。本次實驗要了解該遺址出土陶器的質地構成特點並對比陶器間的成分差異,進而研究魏家窩鋪遺址陶器的產地、傳播和文化交流等問題。
首先,關於標本的選取與分類。在不破壞完整器和不影響陶器復原的條件下,我們選取了一些可辨識出器型的陶片。其中包括該遺址不同質地的典型陶器和非典型陶器。標本選取的原則就是儘量使選出的陶片能夠涵蓋該遺址陶器的全部種類。同時,我們按其質地的差異將標本分爲夾砂黑陶、夾砂褐陶、夾砂灰陶和泥質紅陶,並進行編號。然後,將選好的樣品製作成陶器切片。
其次,關於切片的觀察與統計。泥質陶與夾砂陶的切片有明顯差異,泥質陶切片質地均勻、細膩,且內部基本不含有氣泡,而夾砂陶切片質地粗糙,且內部氣泡較多。這就要求我們在觀察中要十分注意,一定要將氣泡與大塊的岩石顆粒區分開來。本次實驗使用的是奧林巴斯BH-2型偏振光顯微鏡,通過對其調節即可有效的觀察並區分。在統計過程中,根據地質學上對黏土顆粒的分類標準,將顯微鏡下觀察到的陶器切片顆粒分爲大小不同的五個類別,如0.05-0.25、0.26-0.50、0.51-1.00、1.01-2.00、2.00(mm)以上。爲了便於統計,我們在切片上畫出若干條直線,讓顯微鏡下的切片沿著直線移動,清點直線所經過的顆粒,通過顯微鏡上的目鏡標尺可以測量出顆粒大小並歸類。同時,要注意觀察顆粒的性質。
最後,關於數據的處理和對比。將記錄好的數據進行整理,根據顆粒的大小及性質,將其劃分爲孱和料、陶泥基底和沙子三類。繪製一個有關孱和料、陶泥基底和沙子比例的三角圖,每個陶片的數據都可以在圖中找到相應的位置。我們可以直觀的發現陶片的質地構成特點及差異,並進一步研究。
當前,岩相分析法在國內陶器研究中的應用尚屬起步階段,研究個案上不豐富。本次實驗也僅僅是一次有益的探索。通過此次實驗,筆者對陶器岩相分析方法有以下三點認識。
第一,爲探討文化交流提供證據。當然,岩相分析法的應用是建立在類型學研究的基礎之上。類型學可以判斷出文化之間的交流和影響,而岩相分析法不僅可以進一步證實文化之間的交流和影響,還可以討論文化之間是如何交流、如何傳播和影響。例如,將某一地區出土的陶器,利用岩相分析法做處理,對比它們的成分差異。本地相同質地的典型陶器之間做對比,若數據相近則說明這些陶器的制陶原料可能出自同一地區。差別明顯則說明這些典型陶器的制陶原料可能來自不同地區。對比相同質地的本地典型陶器和非典型陶器,數據相近說明當時該文化先民以本地陶土爲原料,對其他考古學文化的陶器進行仿製。若數據差異較明顯說明該陶器可能由外界傳入,跟原始的貿易交換有關。這樣我們便進一步說明了文化之間是如何交流及傳播等問題。
第二,爲研究陶器產地提供依據。陶器的製作通常是就地取材,原料就是當地天然的『黏土』。而不同區域的『黏土』必然反映不同的母岩特性,從而也反映出地域之間的差異。而且古代陶器在燒制火候較低,其過程中內部的質地和成分性質是不會發生變化的。我們可以採集當地山川、河流和取土場的土樣進行分析,再與本地典型器物岩相分析法得出的數據進行對比,以此分析陶器是否由本地泥土所制,確定陶器產地。這樣,岩相分析的方法就能夠在類型學基礎上,利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得出某一地區陶器質地的成分特點。需要說明的是,爲了確保它的準確性,需要做出大量的基礎實驗和分析,以及區分人工加入的孱和料和自然沙石。
第三,爲討論陶器製法提供參考。岩相分析方法使我們了解陶器的質地構成,以及陶泥基質、孱和料和沙子的配比情況,這有助於我們分析陶器的製法。研究陶器在其製作過程中,孱和料投放比例的差異對陶器製作工藝的影響,爲我們探討陶器製作方法等問題提供一些參考。
附記:該成果得到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地重大項目『東北及其鄰境地區的新時期文化研究』(2008JJD780115)、吉林大學基本科研業務費(哲學社會科學)項目(2010JC004)、『985』工程項目資助。(王 蒙)(作者單位: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中國文物報】2011年12月23日6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