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26|回復: 0

[少林] 朱砂掌功法集成

[複製鏈接]
家邻 發表於 2012-3-22 15: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武术网资料   朱砂掌之一
  朱砂掌为软功内壮阴手之一,又名梅花掌,红砂掌。然又有称黑砂掌者,实属谬传。盖黑砂掌者,有药功内壮之助。
  练习之法,先用一沙盘,满盛细沙,手入沙中,用力搓磨之,不限次数,力尽为止。如是按日行之,至能以手在离沙尺许处,凭空搓磨,而盘中之沙,亦能应手而动为度。至此,则第一步功夫成。即所谓精神贯通,敛神聚气之意。如击人以掌,稍着其身,外部不损毫发,而五脏已受重创,不可救药。
  如再继续练习,易细沙为砂子,易砂子为铁砂,再易重四五两之铁球,如亦能手不着盘,铁球应手跃出,则朱砂掌全功练成。至此,手不必着人肌肤,但遥遥以手示意,作抚摸或掌击状,受者即应手而伤,且无法医治,越十日或半月而死,甚至有数时而殁者。练此掌,至少亦需十五年苦功。惟技成后,除非万不得已而保全性命时,切不可滥用。盖遥遥击人,死而不知,殊属阴毒。如无故施以杀手,于道德有损,亦为击技家所不为。
  朱砂掌之二
  朱砂掌是以内气贯达双手,五指分劲,以气发力的掌功。初练珠砂掌功夫一般者打上时感觉不大,但过不了几天就显出朱红色手印,故得其名,功夫深的人则其双手可以发气放电。
  练功时双脚平直与肩同宽,双膝微恋,身躯正直,两目平视,鼻尖与肚脐成一直线,双手自然下垂,全身放松,口微闭,舌抵上腭,姿式摆好后,即以意领气做功。
  第一式:两手变掌,掌心向下,手指朝前,匀、快、深地吸气,用意送入丹田,十趾抓地,收腹,提肛,吸气用意将气自丹田贯达双手,意念气走,手掌猛地下按。一般做四十九次。
  第二式:双臂向前平伸,手掌心向前,十指朝上,匀、长、深地吸气,用意送入丹田,十趾抓地,收、腹,抻肛,吸气,用意将气贯达双手,意念气走,手掌猛向前推。一般做四十九次。
  第三式:两掌内旋,双臂上举,手掌托天,掌心向上,掌指向后,匀、长、深地吸气,用意送入丹田,十趾抓地,收、腹,抻肛,吸气,用意将气贯达双手,意念气走,手掌猛向上推。一般做四十九次。
  第四式:两掌向左右平伸,掌心向外,指掌向上,匀、长、深地吸气,用意送入丹田,十趾抓地,收、腹,抻肛,吸气,用意将气贯达双手,意念气走,双掌分别向左右猛推。一般做四十九次。
  第五式:两手变掌,掌心向下,指掌向前,上身以腰部为轴先向左转,但脚的部位保持不变,同时双手由外向里交叉向上画弧,匀、长、深地吸气,用意送入丹田,当双手画弧交叉于头顶时,上身正面恰好向左,继而双手向外画弧,随之向外撑开,掌心向外,掌指向上,用气贯达双手,意念气走,双掌猛向外推。同时收腹,收肛,十趾抓地,呼气,两臂随之慢慢收回成预备式,再向右,动作与向左时相同,交替进行,一般做四十九次。
  要点:鼻吸鼻呼、先吸后呼、双掌向外推出时,手指要用力,但不要用僵劲,勿过猛,十趾抓地,要如要如树生根,意如苍松之屹立。
  朱砂掌之三
  红砂霹雳掌,又称朱砂掌,乃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一。功成之后,掌如烧红之铁掌,运劲击人,如烧红之铁烧身,掌力雄浑,乃伤人,方慎用之。练功之后,要用药水洗,所以一般都练左手。本功分为外炼与内炼。现将功法介绍如下:
  内炼法:练功前,全身筋骨活动一遍,使全身适合练功之状态,待心平气和之时,练马步站桩功。马步站桩功,即两脚分开约相当于自己脚长的三脚半,两脚平行,膝关节下蹲成90度,脊柱与大腿垂直,巨会项,胸微内含,两手由两侧提与平肩成环抱状,两掌心相对意念宇宙即我,我即宇宙,宇宙浩然正气即吾之气也。早晨与黄昏各练一柱香时间,约15分钟。
  外炼法:面对木箱或缸,内装稻谷,以手插击稻谷,每日二次,每次插击次数不下一干次,同时可打干层纸。待稻插成米后,改插细砂,继而粗砂,后换铁砂,在铁砂中可渗些米糠,以掌击之。一般百日后,可拿掉米糠。将铁砂放在一个大铁锅(要厚)内,下面用火烧,习者以掌击之,每次以进肤稍有的痛感为止。经过长期修炼,铁砂热度也逐渐升高,直到铁砂完全成为红色,而手能在铁砂上击插而不感到灼痛。则红砂霹雳掌告成。以上修炼极为艰苦,一月之内至少练五次,否则功力将自行退化。同时必须配以药水(附后)浸泡。在掌击稻谷、砂子之时可做一些辅助功。如掌击沙袋,掌打木头、墙壁等硬物。这样功效更快。此功成后,其手坚逾精钢,已具有开山劈石之功能。
  药水:当归三钱、川芎三钱、陈皮三钱、伸筋草、大黄、乳香、没药各一钱,路通三钱、松结三钱、土别三钱、木瓜三钱、续断三钱、浦公英三钱、鹰爪一对、黄醋一斤加上适量水置金属盆之内,微火煎开后备用。一盆水,冬季可用一月,夏季可用七天.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