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庸】顛倒了君子執政與人民的關係
雪峰山人
電子郵箱 xsjgsgu@sina.com
【中庸】是儒家的重要典籍,對中國封建社會的繁榮和發展,發揮了極其重要和正面的積極作用,但時過境遷,今天細讀之,覺得頗有些不妥之處。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朱熹註疏: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賦之理,以爲健順五常之德,所謂性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則其日用事物之間,莫不各有當行之路,是則所謂道也。聖人因人物之所當行者而品節之,以爲法天下,則謂之教。
筆者理解:自然界的萬物皆有其自身存在的生存法則,獅子、老虎以吃牛羊豬等動物爲生,牛羊豬等動物以吃植物爲生。牛羊豬等動物不因被獅子、老虎吃而絕跡,植物也不因被牛羊豬等動物吃而絕跡。相反,彼此都能在自然界中獲得生存,並且一直綿延不息,這就是性。
人類社會具有動物性屬性和社會性屬性,動物性屬性就是人自我生存的現實需要,獲得食物,維持生命,由此延伸出來的喜怒哀樂就是人的性。人與人組成起來,構成社會,發展社會生產,滿足人的生存需要,就是道。規範單個人在社會中的言行舉止,就是教,也由此延伸出了禮、樂、刑、政,是社會性屬性的具體體現。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朱熹註疏:喜、怒、哀、樂,情也。其未發,則性也,無所偏倚,故謂之中。發皆中節,情之正也,無所乖戾,故謂之和。大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體也。達道者,循性之謂也,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道之用也。
筆者理解:因爲人的自然本性而表現出來的生存需要,是正常的人性,人性與社會存在的所需達到和諧平衡,既不完全突出人性,也不過分強調社會所需,這個過程及過程本身就是中庸之道。
君子是中庸之道的完美化身,君子時刻都必須保持這個和諧平衡,要站在維持和諧平衡的角度嚴格要求自己,幽暗之中,細微之事,獨處之時,都必須站在很高的角度,謹慎地要求自己。這其實就是君子提高個人修養的全部內容,能夠身行合一的達到中庸之道,乃至全社會的人都如此,是儒家思想中的社會理想狀態。
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故爲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朱熹註疏:人君爲政在於得人,而取人之則又在修身。能修其身,則有君有臣,而政無不舉矣。
人君得人,絕對是指品行高尚的君子,選用能修其身的君子治理國家,是封建王朝繁榮發展的根本所在。
在儒家思想體系中,人民群眾是被教化的對象,執政治國的應當是君子,是處於教化人民群眾的地位,整個社會的存在和繁榮發展,全部繫於君子的治理。君子個人修養好,則人民能夠安居樂業,社會繁榮;君子的個人修養不好,暴政虐民,社會便出現了大量的逸民、隱士,或歸隱山林,或隱居鬧市,人民群眾無法用和平的方式決定執政者的存在與否。
君權神授,皇帝號稱天子,執政者個人意志是處於絕對的地位,人民群眾公共思維和意志,只能服從於執政者,是無絕對性決定作用的。雖然有民貴君輕的思想,但只是處於附屬作用,是對執政者的一種勸告,希望執政者能夠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而已,沒有對執政者起決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眾是不應處於被教化的地位,君子執政是爲人民服務的,是人民公共決定的具體執行者,是人民的公僕。【中庸】顛倒了這層關係,將君子在社會治理中擺到了無比崇高的地位。
君子動而世爲天下道,行而世爲天下法,言而世爲天下則。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在儒家思想中,人民不是道的自覺遵守者和執行者,只有個人修養極高的君子才是道的忠實捍衛者和實踐者,這無疑就成爲了君子是人民利益化身的前提條件。人民的利益只得依靠君子的努力而得到實現,這是不對的。
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
在國家的存亡興廢之中,儒家思想並沒有認爲人民的公共思維和公共決定是起絕對性作用的。因爲國家的治理方式是取法於天地萬物運行之法的,是從天道運行之中探究而來的。
凡爲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候也。
要求執政者以庶民爲子,站在現代民主、法治的社會理念角度,是值得改進和推敲的。
2010年10月9日 |
|